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頓圖書

    膽道感染是外科的常見、多發病,也是急腹症中的一種,最常見的病因就是膽道內出現結石後合併出現感染。關於膽道感染的治療,首要的步驟就是解除膽汁排出受阻,方法包括肝切除、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膽腸吻合、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以及經皮經肝穿刺引流(PTCD)等,與此同時還要聯合規範的抗菌藥物治療。下面,我們就膽道感染的抗菌藥物治療的要點做一個梳理。 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 準確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對制定規範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案至關重要,這主要是以感染對機體重要器官的影響、血流動力學和實驗室指標為判斷標準。由於膽道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2018年釋出的《急性膽道感染東京指南(2018)》(TG18)對這兩種型別的嚴重程度進行了詳細的分級:

    用藥指徵和用藥方案 Ⅰ級和Ⅱ級急性膽道感染要在診斷明確後6小時內使用抗菌藥物。可供選擇的藥物為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同時聯合硝基咪唑類藥物,或者直接選擇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Ⅲ級急性膽道感染,通常會有合併感染性休克的表現,這就需要在診斷明確1小時內就開始使用抗菌藥物。可供選擇藥物為第三、四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等,同時也要聯合硝基咪唑類藥物,或者直接使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合製劑、碳青黴烯類,比如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或替加環素等。除此之外,對於梗阻性黃疸出現膽道感染症狀(如腹痛、體溫升高、血白細胞計數>10.0×109/L)者,在膽汁引流的基礎上,也需要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經驗性給予第三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聯合硝基咪唑類,或碳青黴烯類。同時還要警惕合併有革蘭陽性菌感染的可能,可以給予萬古黴素、替考拉寧或利奈唑胺。當然,也別忘了要取得患者的膽汁並進行細菌培養,儘早施行目標性治療。 藥物療程和停藥指徵 當急性膽道感染得到控制後,患者的臨床表現也會得到緩解,表現在體溫恢復正常、腹痛症狀和腹部體徵減輕或消失、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和降鈣素原(PCT)在正常範圍內、血流動力學穩定在正常範圍內、重要器官功能恢復正常。而在此前提下,抗菌藥物的療程不能過長,適時停藥有助於降低細菌的耐藥性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多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急性膽囊炎患者行膽囊切除術後,使用抗菌藥物超過24小時也沒能讓患者獲益。因此,TG18建議Ⅰ級和Ⅱ級急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切除術後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而Ⅲ級急性膽囊炎或急性膽管炎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應該到感染控制(手術切除或膽囊穿刺造瘻術)後5~7天特殊情況的抗菌藥物應用

    上面我們說的都是急性膽囊炎時抗菌藥物的應用,那麼慢性膽囊炎呢?對於慢性膽囊炎,由於引起病理性變化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細菌,所以也就沒必要應用抗菌藥物。不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的時候,它的臨床特徵和菌群分佈和急性膽囊炎還是一樣的,所以具體抗菌藥物的使用方案可以與急性膽囊炎一樣

    膽道系統出現反覆感染,多數是在膽道梗阻、膽汁引流不暢等誘因未能得到徹底治療之前。由於這種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最常見,常伴有耐藥菌感染,所以可以首先應用第三、四代頭孢菌素,聯合抗厭氧菌藥物或選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合製劑。如果療效不佳,應儘快改用碳青黴烯類。同時,還要加強病原菌和耐藥性監測,為後續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導。此外,有效的膽汁引流和營養支援有助於提高療效,對膽道外科疾病的針對性治療才是控制感染的關鍵。

    據統計,常見的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細菌、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多重耐藥結核分桿菌等。對於這種情況,臨床上主要採用目標性治療,也就是採集標本送檢,明確致病菌選擇藥物。

    膽道感染是外科的常見、多發病,也是急腹症中的一種,最常見的病因就是膽道內出現結石後合併出現感染。關於膽道感染的治療,首要的步驟就是解除膽汁排出受阻,方法包括肝切除、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膽腸吻合、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以及經皮經肝穿刺引流(PTCD)等,與此同時還要聯合規範的抗菌藥物治療。下面,我們就膽道感染的抗菌藥物治療的要點做一個梳理。 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 準確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對制定規範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案至關重要,這主要是以感染對機體重要器官的影響、血流動力學和實驗室指標為判斷標準。由於膽道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2018年釋出的《急性膽道感染東京指南(2018)》(TG18)對這兩種型別的嚴重程度進行了詳細的分級:

    用藥指徵和用藥方案 Ⅰ級和Ⅱ級急性膽道感染要在診斷明確後6小時內使用抗菌藥物。可供選擇的藥物為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同時聯合硝基咪唑類藥物,或者直接選擇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Ⅲ級急性膽道感染,通常會有合併感染性休克的表現,這就需要在診斷明確1小時內就開始使用抗菌藥物。可供選擇藥物為第三、四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等,同時也要聯合硝基咪唑類藥物,或者直接使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合製劑、碳青黴烯類,比如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或替加環素等。除此之外,對於梗阻性黃疸出現膽道感染症狀(如腹痛、體溫升高、血白細胞計數>10.0×109/L)者,在膽汁引流的基礎上,也需要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經驗性給予第三代頭孢菌素,比如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聯合硝基咪唑類,或碳青黴烯類。同時還要警惕合併有革蘭陽性菌感染的可能,可以給予萬古黴素、替考拉寧或利奈唑胺。當然,也別忘了要取得患者的膽汁並進行細菌培養,儘早施行目標性治療。 藥物療程和停藥指徵 當急性膽道感染得到控制後,患者的臨床表現也會得到緩解,表現在體溫恢復正常、腹痛症狀和腹部體徵減輕或消失、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和降鈣素原(PCT)在正常範圍內、血流動力學穩定在正常範圍內、重要器官功能恢復正常。而在此前提下,抗菌藥物的療程不能過長,適時停藥有助於降低細菌的耐藥性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多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急性膽囊炎患者行膽囊切除術後,使用抗菌藥物超過24小時也沒能讓患者獲益。因此,TG18建議Ⅰ級和Ⅱ級急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切除術後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而Ⅲ級急性膽囊炎或急性膽管炎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應該到感染控制(手術切除或膽囊穿刺造瘻術)後5~7天特殊情況的抗菌藥物應用

    上面我們說的都是急性膽囊炎時抗菌藥物的應用,那麼慢性膽囊炎呢?對於慢性膽囊炎,由於引起病理性變化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細菌,所以也就沒必要應用抗菌藥物。不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的時候,它的臨床特徵和菌群分佈和急性膽囊炎還是一樣的,所以具體抗菌藥物的使用方案可以與急性膽囊炎一樣

    膽道系統出現反覆感染,多數是在膽道梗阻、膽汁引流不暢等誘因未能得到徹底治療之前。由於這種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最常見,常伴有耐藥菌感染,所以可以首先應用第三、四代頭孢菌素,聯合抗厭氧菌藥物或選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複合製劑。如果療效不佳,應儘快改用碳青黴烯類。同時,還要加強病原菌和耐藥性監測,為後續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導。此外,有效的膽汁引流和營養支援有助於提高療效,對膽道外科疾病的針對性治療才是控制感染的關鍵。

    據統計,常見的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細菌、碳青黴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黴烯類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多重耐藥結核分桿菌等。對於這種情況,臨床上主要採用目標性治療,也就是採集標本送檢,明確致病菌選擇藥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葉鹹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