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07371142198

    王陽明被後世評為“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真不朽之人,那麼,在這麼多的光環之下,他自己又是如何說的呢?《傳習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可能很好地反映了他的真實想法。

    據說,有人曾當面稱讚王陽明說:“古來名世者,或以文章著稱,或以政事卓著,或氣節,或以勳烈被人稱道,而公能兼而有之。若除去講學一節,即為全人了。”王陽明卻笑道:“我願從事講學一節。即使盡除去其他四件事,也無愧於做個全人。”

    顯然,王陽明一生集事功、文章、道德於一身,但是最令他本人自豪的還是創立學說,從事教育。他不僅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個積極弘揚並熱心從事於教育事業的教育家。他曾經在江西修建濂溪書院;在紹興、餘姚開闢稽山書院、創立陽明學院;在廣西興辦思田學校、南寧學校和敷文書院;還曾受聘為貴陽書院的主講,並集門人於白鹿洞講學。他為社會“辦教育、振道德、維統治”,其思想和理念雖然受到時代的侷限,但是,他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提出了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對現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於教育的意義,王陽明認為:教育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楷模是“聖人”,所以教育應把人的內在精神轉化為道德的自覺,使“學者學為聖人”;此外,教育還擔負“昌明聖學”、教化人民的任務,教育必須起“化民淨心”的作用。王陽明認為教育是能夠教人學會做人的。他的教育最高理想就是要人們透過“致良知”,把內在精神轉化為道德上的自覺,使“學者學為聖人”。他直接提出了“聖人可學而至”的口號,鼓勵人人皆做聖賢。

    王陽明最愛用種樹的比喻,來講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人的道德意識培養就像樹木長成一樣,要有個過程。樹木總是先抽芽、髮根,然後生枝生葉。人們看到一棵大樹枝葉茂盛,為什麼不去想一想,樹木生命的源泉在哪裡呢?他說,沒有幼芽,何從長出幹莖和枝葉?而幼芽生於根,因此樹木之本在於根,有根則生,無根即死。他以此說明良知是道德意識和一切思想的根源。人的道德意識,就是從父子之愛、兄弟之情這些最基本的道德意識開始,逐漸擴充套件到對百姓之“仁”和對萬物的愛。所以良知是“人心生意(即生命力)的發端處”。王陽明還把立志比作“植根”,他極為重視個人意志力量的培養,說人不立志,就像種樹不植根,只是白白栽培和澆水,這樣必然一事無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秤女對待愛情專一嗎,天秤女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