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果松
-
2 # ling86569
徽州教壇厚德長者 ——深情懷念王世傑先生
方利山
九十六歲的王世傑老人駕鶴西去,在徽州教育界曾和王老共事的教職工、王老的學生和聆受過王老教誨的人們,都格外感到悲痛,深情懷念這位徽州教壇的厚德長者,都忘不了王老在那個特定時期對安徽教育、徽州教育的突出貢獻。 較早投身革命的王老1950年初奉命回徽州家鄉任徽州師範校長,肩扛周總理“要在黃山腳下辦好一所師範學校”之重任,日夜辛勞,焚膏宵分不倦,擇址、建校、聚賢、育人,八載心血,嶄新的徽州師範初具規模,呈現勃勃生機。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在徽州夯實了一個堅實基礎。王老最讓人感懷的,是他在辦學過程中,緊緊依靠師生員工,身先士卒,艱苦創業。特別是,王老愛惜教育人才,敞開校門,廣羅名師,大膽招攬各學科愛黨愛國有真才實學的碩儒鄉賢來校任教。正是王老的這種厚德仁心,遠矚高瞻,徽州師範匯聚了當時一大批教壇精英,徽州名師。在這些名師的嚴格教導之下,徽州師範迅即給新中國教育事業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師範人才,有的成為國家級專家教授,有的成為各地的教界柱樑。當時教學質量位居全省之首。“十年浩劫”時,王老曾被誣為“牛鬼蛇神的保護傘”,但是人們感念王老“惜才、愛才、大膽用才”, 厚德仁心,都認為這是王老對徽州文化“尚文重教”精神的承傳和弘揚。 王老作為教育領導,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對老師既嚴格要求,又關懷備至,充分信任,發揮他們的特長才能和積極性,徽師那些名師特感老校長的知遇之恩,總是盡力奉獻,都心情舒暢,專業思想牢固,學校也越辦越有聲望。王老確是今日長官的一面鏡子。當下有的地方長官,治下一有問題,不是關注民心民意,妥善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掩飾問題,如何解決關心問題的人。事情怎麼能辦得好? 王老離休以後,仍一直情繫徽州家鄉,關心徽州文化。王老特別心繫安徽、徽州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參加學術會議,參與學術課題研究,撰寫文章,著力陶行知教育思想開掘、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王老在研究中發現,我們黨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竟然和徽州元代大教育家鄭玉“耕讀相兼”的教育觀點高度契合。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徽州文化精華,古今是一脈相承的。1991年王老回徽州參加紀念戴震、陶行知的有關學術活動,曾專門談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哲學,既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結晶。它植根中華大地,是唯物教育哲學的發展。王老特別強調陶行知比較多地繼承和發揚了戴震的教育思想:戴震主張治學獨立思考,但宜推求,勿為株守。陶行知由此提出天下事起點是一問,要善於提出問題;陶行知把戴震“體民之情,遂民之慾”觀點納入其生活教育理論,多次在文章中引用戴震的的論述,把它作為區分好教育和壞教育的標準。王老認為,戴震是中國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家。它的教育哲學思想對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影響很大,值得深入加以研究。(本人有幸親聆教誨,並將王老宏論載於1992年6月22日第二十七期《戴震研究通訊》中) 2017年夏月,我和義來兄前往合肥的省教育廳宿舍,拜望九十多高齡的王世傑老校長。老校長雖然行動已有些不方便,但仍堅持著站起來,很激動地歡迎我們這些徽州家鄉的後學晚輩。老校長顫抖著手,在筆記本上寫下我們的名字、聯絡電話,還贈我們印出不久的新書《問政晚眺》,在沙發裡合影,老校長久久地緊拽住我們的手,那濃濃的鄉情、深切的希望、殷殷的囑咐,全在裡面了。我們注視著老校長清癯的面容,依依不捨告別。回想起來,歷歷在目。 王世傑老校長的垂範,將永遠激勵我們這些徽州後學晚輩,為徽州、為徽州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誠奉獻,砥礪前行。
2019年5月15日於屯溪近賢居
回覆列表
徽州師範首任校長王世傑同志於2019年5月13日逝世。
王世傑,1924年2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歙縣書香世家。青年時代飽讀詩書,刻苦鑽研,追求進步,立志為挽救民族存亡和中華復興而奮鬥。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建設生涯裡,不忘初心,奮鬥不息,取得了不菲的業績,書寫著無悔的人生。
一、地下鬥爭(1944秋-1949春)
1944年秋,畢業於皖南名校省立徽州中學,以東南五省聯考第一名入暨南大學經濟系,受到資本論翻譯者王亞南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教授和同學的影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進步學生組織“壁聯”和學生自治會的骨幹。1946年,接受地下黨組織上海秘密學聯的領導,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以交通、復旦、暨南、同濟四所國立大學為主要力量的“抗議美軍暴行”和“五二0”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運動。
1947冬,根據黨中央關於白區工作“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受中共中央上海局學委派遣,從上海轉移到安徽歙縣中學(問政山)潛伏,以教師職業為掩護進行地下工作。
二、徽州教育工作(1949.5-1957.04)
1949年5月,到屯溪皖南區黨委組織部結轉上海組織關係,應中共皖南地委挽留,放棄了返回上海完成大學學業的機會,留在歙縣投身於百廢待興的建設事業,先後任歙縣中學教導主任、校長,歙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長,為醫治戰爭創傷、恢復教學秩序做了大量工作。1950年2月,任解放後徽州師範首任校長。身先士卒,艱苦創業,落實政策,嚴於治校,為國家創辦了一所名校、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三、基礎教育工作(1957.04 -1966.05)
奉命調省,先後任安徽省教育廳師範處副處長、中教處處長、普通教育處處長兼教材編審會《安徽教育》中教版副總編。致力於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探索農村全日制學校教學改革探索。為改變安徽教育落後面貌而努力工作。
四、中醫行政工作(1966.05-1981.02)
文革期間鑽研中醫中藥學。投身於安徽中醫學院“撥亂反正”。為了“搶救”中醫人才,參與了全省考試錄用一批確有真才實學的中醫人員充實到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不拘一格從全省各地禮聘地方有名中醫到中醫學院任教,力主不論學歷、注重能力評定職稱,為中醫學院網羅了一大批名醫。
五、教育改革發展工作(1973.11-1991.11)
從文革後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 兩出兩進安徽省教育廳,歷任省教育局普教組第一組長、省教育局普教處第一處長、省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省教育廳、教委顧問,為推進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斷作出新貢獻。
1983年7月,儘管從教育廳副廳長退任省教育廳、省教委顧問,但以研究試驗推進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努力一刻也沒有停止。1986年獲《安徽省1978-1985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0年10月獲《中華人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歸根到底集中到一個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使用問題”,要實行“農科教多位一體,辦好社會主義大教育”等主張,被省委省政府採納。
1990年5月7日至10 日應邀參加農業部、國家科委、國家教委、林業部、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在安徽省滁縣地區召開“部分省市農科教結合工作座談會”,討論修改了五部委行《關於農科教結合,共同促進農村、林區人才開發與技術進步的意見》,對今後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推進農科教統籌結合工作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會後與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教育工會方明、呂景星、張道正等,提出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將“科技興農”的提法改為“科教興農”的書面意見,由孫起孟同志上達中央,蒙鄭重採納。
六、教育社團工作
1991年11月離職休養。退而不休,兼任安徽省農科教統籌協調領導小組顧問,省溫暖工程促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顧問、常務副會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第六屆、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安徽中華職業教育社社務副主任、主任,兼任安徽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安徽省教委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副會長,安徽高教老協副會長,安徽省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名譽會長,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教育改革發展事業,在協助黨委政府工作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參與發起全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創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和教育改革徽州實驗區。1.籌建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和位於歙縣的陶行知紀念館。2.開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3.建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和教育改革徽州實驗區。
恢復和發展安徽中華職業教育社事業,試驗辦學體制改革,創辦職業學校。實施溫暖工程,支援學子創業。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偕同安徽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三屆社務主任吳正等,完成了大量課題研究和調查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主編《安徽省志·教育志》、《安徽省教育志》、《安徽教育大事記》、《安徽教育人物傳》等200多萬字。
1999年4月,應邀出席全國普教系統老有所為先進個人表彰會,並作《關於農科教結合、科教興農在安徽的一些情況和實驗探索過程》的大會交流發言。
2004年八十誕辰寄語:“老去無為亦有為,滿堂陶子是吾師,等死不如干到底,奉獻無私有所歸。”2012年5月八十八歲,獲《紀念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95週年榮譽證書》。2015年10月九十二歲,獲《華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 週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