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裡面蘊含著巨大的寶藏,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將其精髓,轉化成自己的營養呢?
6
回覆列表
  • 1 # 麓風軒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字勢飛動,遒勁鬱勃,抒情性非常強。臨習到一定階段,就要將其化為自己筆頭的功夫,將精髓轉為自己所用。

    如何轉化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從集字創作開始。集字功夫千萬不要小瞧了,有很多書法高手,集得不留痕跡,屢屢在國展中大顯身手!如何集字,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2、先集簡單的、字數較少的作品,例如對聯、斗方作品,相對容易一點,並把集字當作創作,用心用力;3、字形一定要來源於原帖,尊重原帖,儘量不要與原帖存在差距;脫離原帖就不叫集字了;當遇到個別《祭侄文稿》上沒有的字時,就需要從同類型的《爭座位帖》等法帖中去尋找,儘量風格一致;

    4、調整筆畫,由於單字到了新的應用環境,就要與上下文進行呼應,對筆畫的長短、曲直方圓、輕重大小要做相應的調整;

    5、字形結構、比例、開合、疏密、收放等結構關係也要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儘可能使上下氣勢貫通,通篇和諧,渾然一體。

    這樣透過一段時間的集字創作,只要盡心盡力,就能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精髓轉化成自己的筆下功夫。

  • 2 # 子衿書法

    這個可是個大問題!學會了《祭侄文稿》,不知道怎麼應用。

    一個廚師,把刀磨鋒利了,你說他能怎麼用?當然是切菜啦。切什麼菜?什麼菜都可以切。

    臨帖就是磨刀。臨到不差毫釐的時候,也就是如刀磨得鋒利的時候。你還會擔心你的“這把刀”沒有用武之地嗎?上天攬月,入海屠龍,在地縱橫馳騁。無所不能。

    你的擔心,一定是產生於尚未學成之前。不要說你臨寫完了《祭侄兒文稿》好幾遍了。心裡沒有所得,不知道其原由,字帖臨爛了都沒有用。

    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悟道。怎麼才能悟道?臨象就能悟道。不要去描,不要去畫。描與畫都不是書法中的技法。書法是寫。寫成什麼樣,不要去塗改。要對比分析,是什麼原因沒有寫象,就要尋求另外的方法。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而不要輕信他人的理論。(如藏頭護尾的理論)。用自己的眼睛大腦去分析。去實踐。到了你能絲絲入扣的表現出來的時候,你現在的擔心就會自然消散。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學書法,主要學的是技法原理,而不是形式。重在理解原作思想內涵,單純掌握字形是沒有用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原本就不是字帖,從技法訓練角度來說,學了它啥用沒有,白耽誤工夫,弄不好還把筆性練壞了。

    要知道,《祭侄文稿》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是顏真卿悲傷至極時刻奮筆疾書的“情書”,隨意性特別強。試想,一個失去了骨肉之親的人,在悲痛萬分的情況下,寫一篇悼詞性的日誌手稿,還有什麼心思想著筆法、字法、章法如何處理嗎?

    所以,我認為,學《祭侄文稿》,主要是弄明白一個道理: 書法講求自然美,書體與內容必須和諧統一,只有把情感注入其中,書法才有內涵……

  • 4 # 不二齋

    這個問題很好,學以致用,我們臨帖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如果只會臨帖,不會創作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因為不管你怎麼臨帖,寫的再像,水平也不會超過原帖。

    我們只會把學到的東西融匯貫通,運用到我們平時的書寫中去,才能體現臨帖的價值,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升我們對於原帖地位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促進的。

    那麼,臨帖和創作的轉換不是天生就會的,這個也是需要訓練的,需要主動的、有意識的進行臨創轉換的訓練。

    我個人根基經驗,總結出幾點臨創轉換的方法如下:

    1、準確臨摹

    能夠準確的臨摹出原帖的字形,說明你已經具備了書寫顏體行書的最基本的技法,如果你還寫不像,或者寫的還不是很熟練,那麼先不要著急去創作,創作是基礎打牢以後的事情。

    2、長做背臨訓練

    如果你已經能夠做到基本的準確臨摹,那麼可以嘗試著去背臨,背臨是由臨摹走向創作的最好的方法。

    所謂碑林,就是脫離原帖,把整幅作品背寫下來,背臨是對於準確臨摹的檢驗,同時在解決背臨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對於這本字帖的理解能力。

    背臨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一個字一個字的背,然後再一行一行的背,最後再整篇的背。

    3、進行集字創作訓練

    能夠做到背臨了,說明已經有創作的能力了,這個時候先不要著急,可以先進行一些簡單的集字創作過度一下。

    所謂集字創作,就是把字帖裡的字挑選出了,形成一句話或者一幅對聯進行創作書寫。

    集字創作是由臨帖到創作的過度。

    4、創作

    經歷了以上3個步驟,基本上對於顏體行書就掌握的差不多了,可以直接進行創作了。

    但是為了起到創作訓練的目的,創作之前,最好還是要查一下字典。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5 # 中州耕牛堂主

    《祭侄稿》是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傳世經典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

    那麼,我們學習了之後該如何運用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第一,書法作品的創作,很大程度上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帶著個人情感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往往是真實水平的展現,是情感自然流露。當代的書家,在這方面做得欠缺太多,就是前段時間的“仰山雅集”活動中的手扎作品的書者,也不全部是帶著個人的真實情感去寫的,而不少書者則是懷著名利之心去作,或者說是去應付,意在歷史上想留下點什麼,甚至有的書家還有做作之嫌。在這些所謂的書家中,大多是臨寫過《祭侄稿》的。從這個事例可以說明,當代有些書家雖然研習過顏真卿的《祭侄稿》,但在應用上還只是停留在“皮毛”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在書法創作上,要學習顏真卿老辣的用筆。認真仔細地看《祭侄稿》後,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就是顏真卿在帶著悲傷和痛恨之下書的《祭侄稿》,一是書寫快,二是用筆始終不失行書的用筆法度,也就是說,顏真卿在快速書寫時,把筆法用得恰到好處,字字神彩飛動,無半點瑕疵。關於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在書法創作中認真學習的。

    第三,章法佈局科學合理。字,有大有小;字,有高有低;線條,有粗有細;點畫,有輕有重,筆筆老道;用墨,有濃有淡。這些表現手法,都是值得我們在實際創作中借鑑的。

    第四,墨法之變自然巧妙,淋漓盡致。帶著情感,在自由狀態下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往往把雅和美蘊含其中,可品,可觀,可賞,好看,耐看!

  • 6 #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說明題主非常善於對書法學習的思考。

    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根本目的,其實欣賞也也是一種學以致用的“用”。我們知道,學習書法的目的有二,一是成為書法藝術家,二是寫一手規範美觀的硬筆或毛筆字,能夠拿得出門,見得人兒。這一切突出的就是一個用字。其實我們在已拿起筆臨摹練習書法,同時也就開始唸了“用”字訣了只不過由一到二,由二到三的書法技法的用。我們在此時,一方面要將逐步透過學習積累獲得的技法在書法的臨摹學習中,運用起來,也還有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實踐中將所學的書法知識和臨摹記憶下來的範字在書寫實踐中利用上。

    就行《祭侄文稿》來說,即是先將能夠背臨下來的字在日常書寫實踐中遇到相同的一個字就把背臨下來的相同的在此時背臨在書寫的內容中即可。

    當然也可以講透過臨摹學習掌握的法帖中的點畫或偏旁部首運用背臨的方式運用到日常的書寫實踐中,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背臨掌握的字越來越多,就可以集字成篇了。

    再者,就是隨著背臨的字或掌握的偏旁部首的熟練度的提高,在字帖中沒有的字我們也可以透過借用組合的技法,根據原帖風格進行習作練習和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書寫上來了。

  • 7 # 萬氏制筆

    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根本目的,其實欣賞也也是一種學以致用的“用”。我們知道,學習書法的目的有二,一是成為書法藝術家,二是寫一手規範美觀的硬筆或毛筆字,能夠拿得出門,見得人兒。這一切突出的就是一個用字。

  • 8 # 汶水才子

    學《祭侄文稿》,估計眾多書法愛好者均臨習過。我們臨習之後,我們要學其什麼?該怎樣應用?我分析如下:

    一是《祭侄文稿》臨習前,你要了解《祭侄文稿》的產生和由來,把握歷史詳情和顏真卿書寫時的心情和憤怒,以及對親人的失去的痛心。然後研究此作的通篇觀,看其書寫格式和筆墨的使用,寫出來的單字的字形,運筆和力度的把握。畢竟此作屬於草稿類的,塗畫之處無書法技巧暫且不臨習。

    二是如何應用的問題。要單字單字臨,變為逐行來臨,找感覺,找書寫速度、墨的使用的技巧,這是臨的實質和效果。把此效果變為自己的使用技巧,應用的自己創作書法作品之中,這才是最重要的。重點應用的是:圓筆中鋒用筆,轉折處化繁為簡,殺筆戛然而止,酣暢淋漓,學習較為開張的結字方法,展現思想情緒的筆法,忽快忽慢,氣勢洶洶。再則渴筆的墨法也是值得應用的。等等。

  • 9 # 老路書法

    只能借鑑其章法,觸控及情感。

    拿到現實生活中用遙不可及,因為作者寫的是唐朝,當時金戈鐵馬,兩軍對壘,怒髮衝冠,恨不能將對方踏成肉泥而後快。

    況且顏真卿和其侄子顏季明的感情深厚,情同父子。兒子死了,父親是何其的悲痛。

    而顏真卿的書法中強調中鋒用筆,顏真卿的毛筆如刀似棍,力能扛鼎。我等無能為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目標,沒有動力怎麼辦,如果您幫助了我,您將會是我一輩子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