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呼聊農技
-
2 # 勇先創景旅遊規劃
創意是一種透過創新思維意識,進一步挖掘和啟用資源組合方式進而提升資源價值的方法。創意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而且能夠透過創意創造出更大的效益,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效益。
對於農業,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規模不同。現代農業的明顯標誌之一就是它的規模效益,這是因為:現代農業是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收入的農業,現代農業是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
因此,農業需要創意。“創意農業”是觀光休閒農業高質量、高品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理念,是方法,是手段,也就是途徑。
在種植方式和方法上創意。首先,可在在種植形式上創意。需打破傳統農業“橫平豎直”的一壟一行的種植形狀,種成一種有特定含義和藝術圖案的形狀。如種成迷宮形、地圖形等。也可在種植區域上創意。打破傳統農業種地是種地、公園就是公園的形式,而是把種地按公園要就求設計,成為觀光休閒農業園。園區內所有的農作物和基礎設施,既能讓人們觀賞、休閒,還能生產農產品。還可以在種植的勞動主體上創意。透過完善一定的基礎設施和宣傳,農民和市民共同建設“市民菜園”,讓市民自己決定種植農作物的品種,自己決定採摘收穫的時間,從而將市民迴歸自然、體驗農耕文化、休閒健身以及食用絕對安全、鮮活農產品等多種需求統一起來。
也可在種植品種及搭配上創意。如在種植品種求新上創意。人們都是求新獵奇的,都是追求顏色鮮豔、氣味芬芳的。所以,誰種植的品種能最早滿足消費者這些需求,誰就能贏得消費者。在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顏色、高矮、大小等合理搭配上創意也不錯。選擇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同顏色、單株大小、個頭高矮等進行合理搭配,使之在整個生長季都能錯落有致、賞心悅目、氣味怡人。
在營銷方法和策略上創意很重要。如透過觀光采摘進行創意,開展觀光采摘,實實在在是農民的一個偉大創意。因為在此以前的農產品,都是農民千辛萬苦的收穫下來,再百里迢迢運到城裡。而開展采摘,農民省下了勞動力,又省了運輸費;市民呢既體驗了收獲的喜悅,又鍛鍊了身體。一種極佳的城鄉統籌、買賣雙方共贏的組合形式,如果再把環境因素加上,就是多贏。
還可以在產品功能的拓展上創意。傳統的農產品收穫以後,只有食用的功能,而經過創意,賦予它文化元素或特殊含義,便會身價倍增。
之前,農產品只追求質量好,營養價值高,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意融入了日常生活,農業需要創意,創意讓農業更具活力。 勇先創景鄉村旅遊規劃中心指出,創意農業,創新生活,發展創意農業的關鍵就在於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發揮創意,整合農村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構建起較完善的產業系統,同時,專案要有重點,產品要有新意,塑造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透過品牌效應拓展市場等。
-
3 # 藍海易通
休閒農業的創意模式有多種多樣,今天給大家分享3種常見的創意模式:
1.生產景觀創意在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人們越來越渴望感受田園風光和郊野風情,使得“迴歸自然”的思潮席捲整個休閒農業創意的景觀設計領域。據記載,中國古典園林起源於苑面,而苑面的功能之一就是種植農作物。無獨有偶,在西方,景觀設計師也主要來源於農場主。由此可見,種植生產是休閒農業的最初功能,也是能夠使人產生美感的前提。比如“麥田怪圈”“稻田藝術”等都是生產頸環創意。
2.農產品景觀創意創意種植業打破傳統農產品單一的產業屬性,拓展了產品的附加值,延伸和複合了農業
3.園林景觀創意創意農業園區的規劃設計直接影響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美學效益。不管是以科
技應用為主題的農業科技園,還是以休閒度假為主題的農業觀光園,都不僅在整體規劃上力求新穎,更需對園林各個構景元素進行創意,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創意農業園區景觀。如“絲瓜長廊”“番茄園舍”等。
回覆列表
中國休閒農業 [1] 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1)連片開發模式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透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閒觀光專案,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閒與娛樂。該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閒、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型別包括休閒度假村、體閒農莊、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2)“農家樂”模式“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遊、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型別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閒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遊發展鼎盛時期,村旅遊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遊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遊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閒農莊,佔調查總數的41.3%。(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閒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託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係,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型別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閒農莊,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4)產業帶動模式休閒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透過休閒農業這個平臺,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莊,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遊客在離開農莊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註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並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鉤,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佔總數的37%。(5)村鎮旅遊模式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閒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型別有佔民居和佔宅院型、民族村寨型、佔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閒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莊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閒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閒農莊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閒農業。(6)休閒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閒方式,而是尋求一些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閒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閒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中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閒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型別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閒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7)科普教育模式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瞭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型別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閒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臺。目前中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臺,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8)民俗風情旅遊模式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閒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型別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9)休閒度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