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312923180

    一、生平

    丹尼爾·笛福,生於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1660年,去世於安妮女王時期的1731年,活了七十一歲。

    笛福,英國作家,啟蒙時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歐洲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英國報紙之父"、“現代新聞業之父”等等。

    他的父親詹穆斯·福,是一個從事屠宰業的屠夫,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他五歲時,1665年,英王查爾斯二世統治期時期,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倫敦發生瘟疫,倫敦人口的四分之一死於這場大瘟疫,1666年,倫敦大火燒燬了很多房子,不過,瘟疫也因此而停止。由於倫敦的混亂,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

    笛福在長老會的一所學校裡接受中等教育,畢業後到教堂任職,沒有上過大學。

    二十歲以後,笛福開始經商,但是屢遭失敗。1684年,他結婚了,得了一筆嫁妝,他投入商業活動,仍然失敗。

    1685年,查爾斯二世去世,其弟繼位為英王,是為詹穆斯二世。查爾斯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詹穆斯,是新教徒,反對天主教徒詹穆斯二世,他發動起義,企圖爭奪英國王位,不幸戰敗被俘,被處決。笛福作為新教徒,參加了這次起義,他僥倖逃過了起義失敗後的殘酷鎮壓。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詹穆斯二世被推翻,新教徒威廉三世成為國王。笛福參加了推翻詹穆斯二世的行動,之後,很快成為新政府的情報人員,同時,為了貼補家用,他也從事寫作。

    笛福最早的創作,是1697年出版的《關於一些問題的觀點》,提出了一些社會改革的建議。1698年,他維護威廉三世對常備軍的權力,並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徵所得稅,辦女子學校等。1701年,他發表詩歌《地道的英華人》,繼續擁護來自荷蘭的新教徒國王威廉三世。

    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繼位。此後,笛福發表了一本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英國國教,猛烈抨擊當局迫害不同教派。安妮女王對於不信奉英國國教的異教徒非常痛恨,在她的授意下,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在1703年,被判處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才華橫溢的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特別是那些被迫害的清教徒、長老教徒、天主教徒,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

    笛福遊街示眾

    託利黨領袖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的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誌,影響輿論,以爭取民眾對他推行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援。1704年,笛福創辦了《評論》雜誌,此後十餘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羅伯特·哈利及其繼任者悉尼·戈多爾夫的秘密情報員,蒐集情報,影響輿論,充當政府的發聲筒。哈利送來了一張又一張的支票,笛福夫妻及其七個孩子,因此生活得不錯。

    哈利與戈多爾夫先後去世,雜誌停辦。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斯圖亞特王朝結束,這一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也結束了,英國大勝,在戰爭中,反法大同盟軍的大將、漢諾威選侯格奧格,因為是安妮女王的表哥,得以繼位為英國國王,是為喬治一世,漢諾威王朝建立。

    1719年,為了生活,年即近六十的笛福,不得不專業進行小說創作,他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賓森·克魯索》,中文翻譯為《魯賓森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透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連出四版,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二、《魯賓森漂流記續集》

    因銷路大好,同一年,笛福又寫作並出版了《魯賓森漂流記續集》,主要記述1694到1705這十年間,魯賓森四處歷險的情況。

    魯賓森漂流記續集

    這十年,正是威廉三世率領歐洲各國抗擊路易十四霸權的時期,不過,魯賓森前往滿清初期的中國,避開了歐洲的戰爭。

    續集從講述魯賓森·克魯索的婚後生活開始。已經六十一歲的魯賓森家產頗豐,生活安定,但是,妻子去世後,徹底打亂了魯賓森的生活,他覺得農莊的生活完全引不起自己的興趣,就把農莊租給了別人,回到了倫敦。

    在倫敦,魯賓森遇上了自己已經當上船長的侄子,侄子正要去印度和中國跑一趟,魯賓森再度出海。

    船隊經過一番準備後,於1693年1月出發了。他們經過愛爾蘭,到達北美的紐方蘭,然後駛向加勒比海,於1694年4月到達了魯賓森曾居住的島。

    魯賓森解決了留在島上的英華人和西班牙人的糾紛,進行了一系列努力,比如提供食物、分配土地、建立法律和婚姻制度等等,來讓他們和睦相處。之後,魯賓孫駕駛向巴西,再巴西停留一段時間後,又駕駛向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繞過好望角,船隊向亞洲進發,行進到波斯灣時,水手又和當地土著發生衝突,損失五人,魯濱遜反對,於是,水手們趁他在孟加拉下船時發生了譁變,堅決不和他共事。為了平息譁變,魯賓森告訴侄子自己可以留在岸上,另尋機會回到英國。他在當地居住下來,隨一些商船隊在馬六甲地區做生意賺錢,後來自己買了一艘荷蘭商船。

    魯賓森率領船北上,來到臺灣停泊,之後繼續北上。途中,遇到了一位葡萄牙領港員,在他的帶領下,到了南京。魯賓森在南京遇到了幾位天主教傳教士,他決定聽從傳教士的建議,到北京去看看。魯賓森自陸地前往北京,一路記下自己的觀感。他認為中國的軍事制度和耕作制度都很落後,工藝品製作技術很高,但人民愚昧自大。到了北京之後他聽說了一個商隊要前往俄羅斯,就加入了這個商隊。

    在小說中,此時是滿清時期,在《魯賓森漂流記續集》的英文原著中,的確有Pekin, Nankin這樣的稱呼,但實際上清代只有京師,沒有北京,只有江寧,沒有南京,那為什麼會有這些稱呼呢?

    原來,笛福創作這部小說時,已經是滿清中期的嘉慶末年,那時,滿清閉關鎖國,與外界並不來往,歐洲與中國,互相隔絕,甚至不知道對方。那時歐洲對於中國的瞭解,來自於以前明代的資訊。在明代,傳教士在中國待遇很好,歐洲與中國,溝通良好,以至於後來桂王抗清,還給教皇寫去求援信。在明代,是有北京、南京的,小說中的稱呼,來自於此。

    笛福是根據明代的資料,寫出這部在中國旅行的小說的。顯然,崇禎時期的專制黑暗統治,並沒有給當時的歐洲人留下什麼好印象。

    且說,魯賓森等人,穿過長城和荒漠,最後在1703年4月到達俄國。9月,到達西伯利亞首府託博爾斯克,那裡已經離烏拉爾山不遠了。

    1704年8月,魯賓森駕船駛離白海港口阿爾漢格爾斯克,9月18日,到達易北河口,登陸歐洲。在漢堡待了四個月之後,魯濱遜走陸路到了荷蘭的海牙,之後,坐定期班輪,於1705年1月10日回到倫敦,此時他已經離家十年又九個月了。

    三、專職寫作

    笛福終於明白,他不是商人、不是政客,他應該是作家,此後,他全力投入寫作,1720年完成《辛格爾頓船長》,1722年《摩爾·弗蘭德斯》。

    1721年,第三次北方戰爭結束,北歐霸主瑞典,被歐洲外圍的俄國擊敗,從霸主寶座跌落,沙俄王國大勝,升級為俄羅斯帝國,彼得一世升級為皇帝,在歷史上被尊稱為彼得大帝。此後,專業從事寫作的笛福,很快完成了《彼得大帝紀》。

    四、《大瘟疫紀事》

    1665倫敦大瘟疫

    《大瘟疫紀事》,其中的《1665年倫敦大瘟疫時的行政措施》一文這樣寫道:

    “眼下要講的還有行政長官為全體安全採取的公開措施,以防瘟病蔓延,當時它剛剛爆發:我會經常有機會講到那些行政長官,他們的智慮明達,他們的仁慈博愛,為窮人,也為維持良好秩序所做的那種警戒;供給糧秣,等等之類,那個時候瘟疫像它後來那樣增長起來。可我眼下要說的是他們為管制受傳染家庭而頒佈的規定和條例。

    “大概是在六月,倫敦市長大人,還有市議會,正如我說過的那樣,開始對城市的管理有了更為特別的關心。

    “米德爾塞克斯的治安推事,奉國務大臣之命,已經開始關閉菲爾茲的聖迦爾斯、聖馬丁斯、聖克萊門特但恩斯等教區的房屋,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因為在瘟疫爆發的街道,由於對那些被傳染的屋子實施嚴格警戒,小心埋葬那些死掉的人,在得知他們死後立刻加以埋葬,瘟疫在那些街道便中止了。而且還可以看到,瘟疫在受其侵襲的那些教區,到達頂點之後,比在畢曉普斯蓋特、肖迪契、埃爾德蓋特、懷特夏普爾、斯臺普涅以及其他教區下降得更快,這是因為,以那種方式及早採取措施,成了遏制它的一個重要手段。”

    笛福繼續寫道,“這種將房屋關閉起來的做法,是1603年發生的那場瘟疫首次採用的方法,當時正值國王詹穆斯一世加冕,將人們關閉在他們自己屋子裡的權力,得到了法令許可,名曰,《有關瘟疫感染者的慈善救護和安排整頓條例》,此項條例是基於更早的一項條例(1583)制定的,將人們在其家中實施隔離。在此法令基礎上,倫敦城的市長和市參議員,他們在這個時候制定了法規,並於1665年七月一日實行。”

    倫敦大瘟疫期間,笛福只是五歲的孩子,而艾薩克·牛頓,則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學生,正在劍橋大學學習。1665年,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閉了。在此後兩年裡,牛頓在家中隔離,研究了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辜負人的扶持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