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峰徐來89
-
2 # 木説歷史
但是我的觀點魏延並不是諸葛亮設計殺死的,理由如下:
1.魏延所蜀漢後期的重要軍事將領,鎮守漢中保護著益州的重要門戶。如果漢中不失蜀漢也不會出現鍾會偷渡陰平避逼降蜀漢的事。但是魏延死了,姜維鎮守漢中不足不久就丟失漢中門戶。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前途考慮也不會輕易殺魏延。
2.魏延謀反的證據不足,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遠在諸葛亮之上,劉備破格提升魏延為漢中太守可以看出對魏延的信任。而魏延也對得起這番信任,如果魏延要反夷陵之戰之後魏延就反了。
3.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對於魏延、楊儀一文一武兩位人才很喜歡但是對於兩個人的矛盾卻頭疼的很。諸葛亮如果想殺魏延早就動手了。
4.有觀點說,諸葛亮死後沒有人可以節制魏延,所以才設計害死魏延。這種說法深究起來有很難說通地堆地方,第一,諸葛亮如果害怕自己死後魏延造反那麼一定會在死之前做掉魏延,誰知道自己死後的計劃能不能順利實施;第二,諸葛亮死後魏延手裡握有軍隊又面對蜀魏前線,如何保證魏延不會被逼投降曹魏(你說魏延要反的啊)。
5.《三國志》中諸葛亮死前的榻前會議,“大軍回成都,魏延領軍斷後,如果魏延不聽,你們自己走”。這裡根本看不出設計。
-
3 # 傲視蒼穹39
魏延之死,的確是冤枉。但是硬要說是諸葛亮“設計殺掉”的,我還真的認為缺乏證據。在正史上,諸葛亮的確有一些事做的不好,比如;喜歡攬權、獨裁專制、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無識人之能,缺容人之量等等,說實話,這人還真是毛病一籮筐。要說他不喜歡魏延、甚至打壓魏延,都是明擺的事。唯獨說他設計殺魏延,還真缺乏證據,也缺乏動機;
要說清這點,還是得提兩件事;一件是蜀漢不設史官,二是諸葛亮的大權獨攬、把控朝政、皇帝及軍隊。劉備死後,諸葛亮逐漸奪得了國家的全部控制權;行政核心圈、軍隊核心圈、皇帝身前身後,內外左右,全都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心腹——相府屬吏。這就造成了什麼狀況;
一是諸葛亮在朝中,想怎樣就怎樣,沒有史官記錄他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二是即使有一些不全的資料存入國家檔案,如果裡面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言辭,可以命親信按他的意思隨意篡改,不會有外人(包括皇帝)知道。
三是可以捏造事實、無中生有。
把控了皇帝、朝廷、軍隊,就有上述的好處。所以,《三國志》中的“蜀書”部分,可信度是最低的。諸葛亮可以這樣做,他死後的繼承人,又何嘗不能這樣做?直到滅國,劉禪也沒有完全能掌握朝政。僅管黃皓弄權,加上右大將軍閻宇和皇帝,也僅是朝廷派系中的一個而已。此外,姜維有自己的勢力、還另有諸葛瞻的勢力。整個朝政,並不是一派能掌握得了的。所以,當姜維要殺黃皓不成,大怒出去後,劉禪還得讓黃皓趕快去向姜維賠罪。諸葛瞻也後悔沒有殺了黃皓,同時也後悔制不了姜維。這就證明;黃皓、姜維、諸葛瞻三派勢力,誰也制不了誰!
言歸正傳;諸葛亮是一個行事謹慎、辦事周密的人。連兩任的繼任人選,他都安排好了,滴水不漏。證明臨死,他都還是非常清醒的。此時,大軍正深入魏境,而且主力正在五丈原屯田,所種的糧食也已經一百來天了,馬上就要收穫了。而魏延的本部,在主力部隊的軍前十里(約四公里多點),警戒著司馬懿的大營。這種情形下,如果漢軍內訌,會是什麼後果?我想,稍具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是全軍覆沒!諸葛亮那麼睿智、謹慎、周密的人,會想不到這一點嗎?魏延、楊儀兩人平日就勢同水火,他不清楚嗎?如果他真的是要把軍權交給楊儀,又不至於在敵境引起內訌的話;那麼,他就會給魏延留下手書的遺命。如果魏延不遵從,那就是違反軍令,魏延想作亂,諸將肯定會幫著楊儀。魏延就亂不起來。可是,諸葛亮沒有留下片言隻字給魏延,魏延憑什麼相信;讓楊儀率軍,就是諸葛亮的真實遺命?諸葛亮要真是按史書記載的那樣做,那是有意挑起魏楊的不和。他就那麼有把握,楊儀一定能擊敗魏延?其他將領也沒有接到諸葛亮的命令,單憑楊儀口述,如果還有人不服呢?那不是會造成全軍大亂的局面嗎?以諸葛亮的性格、作風,絕不會做出這樣草率的決定!
再看史載魏延越過楊儀,搶先回到南谷口,並且燒燬了棧道。那麼楊儀是怎樣率大軍,與魏延前後腳回到南谷口的?史載是楊儀“槎山通道”;那是臨時開山通道呢,還是本來另有通道回來?如果七八萬大軍,還能迅速的透過“另一條通道”回來,那麼這條“通道”就是一條很寬的大道。那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是脫褲子放屁嗎?能騙過章邯嗎?魏延在漢中十餘年,怎麼不知道這條“通道”?諸葛亮駐漢中也有七八年,為何沒有發現?曹真伐蜀,為何不走?
如果是臨時“開山通道”,數百公里的山道,即使楊儀帶著最現代化的機械,也不可能十天八天開得出這條“通道”吧?可不管怎麼說,楊儀就是率著七八萬大軍,與魏延前後腳就到了。為什麼?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楊儀、費褘、姜維、王平等人一起撒謊,欺騙劉禪!蔣琬明知,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事先早有預謀)。因為,如果魏延回來,會不會保他蔣琬坐上諸葛亮這個位置,那還真的難說得緊!看看楊儀最後怎麼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楊儀的這番話中的“就魏氏”,很多人都誤解了,說楊儀是要率軍投向魏國。我認為這並不是楊儀的原意。試想一想;如果當時他帶著幾萬軍隊投向曹魏,士兵會跟他一起去嗎?連魏延“造反”,士兵都散了。為什麼?因為蜀兵家室都在蜀漢呢,家小不要啦?諸將會為了“抵制”魏延的“性矜高”,就都心甘情願跟著他投魏?即使都去了,一天到晚,數萬蜀漢降兵在司馬懿身旁轉悠,司馬懿不驚恐?如果司馬懿把這些軍隊都改編了,楊儀又成了孤家寡人,還有誰會理他?所以,他說的這個“魏氏”指的是魏延,而不是“魏國”!假設一下;
如果楊儀能放棄恩怨,支援魏延成了漢軍主帥,就是一曲新的“將相和”。魏延其實是個直率人,胸無城府,是個忠於劉備的純軍人,心裡只想著怎麼打仗。對政治毫無興趣,也從不插手。既然楊儀肯給自己面子,他也一定會兜著。一定會上表劉禪,保舉楊儀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即使有諸葛遺命(這個有諸葛手書為證),但得不到魏延的支援,他絕對坐不穩當。一定會被楊儀替代!這樣,魏延和楊儀就各取所需,蜀漢也因此得福。種了的麥子也不會白費了工夫,並且還能繼續保持對司馬懿的壓力。這才是令楊儀慨嘆“追悔不可復及”的原因!
所以,以我根據上述這些疑點的猜測是;諸葛亮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就過世,但已經感到時日無多。所以,正在陸續安排後事。到寫完給劉禪的奏表後,忽然不行了,沒來得及指定軍隊的行止,就突然辭世了。這種情況,按慣例都應該是魏延這個“持節”的副帥接掌兵權的。但是,此時諸葛亮身邊只有楊儀、費褘、姜維數人,鑑於與魏延的關係一直不好,魏延掌權,恐怕對己不利。而他們這班“相府屬吏”又掌控著整個朝政,該怎樣記錄這件事,就看他們想怎麼寫而已。經過商議,決定編造“諸葛遺命”這個謊言。所以,他們只能口頭轉述,根本無法拿出“諸葛亮遺命”的確鑿證據。這也能說明,魏延之死,並非諸葛亮設計。這才應該是歷史的真相!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在《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是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魏延必定造反,但歷史是否真的有魏延造反的記載,也就很難考證。
但羅貫中卻是以為魏延有反心,認為諸葛亮不採納自已的子午谷奇謀策略,而心存不滿。
諸葛亮雖知如此,是後蜀缺乏象魏延這樣的將才而不敢誅殺 ,不過在六出祁山之中魏延的不滿,諸葛亮是看得出來,所以才暗授密計於又馬岱偷殺魏延!
但這只是演義小說的寫作方式,內容肯定有所不同,有一些內容誇大或虛吹也是難免的。
-
5 # 李俊河北
因為他這個人不懂歷史,被羅貫中忽悠了。受劉備重用的魏延之卻被自己人殺死了,還被自己人人罵反叛,造成冤案。原因:
一是死於他的個性太剛烈,平時不注意走上層路線,得罪了後主劉禪;
二是和實力派楊儀合不來,被楊儀羨慕嫉妒恨挑起暴脾氣給予暗算,又被大智若愚的劉阿斗借刀殺人。
這裡被《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抹黑的不只魏延,還有諸葛亮。
第一,諸葛亮雖然不同意魏延的長驅直入長安的大膽戰略,但孔明是位為了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大局不計個人恩怨(從他忍讓關羽和法正可以看出)的好人,怎麼可能在伐魏大業未成,就和魏延搞親者痛仇者快的內鬥。
第二,諸葛亮深知劉備重用魏延,是因為魏延敢說敢幹,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所以諸葛亮採取的辦法就是雖然不採納你的戰略,但又尊重你的才能,求大同存小異。
回覆列表
魏延是名虎將,在三國後期,以至於蜀國後期,那皆是能夠獨當一面之將。魏延作戰勇猛,衝鋒陷陣,也是令敵軍聞風喪膽。
魏延雖個人能力強,但是性格卻是獨斷,說一不二之人,缺少了冷靜看問題的思考。諸葛亮尚在世時,魏延迫於諸葛亮的神威,不敢造次。如今,諸葛亮已逝,魏延頓覺無人能出其右,便有些無法無天之感,因為沒有人再能壓制了魏延了。
魏延此人,若能使用得當,則是一員大將;倘若不為其所用,則勢必會惹上許多麻煩,甚至兵敗垂成。諸葛亮深知此理,若不能用還不若殺之,免得以後增加麻煩。而諸葛亮更知道魏延的勇武,因此只可用計殺之,否則,必會引起蜀軍內訌,造成自相殘殺。諸葛亮不忍心自己辛辛苦苦創下基業,毀於己手,便設計除掉了魏延。
一句話,一個人再牛逼,也得聽從領導的安排,自作主張,只會自尋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