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准將

    其實中國火器的發展一直到中國古代明末都是名列前茅的,從歷史角度來看,火藥在秦漢時候都開始運用了,只不過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顯的不盡人意。在漢朝時期,術士們就用硝石、木炭、硫磺等物質做成初級火藥用於煉丹的方子,直到中國大唐時期,才把火藥運用到了軍事領域,據瞭解,唐朝時期就發明了一種叫做“發機飛火”的一種火藥武器方式,這種裝置類似於燃燒劑,屬於推動作用,而到了宋朝,火器就開始變的有殺傷力了,在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先世界,然後開始和蒙古作戰,蒙古深的知宋朝火藥的威力,於是也爭相研製,研究出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鐵火球、火槍”等相繼問世。然後阿拉伯人學習了蒙古人的火器鍛造技術,為後來的發展達到了推動的作用,然後蒙古帝國在征戰歐洲的時候不全是考戰馬,也有的考是火器,比如在攻城的時候,蒙古人就會用火器來進攻敵人,使其防禦瓦解,作戰效果極為明顯。然後到了明朝,明朝直接把中國的火器推向了高潮,明朝繼承了前面幾個朝代的所有火藥技術並且開始逐漸創新比如:“神機箭”等先進的火藥武器,並且甚至有了現代火器的雛形,並且隨著明代的發展,慢慢的明軍開始大量裝備火器,把部隊慢慢變成了半火器化部隊,甚至已經取代了弓箭,不光如此 明朝後期還從西方進口西方火器,在當時的中國可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入住中原,清朝廢除所有關於火器的有關資料和內容,導致了在清朝時期中國嚴重的落後於西方。

  • 2 # 不做標題黨的秦夏

    提起火器,就戳到我們的痛點,網上之前有個很火的段子,華人拿火藥,做煙花,而外華人拿我們的火藥,用堅船利炮來打我們,在我們的認知中,火藥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由唐代的煉丹術士偶然發現,之後就沒有進一步發展了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把火藥製成兵器來進行戰鬥,中國在明朝中葉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火藥火器技術的西傳,影響和推動了其他國家軍事科技的發展。但明清以後,特別是清朝延續了明朝後期的閉關鎖國,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不許民間進行發展和使用,中國火藥火器技術的研製和發展陷入停滯,反而大大落後於歐美各國,下面我說一下,中國古代武器的發展歷程。

    原始的火焰噴射器-猛火油炬

    猛火油,即石油,一些玩過《帝國時代3》的朋友知道里面就有這一武器,北周年間(公元578-公元579),當時在中國的西北發現了石油,後利用石油的燃燒效能作為武器使用,猛火油炬由石油與火藥相結合進行使用,其原理類似注射器,將石油吸入筒中,利用壓力將其噴射出去,進行遠距離殺傷,管口放置有少量火藥,用來點燃石油,宋軍用它來焚燒敵人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缺點顯而易見,很容易出事故發生爆炸,另外笨重的箱體和石油儲存都是問題。

    古代的火箭炮-一窩蜂

    “一窩蜂”是個形象的名字,類似於現代的多管火箭炮:—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書中的“一窩蜂”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規格多種,直看得人眼花繚亂。軍用火箭,是在木製的桶狀發射器裡,安放32支綁有火藥筒的箭矢,火藥筒由總藥線連在一起。作戰時,將它埋在地下,點燃總藥線,箭矢就會如蜂群一樣飛出來,殺傷敵人。

    關寧鐵騎武器-三眼銃

    三眼銃是中國古代一種短火器,使用鐵或粗鋼澆注而成。外形為三根竹節狀單銃聯裝,每個銃管外側都有個小孔。使用時在銃管內新增火藥,最後裝填鋼球或者鑄鐵塊、碎鐵砂等,在小孔處新增火繩,使用時點燃火繩,引爆裝填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三個銃管可輪番射擊。在三眼銃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裝有長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三眼銃在明代常見,但是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裝填速度太慢。由於上述原因,三眼銃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前景被遺忘。但是三眼銃在民間卻留存至今,百姓使用只裝火藥不裝鑄鐵球的三眼銃當做驅魔嚇驅除邪物的工具,類似鞭炮的作用。現在在中國南方一些客家地區,依然可以看到三眼銃和這類活動。

    遠端火箭彈、反艦導彈-火龍出水

    《武備志》載文大意為:用茅竹五尺,去節,並用鐵刀刮薄。前後各裝上一個木製的龍頭、龍尾。龍頭的口部向上,龍腹內裝神機火箭數枝,把火箭的藥線總連在一起,由龍頭下部一個孔中引出。又在龍身下而前後各傾斜裝著兩個大火箭筒,把它們的藥線也總連在一起,更把龍腹內裝神機火匍的總藥線連在前邊兩個火箭簡的底部,“水戰’可離水三四尺燃火,即飛水面二三里去遠,如火龍出於江面。筒藥將完,腹內火箭飛出,人船俱焚:這就說明:使用火龍出水時,先由“龍”下四個大火箭筒推送火龍前進;當筒藥將完之後,“龍”內若干神機火箭飛出,以射敵人。

    在露梁海海戰中,運用火龍出水重創日軍艦隊。海戰過程:當日本艦隊全部進入露梁海之後,鄧子龍率領俞家軍切斷後路,在日軍前進過程中,李舜臣率領北韓水師(很強大,配備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艦“龜”)襲擊日軍艦隊側翼,陳璘在海戰開始後全力支援,而日軍統帥島津義弘卻不戀戰,全速駛離露梁海,意圖穿越貓島,但是他不知道明軍在貓島埋設水雷。不得已只能返回露梁海決一死戰。在激戰中日軍艦隊包圍了李舜臣的旗艦,就在李舜臣萬分危急之時,陳璘趕到,可是日軍艦隊也包圍了陳璘的旗艦,就在這時,陳璘卻鳴金收兵。於是世界上最早的反艦導彈運用到了實戰上。頃刻間,日軍艦隊傷亡慘重,導彈發射之刻便是總攻之時。經過激烈的戰鬥,中朝聯軍擊毀日本帝國軍艦400餘艘,一萬日本兵陣亡。日軍統帥島津義弘逃跑,日本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

    鐵製後裝滑膛加農炮-佛郎機

    佛郎機,在明代時由歐洲傳入中國,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佛郎機的炮腹相當粗大,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佛郎機大炮的缺點是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洩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單發步槍-火銃有玩《戰意》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裡面有一種武器就是火銃,火銃,有時又稱“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槍。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對後來的戰爭形式和軍事技術的發展開展了新的篇章。

    火銃發明於中國元代,由南宋突火槍演變而來,明朝時期對火銃的發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

    遠端重炮-紅夷大炮

    努爾哈赤,就是被這門大炮炸傷死掉的,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明代大將軍炮

    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火炮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研製的輕型火炮較著名的主要有戚繼光創制的一種小型將軍炮。該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長66釐米,重18公斤,自前至後有五六道大寬鐵箍,口端備有大鐵爪。鐵絆,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減發射後產生的後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發射後因炮身 後衝而自傷炮手的危險。此炮便於在山林水網地帶機動,可控扼險隘,一發能射上 百枚小彈丸或50枚較大的彈丸,散佈面大,比烏鐵更能有效地殺傷以密集隊形進攻之敵,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戚繼光在隆慶年間到薊鎮練兵時,又將此炮 裝備騎兵使用,成為一種較好的騎兵炮。 據出土實物和兵書記載,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機營所用的小型 神機炮演變而來,它們的發展特點在於使用了炮車,提高了機動性,增強了摧毀威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將軍炮。該炮口徑達100毫米以上,全長正.4 米。自炮口 至炮尾共有九道寬箍,藥室呈算盤珠形,室壁開有火門。據《登壇必究》記載,大 將軍炮在發射後,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該書還說大將軍炮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分 別發射7 斤、3 斤和1 斤重的鉛彈。若在戰場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則可所向無 敵。最初以為大將軍炮太重,難以機動,後來用車載運,便能登高涉遠,山地平原皆宜,見者莫不膽寒。 明朝中期火炮研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明了車載炮。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車炮合一的重型火炮。 車載炮有許多優點。首先是便於機動,炮手既可推拉炮車,又可臨敵發射。其 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參戰速度,贏得了戰機。其三是兼有擋敵和擊敵之用。炮車既具 有一般戰車阻擋北方縹悍騎兵快速衝擊的作用,又可建立軍營,使用火器和疊陣, 擊殺敵騎。 明火炮雖然在殺傷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點,那就是沒有瞄準 具,在發射速度、機動性等方面也不盡人意。永樂年間定型裝備的火炮,到100 年 後的嘉靖時期仍沒有新的突破。這主要是由於高度集中的封建專制扼殺了火炮的創 新和發展。明廷嚴密控制火器的製造和使用,嚴禁地方和個人研製。而此時歐洲的 火炮技術卻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歐洲人經過對中國的火藥、火器技術的瞭解、仿製 和改進,到了15世紀後期,終於趕上和超過了中國“老師”。在萬曆援朝之戰中,李如松攻打七星門時,就是用這種炮轟開了城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通房車要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