-
1 # 約一夏
-
2 # sunshine927505668
首先靜下心來,把干擾自己學習的東西都收起來
其次制定學習計劃,每天要完成多少學習量以及完成之後給自己一個獎勵,沒完成就懲罰
-
3 # 豐臺教育資訊共享
實踐證明:一個行為持續3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的行為,超過100天就可以形成習慣。
以下6個高效學習方法,助你考試一臂之力!
1、注意力穩定性理論:必須有目的地預習
注意力穩定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是週期性起伏變化,通俗講就是如果課堂上課45分鐘,真正有效時間大約不到20分鐘。
因此,要成為學霸,有效的課堂時間必須用來聽重點,聽難點,聽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有目的地提前預習非常重要,必須要帶著問題聽講。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要麼不預習,要麼稀裡糊塗預習,雖然瞪大眼睛聽講,最後只能自證智商確實存在差異!
課堂聽重點太重要了,特別是對於N多年沒踏入課堂的人來講,集中精神聽講基本不可能,時不時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坐立難安,儘管大多數時候在開小差,但我對上課內容吸收非常高效,這歸功於有目的的預習,帶著問題聽課,一旦老師講解到問題內容,自然就全神貫注!
2、記憶衰退理論:必須及時複習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上面曲線告訴我們及時複習非常重要,但實驗又證實,合理安排複習時間也非常重要,並非複習就有效果,正確的時間點進行復習就會事半功倍!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節點?
實驗給出的建議是5分鐘後重復一遍,20分鐘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會記得很牢,很難再遺忘。
但對於較為繁重的學習,這近乎不太可能,自考君個人的實踐是:即時複述很關鍵(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12小時或睡前溫習很重要(最好是透過題目鞏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複習,效果通常就已經非常不錯。
3、記憶編碼理論:必須動手構建知識樹
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效果取決於資訊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資訊。
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資訊間建立聯絡,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透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
以年初的考試學習為例,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髮展、壯大這棵知識樹。
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線,知識之間的聯絡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4、內隱語言理論:打破學習錯覺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學得好,是錯將熟悉當做知道。
比如我們學習一個章節內容,畫了重點記號,甚至還做了筆記,這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學得很好,對知識點也瞭如指掌,但如果合上書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瞬間就會忘掉三四成。
再比如,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什麼是囚徒困境”?心裡是不是很快閃出“兩個人”、“博弈”、“策略”等關鍵詞,覺得對這個問題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來,你真的知道嗎?
在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我們的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係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因此,必須將內部語言轉換成外部語言。認知心理學推薦生成與測試兩種辦法:
生成效應是指向同學、朋友、家人解釋解釋所學知識,在解釋過程中,主動思考組織知識,構建出知識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有經驗的同學都知道,很多靈感都是在給別人講題中產生,甚至是請教別人時恍然大悟,另外做講座之類的對掌握知識非常有用!
5、情緒績效理論:壓力是資源
考場發揮和臨場心態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的個人心態抵得上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
這裡涉及到情緒績效理,即情緒喚醒水平和績效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的關係,情緒太低或太高都會損害績效。所以適當的壓力是有好處的,完全沒有壓力或壓力過高都會影響發揮。
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學習的一種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無效學習尤其會讓人心生厭惡。
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學習效率,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學習時精力都能夠恢復。
對於長期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強度學習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簡而言之:
1)短期內,要合理調配好學習與休息,避免過度透支精力和興趣,要細水長流。
2)長期看,長時間的堅持學習,能夠讓身心能逐步適應,之後可逐漸增加學習量和學習強度。
此外,研究還證實,學習之後休息或睡一會,能有效提高記憶效果。
-
4 # 子洲阿飛
高效學習:用相對較少的時間,獲得相對較多的技能。做好以下準備工作:1.身體狀態良好,精神飽滿;2.學習物件是興趣所在,至少不排斥;3.做好學習前的客觀準備,比如 學習環境;4.最重要的是,平時養成的好習慣 (思維,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
5 # 我信慧玲
學習是貫穿整個人生的過程。如果一個人35歲停止學習,80歲等著埋葬,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慢也好過拒絕學習。
高效的“效”是效能與效率的結合,學習才會產生顯著的效果。
效能只需簡單地問自己:“我為了什麼而學習?強項在哪裡?”
如果是為了謀生,學技能。如果為了消閒,先學輕鬆易上手的,如唱歌、繪畫和書法等。
清楚了學習目標,找準定位,行動時才不容易跑偏而掉入一個個的坑裡,從而浪費了各種資源。
效率一般人認為是做事的速度,其實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能將一件事情做成功的機率。
找機率大,越符合自己口味,但需稍微超出自己舒適區和能力範圍一些,還要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學習專案,你才不容易半途而廢。
回覆列表
1學習要立即動手,不要畏難。所謂的難,多是自己想象的。開始動手後,你會發現,面對的只是一個個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去解決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2. 開始學習前,先找一個好教練。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他人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方法。千萬別心疼錢,找教練、專業機構學,絕對比你自己花時間摸索划算。
3. 將任務拆解。不斷為自己設立小目標,然後去完成。就像打電子遊戲一樣,不斷“得分”。這些進步,會激發你學習的興趣。
4. 如果感到學習枯燥無味,一個大機率的原因,是目標感丟失。應對辦法是揪住問題學——如果你帶著問題去看一本書,又因為這本書勾起了更多的問題,吸引你轉而去看另外一本書,就會覺得學習樂趣無窮。
5. 快速建立對一個領域基本認知的辦法,是“二元論”,即找到兩個針鋒相對的代表性人物,並且吃透。這個方法,是「得到」《西方藝術課》的專欄作者嚴伯鈞講的,非常管用。文藝復興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唐詩有李白、杜甫;經濟學有哈耶克、凱恩斯;社會學有韋伯、涂爾幹……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吃透兩者,便對這個領域有了更綜合、更深入的理解。
6. 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順藤摸瓜。當遇上一位好的作者以後,不妨把他所有的書都買來看一遍。跟著這些高手學,你會進步神速。
7. 定期做一些研究性小課題,把這個領域的書全部翻一遍。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吃力,看了幾本以後,建立了基本的知識座標系,就會特別輕鬆。
8. 與這個領域你最傾慕的高手建立連線。網際網路時代,理論上你可以認識任何你想認識的人。認識了以後,你可以關注他關注的事情,進入他的圈子,甚至與他發起協作。
9. 到這個領域的知識聖地去一趟。很多家長帶孩子參觀清華北大,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拜訪,哪怕是隔著圍欄看一眼,都可能給一個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比如,到佛羅倫薩看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鬥畫的地方,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牛頓墓,到MIT看物理實驗室……
10. 學習有舒適區與學習區之分,有效練習只發生在學習區。所以,一旦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要在上面繼續花時間,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
11. 學不動的時候,想一想,如果學會了,你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起心動念,是支撐我們的真實動力。
12. 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不妨像我這樣拉一個清單,把知識體系化。羅胖說,知識在那,你要“縫”一下,才是你的。怎麼“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表達一次。
13. 記住關鍵詞。關鍵詞的本質是資訊壓縮。把一塊知識打包,壓縮成一個詞,存在腦海裡,方便調取。
14. 有些學習,可以變成你每日的習慣。比如,健身和上下班,你會發現:學習並不累,不學還真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