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8566776686

    傳清白家風的《放翁家訓》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曾著《放翁家訓》,是瞭解他家訓思想的重要文獻。《放翁家訓》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於乾道四年(1168)五月十三日,時年陸游44歲,後一部分他自述“吾年已八十”,故可知當寫於開禧元年(1205)前後。

    陸游44歲時寫的前一部分家訓,僅六百多字,主要追述陸氏家族的歷史,要子孫繼承祖先宦學相承、清白儉約、注重節操的家風。陸游歷數陸家世代傳承的良好家風:陸家在唐代“為輔相者”就有六人,他們“廉直忠孝,世載令聞”,五代時因為不願“事偽國、苟富貴,以辱先人”,於是棄官不仕,舉家東徙,淪為平民。即便為百姓,陸家也是“孝悌行於家,忠信著於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朝建立以後,陸家“百餘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然而,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卻始終保持著清廉的家風。陸游的高祖陸軫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沒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財產;陸游的祖父陸佃,官至尚書左丞,可生活極其簡樸。

    陸游撰寫這部分家訓時,正值因極力支援抗金名將張浚北伐而被罷官在家,因此他在家訓中諄諄告誡子孫要繼承家族的優良家風,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勤勞節儉、為官清廉的美德,他說陸家雖是世家顯族,但自己所憂慮的正是子弟的奢侈,他認為“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二是保持高尚的節操,陸游談到自己之所以寫此家訓,是擔心子孫受不良習俗的影響,怕優良的家風不能傳之後代,他告誡子孫要遠離世俗的影響,以屈志從人求富貴、用市儈手段謀利為奇恥大辱,永遠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陸游還在家訓中就處世之道對子孫進行教誨,其主要內容一是要子孫為善,“使世世有善士,過於富貴多矣,此吾所望於天者也”;二是要子孫力戒懶惰,抓緊時光幹些事情,免得“至老必抱遺恨”;三是要子孫不可為飽口福而濫殺動物;四是要子孫不可貪得無厭;五是要子孫力戒與人爭訟;六是要子孫平等待人,他告誡子孫“有與吾輩行同者,雖位有貴賤,交有厚薄,汝輩見之,當極恭遜。己雖官高,亦當力請居其下”。

    別具一格的詩體家訓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以詩教子、訓子,且數量最多者,非陸游莫屬。據統計,現存陸游9300多首詩中,專門訓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陸游的教子詩,與他的《放翁家訓》一樣,是其一生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對子孫苦口婆心的囑告。字裡行間,既洋溢著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又飽含著一個慈祥的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

    陸游的教子詩,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內容極其豐富,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盡忠愛國的激勵和囑託。

    出生於“廉直忠孝,世載令聞”的仕宦之家的陸游,從小就深受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抗金愛國、恢復中原的思想深深植根於他的心中,這不僅是陸游的畢生信念和為之奮鬥不已的人生目標,而且體現在他對兒輩一以貫之的教育之中。

    陸游殷切地期望兒輩要關心國家大事,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大業。乾道元年(1165),陸游因大力宣傳和支援抗金名將張浚北伐,獲“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去隆興府通判職務。即便是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陸游仍不計個人得失,教育兒子以國家大事為重。這體現在這一年他寫的《示兒子》一詩中,詩中化用王羲之父母墓前自誓的典故,表明自己雖因愛國被黜但時刻準備出仕為國效力,借屈原流放喻自己雖不在位而仍心繫國事:

    父子扶攜返故鄉,欣然擊壤詠陶唐。墓前自誓寧非隘,澤畔行吟未免狂。雨前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課剶桑。秋毫何者非君賜,回首修門敢遽忘。

    陸游教子愛國詩中最令人讚歎的,是他去世前一年冬天寫的最後一首教子詩,也是他的遺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響遏行雲、氣壯山河的《示兒》詩,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不僅激勵著陸游的子孫為國盡忠,也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捍衛祖國獨立尊嚴而浴血奮戰。

    第二,報國恤民的為官之道的訓誨。

    陸游在許多教子詩中都向兒子們進行為官之道的教育,其中《送子龍赴吉州掾》是論述最為全面系統的一首。嘉泰二年(1202)初,陸游次子陸子龍去吉州任司理參軍,掌管訟獄等事,在這首長詩中,陸游結合子龍的官職特點,分四個方面對兒子進行了教育:首先,判理訟獄要公正細心,不可濫用酷刑。其次,“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不可以官職卑微謁見上司而覺得羞恥,不能履職盡責才是奇恥大辱。再次,“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為官應當清正,不貪分毫,陸游告訴兒子,堂堂正正做官,靠自己的俸祿撫養教育子女,不要惦念生活窘迫的老父親。最後,要多向品德高潔、學問精湛的師長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陸游在詩中還囑咐子龍到任後去看望自己的故交舊好周必大、楊萬里、陳希周、杜思恭,這些人為官為文都值得兒子學習,他要求兒子與他們“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仁義本何常,蹈之則君子”。

    第三,重節崇德的處世之道的傳授。

    在《放翁家訓》中,陸游非常注重對子孫進行重視節操、重視道德修養、繼承清白家風的教育,將其視為為人處世最重要的部分。這種思想也同時貫穿於他的家訓詩中。

    陸游極為看重做人的氣節與風骨。他以堂堂正正做人、保全節操為榮,“八十到頭終強項,欲將衣缽付吾兒”。他認為“吾儕窮死從來事,敢變胸中百鍊剛”,就是窮困而死,也決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堅強的意志。紹熙三年(1192)他寫的《示兒》詩中,回憶起淳熙十六年(1189)受誣罷官的事,告誡兒子生活再窮,也要保持讀書人的節操:

    斥逐幞被歸,招喚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學者那得爾。前年還東時,指心誓江水。亦知食不足,但有餓而死。

    陸游反覆囑告子孫,不要貪圖富貴,要永遠保持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清白家風,如:“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他要子孫們不慕名利,甘於淡泊,達觀處世,如“天爵古所尊,榮名勿多佔”,“先須挽取銀河水,淨洗人間塵霧心”。

    陸游78歲那年,奉旨到京編修國史。在寄給兩個在外做官的兒子的詩中,他回憶起自己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告誡兒子要如自己一樣靠本事做官,不要為做官而自我束縛,不要學習那些挖空心思、鑽營做官的人:“得官本自輕齊虜,對景寧當似楚囚。識取乃翁行履處,一生任運笑人謀。”

    第四,耕讀傳家的生活理想的灌輸。

    耕讀傳家、為仕為農是陸氏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游的生活理想。他一生幾次罷官復官,生活貧困,但回鄉後卻能安然躬耕田畝,讀書教子,雖苦猶樂,這不能不說是其生活理想的支撐。他在紹熙二年(1191)寫的《示兒》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自食其力的勞作之餘,與兒子們一起讀書學習、鑽研學問、談論國家大事的快樂恬淡的田園生活:

    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築百步塘。早茶採盡晚茶出,小麥方秀大麥黃。老夫一飽手捫腹,不復舉首號蒼蒼。讀書習氣掃未盡,燈前簡牘紛朱黃。吾兒從旁論治亂,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須飲酒徑自醉,取書相和聲琅琅。人生百病有已時,獨有書癖不可醫。願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

    陸游一生好學不倦,71歲時為表明活到老、學到老的心志,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老學庵”。他寫自己在大雪紛飛、殘燈如豆的夜晚,不顧年老體衰,與書鏖戰,教育兒子堅持苦讀,不要感嘆逢時不遇:“病臥極知趨死近,老勤猶欲與書鏖。小兒可付巾箱業,未用逢人嘆不遭。”

    、陸游為兒孫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也反覆教育子孫努力學習,以便用自己的知識報國恤民。這種勉學勸學詩佔了他訓子詩的相當部分。他勉勵兒子要珍惜時光,勤奮學習:“我今僅守詩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已與兒曹相約定,勿為無益費年光”,“我老空追悔,兒無棄壯年”,“何似吾家好兒子,吟哦相伴短檠前”。

    陸游在詩中還向子孫們傳授了許多學習方法:一要勤奮,“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六藝江河萬古流,吾徒鑽仰死方休”。二要踏實,他在《讀經示兒子》中教導他們要從基本功抓起,弄通每個字的字形、字義,鑽研學問要一絲不苟,他還教導子弟做學問要有追根“窮源”的精神,“文能換骨餘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三要力行,“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儘管他所講的力行主要指儒家的倫理道德,但他強調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及實踐的重要性,還是很有價值的觀點。四要向生活學習,“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五要虛心,他要子孫像偉大的孔夫子那樣,虛心向別人學習,永不自滿,“巍巍夫子雖天縱,禮樂官名盡有師”。

    縱覽陸游的家訓文與家訓詩,其樸實無華的哲理語言、平等開明的訓喻方式、親情愛心的濡染浸潤,在中國古代家訓史上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陸游的兒子個個都很孝順,知書達禮。他的長子子虞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虞,他在淮西做官時,清正廉潔,頗有政聲,故任滿離職,百姓挽留,州郡長官上表朝廷,讚揚其政績。

    總之,在家庭教育上,陸游應該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家長;在家訓史上,他的家訓尤其是卷帙恢宏、別開生面、永遠值得我們借鑑的詩體家訓,寫下了彪炳千秋的濃重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華文化有很高深玄妙的“道”卻沒有很精細科學的“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