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104543091
-
2 # CHANGE陳
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決定要成為一個富有之人。這並不是因為愛錢的緣故,而是為了追求那種獨立自主的感覺。我喜歡能夠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
——查理·芒格
1
上週跟大學校友相約逛街,無意間聊起了原來的室友筱熙。大學畢業多年,大家早已失聯,唯獨這位校友一直跟筱熙保有聯絡,談起她現在風生水起的生活,我也不禁慨嘆。
記得讀書的時候,宿舍一共6個女孩,筱熙看起來是最不起眼的一個,成績、顏值、情商、能力感覺都沒有天然優勢。可是她在26歲,就攢下了首付,在二線城市買了一套100平的房子,準確地說,是自己全額付了首付,沒中彩票,也沒拿家裡一分錢。
由於家庭條件一般,父母用血汗錢把她從大學供出來後,也算是盡職盡責,很難再給她經濟上額外的補貼。
於是筱熙就隻身前往一線城市打拼,起初工作一般,工資只有4000多塊。
剛畢業,大家都拿4000塊工資,別人當著月光族的時候,筱熙卻能規劃自己,每月攢下1000元。
別人都說,“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大城市不養窮人”。可筱熙深知:
於是別人剁手,她就有意識地學習理財。
等薪水漲到8000塊時,別人每個月還在月光的時候,筱熙卻因擅於理財,已經賺到了房子首付。
到現在,差不多10年過去了,筱熙透過理財不僅付清了房貸尾款,還攢下鉅額存款。
差不多的起點,差不多的薪水漲幅,筱熙靠著腳踏實地地打理自己的錢財,就這樣悄悄逆襲了。
筱熙的行為特點讓我想到了一本經典理財書《財富自由:平民出身的富豪積累財富的原則和方法》,作者托馬斯 J 斯坦利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研究了100000多名平民富豪。他發現:
很多百萬富翁其實都出身平民,做著普通的工作。他們致富的核心原因不是因為出身、學歷,也不是掙得多,而是對待金錢的態度。
反觀身邊的大部分人,每月發完工資後還完信用卡、花唄、交完房租後,工資就所剩無幾了。如果當月有朋友結婚隨份子錢,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如果你也是以上人群中的一員,那你真的要好好考慮,如何打理錢財了。
2
經常會聽別人說:
“會花錢才會賺錢。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結果錢都花沒了也沒見賺到錢,反而越來越窮。其實正確的理財理念不是因為有錢了才理財,而是因為你學會了理財才會變得有錢。
如果你只想著掙錢花錢掙錢花錢,關注的是眼前的日子。看到打折就心動,突然得到一大筆錢,也會迅速花沒,從沒想過如何讓錢發揮更大的價值;
托馬斯 J. 斯坦利在尋訪上萬名富翁,透過大量的事實對比後發現,真正擁有富人思維的人,都有以下3個共同的特質。今天就分享給大家。
一.金錢觀:“假裝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1、每天一杯星巴克,很好喝,卻很“燙”手
一般人會認為收入就是財富。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月光族越來越多,他們根本存不下錢,為了享受生活他們開路虎、穿名牌、住高檔小區,在早晨上班前,都要先去星巴克買一杯咖啡。
然而,在《財富自由》這本書中,作者指出:
收入是你今天帶回家的錢,而財富卻是你明天、後天以及今後每一天所擁有的錢;財富指的是你的淨資產,即所有資產減去所有負債。例如,如果一個人的年收入是100萬,但他花費了120萬,那麼他在這一年的財富就是-20萬。
在美國2016年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所有豪車車主中,86%的人不是百萬富翁。所以,很多開豪車的人可能沒有足夠的錢來付停車費、給餐廳服務員小費。
富人們則大多有養成消費計劃的習慣,他們崇尚個人要有個人的消費預算,家庭要有家庭的花費預算。他們堅信“節儉致富”是亙古不變的原則。
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一直喜歡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去請教某富翁如何致富,富翁說:請您等一下,故事很長,我把電燈關了再說。
在郭臺銘看來,若要致富就必須從每一個細小的地方節省資源,不浪費就是致富的基礎。他的辦公桌是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幾年的鐵椅子,後來在醫生建議下才換了新椅子。有人總結說,鴻海賺錢的秘訣就在一個“省”字。
上班時間,公司走廊的燈間隔著亮;午餐時分,用餐者辦公室的燈一律熄滅;會議室基本沒什麼裝飾,地毯也是最便宜的。為此郭臺銘常被朋友取笑沒品位,但他說:
我現在有什麼東西買不起?可是如果我真去搞品位,股東們就要擔心了。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說道: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所以,擁有富人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學會節儉不浪費,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2.沒有“睡後收入”,你將一直工作到死
既然錢不夠花,只有兩個解決辦法:多掙點,少花點。
要想多掙錢,首先就要講究掙錢效率。但要注意透過延長工作時間掙錢,這種方法顯然不可取。一個人就算工作兩倍的時間,最多多掙一倍的錢;而任何能輕鬆掙大錢的人,單位時間掙錢效率可以比普通人高出三五倍、幾十倍,甚至更多。不做偽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被動收入。
什麼叫被動收入?就是很多人說的“躺著賺錢”。換句話說,被動收入就是你不用主動做什麼就能得到的財富。例如,知識付費時代,許多新媒體大V的一節網課可以重複售賣,一門課程能換取多份“睡後收入”。
正如巴菲特所說:
“如果你沒有找到一個當你睡覺時還能掙錢的方法,你將一直工作到死。”
其次,還要掌握大部分人不會的技能。如果錢是對資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資源就越值錢,那麼當我們有了別人不會的技能時,我們就是稀缺資源。
總之,積累財富,其實就是儘可能減少負債,增加資產,重新規劃現金流的過程。
二.時間觀:時間複利的威力大到讓你無法想象
時間是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高效、合理的利用時間也是決定我們財富積累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宣佈退休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是一位常年堅持早起的名人。不論幾點睡覺,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讀新聞,打一個半小時Golf。然後,去辦公室,開始工作,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自稱創業35年以來,可謂精力旺盛,每天甚至能工作15小時。據說也是早上四五點起床,起來後游泳或跑步,七點到辦公室,開始工作。
成功人士熱愛工作,他們的工作時間超過大多數人,但他們卻並不覺得累,也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他們只是熱愛工作本身。同時,他們對於如何使用時間、情感、認知資源則表現地更加敏銳。與一般人相比,富豪們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投資規劃、身體鍛鍊以及閱讀尤其是閱讀商業文章上。
而普通人則熱愛休息,娛樂新聞、新浪熱搜、無效社交、抖音火山小影片充斥網路,這些新奇娛樂的元素極易轉移他們注意力,如果一心關注這些,必然會將其時間和情感能量從其他事情上抽離。因此他們只能痛苦的工作,並依靠工作來支援自己的消費習慣。
三.婚姻觀:伴侶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雖然穩定和長期的婚姻並不一定能帶來財富,卻會影響我們與財富相關的行為和經濟成功。
事實上,古今中外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們都是非常重視家庭的人。從洛克菲勒到沃森,從沃爾頓到蓋茨,從郭臺銘到李嘉誠,他們與妻子都是伉儷情深、能同甘更能共苦的模範夫妻。
普通人對婚姻的態度大多都是簡單地“搭夥過日子”,富豪們對此卻又不同見解。
一位退休的百萬富翁分享了他對婚姻和財富的看法:
我妻子改變了我的人生。她百分之百地相信我。她堅信即使我心有顧慮,也會成功。我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目標,我們量體裁衣,為未來儲蓄。結婚的前八年,我們都在工作。我知道我妻子想要在家陪著孩子(至少在孩子上學之前),所以我們以一份工資為基礎,買了一套房子。
有一個全職主婦會帶來好處。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妻子給了我源源不斷的支援,這讓我能勇於承擔一些商業風險,為今天擁有的獨立的經濟生活鋪平了道路。
不管是過去的調查,還是最新研究都表明,百萬富翁都是已婚或再婚狀態,其中超過80%的人認為配偶的支援是他們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當談到他們的伴侶時,他們都使用了“誠實”、“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能力”等形容詞。
3
有時,你賺多少都覺得窮?並不是你賺的不夠,而是你花錢的“姿勢”不對。
所以接受這個事實吧:
不是有錢了才可以理財,而是理財了才會有錢!
我們只有多學習富人思維,早日擺脫窮人思維,建立起良好的理財習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
回覆列表
這個能掙錢的會花錢不是你想的買買買,更多的時候這個人是很多庸人嘴裡的鐵公雞,他們不會在沒有必要的東西上花一分錢,比如請庸人吃飯之類的,但是他們肯定成熟穩重,看待事物有自己的眼光,一旦遇見機遇他有實力有能力可以緊緊抓住,最後成為你們眼裡的成功人士,反過來這些只會吃喝玩的庸人今天掙一塊花要花兩塊,就算命運女神再眷顧你,把機遇推到你跟前,你也沒有實力去抓住,更何況這激烈,殘酷的,社會競爭,任何人都不會把機遇讓給你,所以庸人窮的一點都不讓人覺得罪有餘辜,而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