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年平

    忠與孝是有區別的,是兩個範疇。

    忠字一般來講是對國家的,對黨的,對的面較廣。

    孝字一般來講,只對父母盡孝。對的面較窄。

    當忠與孝不能兩全時,那就只能進忠,捨去進孝。

    因盡忠,是對黨,對國,是大義,大舉,大事。

    盡孝,只對父母,相比盡忠,就算是小事。因此就要棄小保大,就要先盡忠,後盡孝。

    這是做人應做到的基本條件。

  • 2 # 火車頭筆談

    相對於忠孝自古難兩全,愚孝和不忠之人更為人們所鄙夷,皆不可取。

    昧於事理的孝行即愚孝,置父母於不義,為真正懂得孝道之人所不屑。不忠,對人對事既無敬畏之心,又無盡心做事之意,歷來為忠貞之人所不齒。

    《荀子·子道》記載了一件事,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孔子沒有回答,出來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子從父,怎麼能說是孝子呢?臣從君,怎麼能說是貞臣呢?要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從命,才可以說是孝、是貞(忠)。由此可見,聽話或曰盲從的,孔子不認為就是忠的臣和孝的子。

    愚孝,在古代有“割股醫親”、“郭巨埋兒”和“老萊斑衣”等行徑。在當代,愚孝也屢見不鮮,讓人啼笑皆非,有時難免怒火中燒。譬如,“媽寶男”老公啥都聽自己父母的,把媳婦兒完全當成“外人”,小家庭裡的丁點兒大的事,都要聽命於父母的意見,造成公婆和媳婦關係緊張,甚至仇恨;有的女人照顧自己孃家特別多,根本不考慮老公的感受,也不考慮自己的經濟和現實情況,讓老公怨氣特別大,公婆更是難以接受。更有甚者,在交通、通訊如此發達便捷的今天,仍有人持守什麼“父母在,不遠遊”的戒律……

    《說文解字》中講:“忠,敬也,盡心曰忠”。忠,是一個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的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竭誠盡責。忠貞之人,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歷史上有屈原、蘇武、魏徵、范仲淹、包拯、岳飛、文天祥、于謙等或大或小的代表人物,近現代也有魯迅、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黃旭華等或大或小的傑出人物,可謂是“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不忠之人,心存二心,意存二意,放棄原則,蠅營狗苟,傷天害理,會被歷史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盡孝,在於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其中,沒有敬和愛,或終日無所事事,或陷父母於不義,就談不上孝;盡忠,就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位卑未敢忘憂國”,竭盡忠誠。盡孝、盡忠,確實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因此無論成就什麼事業,要想真正做好,離不開竭盡孝道和忠於職守二個方面。

    忠孝,既不拘於時空,也不拘於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要做到忠孝,首先要掙脫愚孝的桎梏,摒棄不忠的“貳臣”邪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權的子孫都是怎麼“自相殘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