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57366860689

    作為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有何特別之處?

    當鍾錘敲擊在“曾侯乙編鐘”上時,來自兩千多年前的美妙鐘聲,就會響徹於中華大地。當“宮、商、角、徵、羽”交織在一起時,嘹亮悅耳的鐘聲彷彿重現了,東周時期極具歷史韻味的古老樂章。

    “編鐘”這種獨具歷史魅力的“中國聲音”,興起於周朝繁榮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時期。“編鐘”雖名為“鍾”但卻是一種古代樂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會將其命名為“樂鍾”。即可以透過使用木槌敲擊,而使其發出樂音的“鍾”。

    很多現代人都會認為“鍾”,是一種可以起到計時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廟中的“洪鐘”,其基本作用也是為了提醒僧眾,在不同時間做相應的事情。雖然寺廟中的大鐘也代表著某種儀式感,但卻無法撞擊出“悅耳”的“樂曲”。

    而編鐘作為古代漢民族的重要“打擊樂器”之一,不僅可以靈活演奏,以“五音”為邊去基礎的樂曲,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比較隆重的場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編鐘”,作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娛樂的重要構成元素。

    對中國古代樂器以及音樂史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編鐘”作為古代貴族教育,“六藝”之一“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周朝“禮樂興邦”的歷史鑑證,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史上,都佔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

    1.“曾侯乙編鐘”的歷史淵源

    “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戰國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學家又將其,稱為“戰國曾侯乙編鐘”。曾侯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方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之時,其始祖被分封於當時中國南方,一個重要國邦“曾國”。

    曾侯乙實為姬姓,氏曾名乙。從這個重要的歷史資訊中可以得知,他應該是周朝王族後裔。據史料記載他的始祖是,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而曾侯乙則是承襲其祖先王爵之後,才做上了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國君。

    作為南方重要國邦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僅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而且多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曾侯乙編鐘”就是諸多其陪葬品中,最具歷史價值的大型禮樂重器。

    2.周朝大型禮樂重器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這個王朝從建立到覆滅,享國祚長達791年。西周與東周共傳國君32代37王。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王朝之一。而且自古就有“中華禮儀自周始”的說法。

    “中華禮儀自周始”絕對名副其實,因為周朝時期已經創作出了,一整套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禮儀制度。周朝人皆以“禮”為尊,可以說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無不依“禮”做人行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說法,其實也源於周朝時期的禮儀制度。

    據傳西周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周公旦,曾作《周禮》又名《周官》一書,並且還曾“制禮作樂”,但實際上此書創作於兩漢之間。無論史實如何都可以證明,周朝是中國“禮樂制度”的起始朝代。

    而後世人依據《周禮》而作的《儀禮》和《禮記》,也一起被後人稱為“三禮”。作為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三禮”問世之後華人,才開始過上了有“禮”可依的生活。而“禮樂制度”得到完善與發展之後,才出現了“編鐘”這種打擊樂器。

    “編鐘”作為周朝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往往都會在天子誕辰,祭祀祖先、將士凱旋以及“國喪”之時奏響。這充分說明了“編鐘”, 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禮儀象徵作用。當然天子或者其他諸侯王也會在宴飲之時,欣賞歌舞以及“編鐘”奏樂。

    3.古代打擊樂器“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目前考古界,發掘出來的品相、聲音皆佳的戰國編鐘之一。作為古代編鐘的傑出代表之作,這座在1978年6月出土的編鐘。不僅具備古代編鐘樂器的所有特性,而且也代表了戰國時期,青銅冶煉、鍛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同時,作為古代大型打擊樂器中的“組合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義,也彰顯出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座戰國編鐘能夠重見天日,其實也預示了中國古代諸多領域的超高成就。

    “曾侯乙編鐘”除了是考古、歷史、音樂等領域方面的重要發現;同時也對中國科技史學、冶煉鍛造技術史等領域,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自己“曾侯乙編鐘”出土,就讓全世界都聽到了來自先秦時期的美妙樂音。

    4.何為“編鐘”

    (1)編鐘製造工藝

    相信很多人對編鐘的瞭解都比較侷限,簡而言之就是編鐘就是一種古代的打擊樂器。事實上編鐘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而且製作編鐘的時候,所用到的工藝以及技術也比較龐雜。比如,編鐘上的“鍾”就是由青銅器製造。

    西周時期青銅器冶煉和鍛造技術,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一點可以從商周“青銅器之王”,即“商代司母戊鼎”中獲得重要線索。這座青銅鼎的鍛造工藝,其實與“曾侯乙編鐘”中的“鍾”如出一轍。

    無論是周朝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鐘,其製作流程以及外形和功能基本一致。按照史料記載編鐘是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鍾”;按照一定順序有規則地懸掛於木質“鍾架”之上。而這種木質架子上會提前安裝一些配件,這樣才可以掛住編鐘。

    (2)編鐘演奏技巧

    一般可以分為兩層、三層或多層編鐘,這些編鐘按照不同的演奏需求,或者說依據“五音”的次序,有規律的懸掛在“鍾架”之上。然後演奏的時候會使用木槌,根據實際樂曲編排敲打編鐘。然後就會發出錯落有致的樂音了。

    當然木槌的敲擊力度也會對音高產生很大影響,對於一些比較沉鬱雄渾的樂曲,一般都會用力敲擊編鐘以達到相應效果。而演奏舒緩、悠揚的音樂時,則會輕擊編鐘以獲得更好的和諧音調。

    筆者在這裡需要提醒大家,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以及樣式和大小也不盡相同。而且每一座編鐘上的所有“鍾”上,其鐘身都繪有符合當時審美情趣的精美圖案。當然大多數圖案都以尊貴、顯赫的樣式為主。當然也會有一些代表音樂的神獸。

    (3)“曾侯乙編鐘”形貌

    “曾侯乙編鐘”以青銅鑄成,其上有數個大小不同的“扁圓鍾”。這種形狀的“樂鍾”有利於聲音擴散和共振。這些“扁圓鍾” 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被有規律的懸掛於巨大鐘架之上。在奏樂之時可以用丁字形木錘或長形木棒,根據奏樂需求分別敲打銅鐘。

    這樣就可以發出高低不同、音色迥異的樂音。雖然現代人聽到這種樂音之後,並不認為是一種享受。但是清脆、悠揚、深遠的聲音響起之時,也依然會感受到來自兩千多年前的音樂洗禮。

    這座戰國時期專為“曾國”國君,曾侯乙奏樂的編鐘。其實與西周時期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大同小異。外形、排列次序、聲音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出入和差別。但是卻可以透過規模大小,以及銅鐘上面的圖案看到等級差別。

    “曾侯乙編鐘”貴族教育“六藝”之“樂”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周王朝,南方諸侯國“曾國”的國君。他本人為姬姓氏曾名乙。所以作為周天子的同姓宗族,曾侯乙的血統以及地位都具有正統性。而他的封國也是周王朝正統的代表。

    所以曾侯乙特別重視周朝,以“禮樂”治國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對貴族教育中的,“六藝”之“樂”更是特別器重。而考古專家在“曾侯乙墓”中,發掘出來的“曾侯乙編鐘”和“曾侯乙編磬”等,戰國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

    更是某種程度上彰顯出了古人,所創造出來的輝煌燦爛的“禮樂文明”。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曾侯乙編鐘”是一種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或欣賞的“禮樂”,而普通階層和底層勞動人民,根本沒有機會或資格享受“禮樂”的薰陶。

    “曾侯乙編鐘”重要特徵

    “曾侯乙編鐘”可以說是中國,“禮樂制度”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自上個世紀70年代發掘出土之後,一直到現在也依然好飽含歷史神韻。這座具有戰國曆史價值的編鐘,高273釐米、寬335釐米,架長748釐米。可以說外形壯觀獨具神州風範。

    最大的“銅鐘”通高153.4釐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銅鐘”通高20.4釐米,重2.4千克。這座編鐘的總重量為2567公斤,如果算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重量為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十分高大,外形看起來就像兩度直角交叉的牆面。同時,鍾架是由7根呈曲尺形的彩繪木樑支撐,每一根木樑的兩端都有蟠龍紋銅套加固。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以及和根圓柱承託,構成了上、中、下三層。整體看上去氣勢恢宏,頗具君王儀仗規模。

    結 語

    “曾侯乙編鐘”被髮掘並公諸於世,不僅在中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世界考古界都名聲大噪。當專業人士用木槌敲擊這座編鐘之時,洪亮而又悠長的鐘聲響徹於天地之間,像極了從戰國傳播至現代的歷史迴音。

    為了實現與華夏先人們用音樂交流的目的,以及想要深入瞭解這座“曾侯乙編鐘”的製造技術。自1979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主持下,很多考古、歷史、文化、音樂以及製造業專家,都參與到了“複製”“曾侯乙編鐘”的工作之中。

    終於在1984年7月成功複製出,形狀、聲音接近“曾侯乙編鐘”90%以上的全套編鐘。這種創舉不僅是一種尊重歷史的重要表現,而且也是傳承歷史文化,以及重現“華夏之音”的創世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電視軟體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