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羽兒麻麻

    成就感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全書的序論中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裡,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現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個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這裡的“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就是一種“成就感”。也就是說,成就感就是當人在學習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願望達到時產生的滿足感。如果由於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感受,並會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或工作的興趣和動機,促使人們再次去獲得成功。

    可見,對成就感加以培養會對人們的學習和工作起到促進作用。那麼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呢?

    一、要先肯定孩子現在的成績,繼而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孩子最需要肯定現在的成績。一輩子教育有12個字的秘訣,叫“低起點,小

    坡度,勤奮到,大發展”。什麼意思呢?給他個低起點,應該把基礎的東西趕快打紮實,如何上好課,如何做好作業。這些基本的東西趕快讓他消化。小坡度,讓他嚐到甜頭,孩子最重要的是透過自己努力上一個臺階,夠得著果子,嘗得到甜頭他更來勁,這是階梯教育的一部分。總的來說家長也好,老師也好,一定要找到適合孩子水平的教育。

    人有目標的時候肯定走得快,沒目標的時候肯定走得慢。今天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很迷茫,我要不要學習,我學習的東西跟明天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沒有目標,有目標才能讓人去實現夢想。像陳景潤能夠揭開哥德巴赫猜想,他是什麼時候有的這個目標呢?他上學的時候,老師就講過在科學的殿堂中,最高峰的是數學,而數學的CROWN就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是CROWN中的一顆明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老師可能就這麼一說,別的人就這麼一聽,而陳景潤聽了,心中就有了這個揭開難題的夢想,後來他真的成功了。那他為什麼能成功呢?因為他有想法,所以有人說最可貴的就是想法,你要有了一種想法,於是你就有了一種動力。

    二、對學生學習提出恰當的要求。

    “沒有要求就沒有方向,就沒有教育”。但要求從實際出發,要恰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兩人曾先後問孔子相同的問題,可是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意思是說,因為冉有平日膽小怕事,所以就鼓勵他積極去做;而子路過於膽大莽撞,則要求他慎重一點,與父兄商量好再去做。

    當今的教育學及心理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個性差別,制定出分階段、分層次的計劃,提出具體要求,增強教學中的可操作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而不要將後進生拋棄,相反,對他們應特別的關心,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

    三、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學習上很少取得成功,從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樂趣,嘗不到學習的甜頭。而且,由於總是失敗,且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得到的多是教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冷遇,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也是自然的了。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取得一點成績,並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使他們嚐到“成功”的滋味,這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學習的轉折點。正如蓋茲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引導和幫助學生成功是複雜的,艱辛的,它伴隨著教學的整個過程。有知識上的幫助,學習方法上的幫助,思想上的幫助等。因此,對於戰鬥在第一線的教師們來講,轉化後進生的工作可真不輕啊!真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給予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有人試驗:把學生分成四組練習,受到表揚鼓勵的一組成績進步最顯著;受訓斥批評的效果次之;忽視的小組(只旁聽別的組受表揚或訓斥)為第三;控制組(即單獨練習,不給預測任何評價)為第四。這說明了正確的評價,特別是表揚鼓勵的作用。

    包括表揚和鼓勵在內的評價,有來自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老師的、學生之間的。其中,老師的評價起主要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學習的“成就”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同時,積極爭取家庭的、同學的等各方面的支援、配合,做好評價工作。

    但是一個孩子如果只有依賴外部表揚推動才能努力學習,境界還是比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積極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勵而不是靠別人誇獎。當然,這種孩子永遠不會是多數。人完全靠自我激勵前進的確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於發現自己成績的人,也需要別人的鼓勵,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一個孩子達到那樣的水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勵,他的自我評價的能力開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會增強,此種能力在他學習成績提高過程中的貢獻率越大,他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越好。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

    要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的關鍵是家長教師不要太"積極",對孩子的評價密度不要太大,要給孩子留點空間,讓他靜下心來思考,分析自己的學習形勢,估量自己的成敗得失。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學會看到自己的成績,激勵自己前進,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

    五、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民主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最佳途徑,而交換意見是教學民主的最佳方法。這既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又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精神。教育家陶行之說:“你要教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麼,你就是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教師的任務是把教學目的與學生的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學生接受資訊已不侷限於課堂,他們的思維敏捷,充滿活力,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和解答思路,可能比教師的更巧妙。由此看來,在教學中,教師已不再是聖人,而應該是虛心的學習者和合作者。例如:有的學生提出“教師提問題的面要寬”、“有些問題要討論”等等。我都認真地採納學生的這些意見,並逐步付諸教學實踐。在《“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湯姆有沒有後悔把這條大鱸魚放掉?”問題提出後,大家討論很激烈,競相發言,最後達成共識:湯姆並不後悔把這條大鱸魚放掉,他因此學會了遵守規定。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民主”是遵循教學規律,以“教學相長”的民主教學精神的行動指南,是把教學過程變成解放思想和給學生情緒鬆綁的過程,是喚醒學生的民主意識,是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探究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是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是閱讀者把文中的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的實踐活動,是認識文中的人物思想的意識活動,是讀者同作者情感交流的一種心理共鳴活動。探究式教學源於問題教學,所以,善於提出問題是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把課文中有爭議的問題,開展探究方式學習,大膽讓學生討論問題。例如:《槐鄉五月》一文中,“小小子呢,衣褲口袋裡裝的是槐花,手上拿的還是槐花。他們大大咧咧的,不時就朝嘴裡塞上一把,甜絲絲、香噴噴的,可真有口福呢!”討論“塞”字的作用效果,你認為“塞”字還可以換成哪些字?你認為哪個字最好,為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換成“送”字好,有的說換成“填”字好……經過激烈討論,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用“塞”字最好,最能表現出槐鄉的小小子對槐花的喜愛。學生這些創新意識,就足以說明“探究”式教學具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作用。

    語文教學不限於課本上,應把課本的空間引申擴充套件到社會中相關的人和事,培養學生自強、自立和創造性。例如:教學《長城和運河》一文之前,我就讓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中國名勝古蹟的資料,帶回班上交流。其實,學生蒐集資料的過程和交流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的過程

    六、創設多種條件,開闢多種途徑,讓受教育者獲得更多“成就”的機會,實現成就感的遷移。

    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學生的其他活動的成功,使之與學習發生聯絡,把這種活動的“成就感”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要。如:有的學生對學習文化課沒有興趣,但很愛好體育文藝,或樂於助人,教師可利用其在體育、文藝等方面的“成就”,引導他們把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機會,可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如成立各種型別的興趣小組,開展廣泛的社會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實現成就感的遷移。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成就感的培養是具體的、複雜的,有待於教師們在教學中總結、研究。我想:透過對學生成就感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狀況會逐漸好轉,從而使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得以更好的開展。

  • 2 # 熊孩子伴你成長

    0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02重視過程

    03發掘孩子的潛能

    04賞識孩子的進步

    05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06給孩子制定適合的目標

    07循序漸進的要求

    08讓孩子出主意

    09讓孩子來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專業的企業人力資源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