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好班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制定班會的計劃,班會的計劃裡的內容要有主持的內容和活動的具體安排,然後到時候按照計劃上設計的一樣。 班會時,主持人不一定是老師,可以是同學(但同學最好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如果話題很吸引同學們,同學們就會十分配合。 最後一點,班會時最好要多一些互動的環節,要讓同學有參與班會的積極性。 怎樣開好班會課 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參加一年一度的輔導員工作培訓會,大家的到來為我院輔導員隊伍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我院學生工作隊伍不斷壯大!今天,我所要和同志們交流的是關於“怎樣開好班會課”的問題。 班會課是德育的主陣地之一。在班會課上,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 目的在於促進正確的班集體輿論形成,推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學生中實現更廣泛的思想交流。班會是以班集體為單位以一定的目的為指向的班級會議。它是一種教育活動的形式,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一種日常工作內容。班會有鮮明的主題和明確的目的,既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活動形式,又是使學生得到鍛鍊的活動形式,也是班主任實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那麼,開好班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於班集體的建設。下面我就來談幾點看法。 一、班會準備應依據的原則 班會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它要求透過一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發動學生,把教育內容寓於其中,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以開好班會必須經過充分的準備,必須有現場調節的能力和對策,輔導員、班主任計劃班會要講究教育性和科學性,所以必須依據一定的原則,其原則如下: 1、目的性原則 計劃班會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確定班會的主題,並且圍繞主題把握內容,涉及從起點到終點的全過程。班會的目的很明確,從大的意義上講是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從具體要求上講,又要明確教育什麼,教育到什麼程度。 確立班會的明確的目的性是開好班會的首要前提,但在班主任實際工作中,這個原則容易受“模糊性”的“目的”所幹擾。有時候班主任覺得“應該開班會了”或者是“受學院、系部之命”才開班會,對所要達到的目的只是原則上有所瞭解,自身都缺乏深入地認識,因此,這樣的班會很難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比如:。。。。。。(舉例) 2、“雙邊”性原則 所謂“雙邊”性原則,就是在組織設計班會時體現兩個作用――既要體現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兩種作用的結合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輔導員、班主任的主導作用,主要是把握班會的方向和主題;更主要的,是要能夠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啟動和啟用學生參加班會活動的興趣和需要,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成為班會活動的主動者。這裡你要充分相信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有發言權、有相對的自主權。一個好的班會主要的看學生參與的態度和他們創造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越強,班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也可以說,輔導員、班主任組織班會的能力,首要的就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就是把你的意圖轉化為學生自覺需要的能力。 3、綜合性原則 班會是班主任利用綜合手段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形式。這種綜合手段是指多種內容的綜合、多種教育形式的綜合,發揮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因此組織和設計班會就必須利用多種內容、多種形式、發揮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性原則。比如:。。。。。。(舉例) 4、班會應體現連續性和系統性 在連續性方面:一次主題班會無論組織得怎樣好,我認為都不能將一個問題全部解決,更不能認為一個主題班會結束,就是某個方面教育的終結,因此班會應有連續性,有時在同一個問題或某個教育主題上,需要幾次班會,甚至重複多次強調。比如:上課出勤率,行為規範、安全問題等方面。 在系統性方面: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我認為班會就應該為這個目標服務,每一次班會都應該成為這個班級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一個班級發展體現在“三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兩個第一即學習第一,量化第一;一個優秀——爭創優秀班集體”。那麼召開班會也就是為了促進這個目標的早日實現。 二、確定班會主題 班會主題就是班會的中心議題。主題既是對班會討論範圍的限定,又是對參與討論者的提示。好的主題,或富有感召力,激發學生的熱情;或具有啟發性,使學生心中雲霧見開;或富於誘惑力,使學生不吐不快,言猶未盡。確定班會主題可以根據學校的佈置,也可以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或者結合重大的節日、慶典活動等。總之,班會的主題必須揭示出班會的教育目的,但不是教育目的的直接陳述;必須切合班級存在的主要問題,但不是問題的簡單指出;能引起全班多數學生的關注、參與;語言簡練,色彩鮮明。 三、班會方案的計劃 方案計劃的內容包括:選擇班會的形式,具體人員的安排,確定班會的時間和地點等。 1、選擇班會的形式 班會的形式有理論式班會、交流式班會、文藝型班會、競賽式班會、實踐性班會等多種形式,班主任應根據班會的主題選擇班會的形式。選擇時要注意:班會的形式要生動、活潑,內容與形式要統一,要因地因時制宜。 2、注意班會的人員安排 人員安排是成功地舉行班會的重要一環。凡舉行一次班會,尤其是主題班會,總有諸多的事務性工作要做,比如對班級問題的調查、瞭解,班會目的和主題的確定,班會形式的選擇,人員的發動與組織,班會現場的設計與佈置,會議進行的程式安排與具體實施,偶發事件的預測、預防與處理,班會的總結等。班主任都必須周密的加以考慮,一一列出清單,並逐次落實到具體的人員身上。班主任在人員安排上必須注意:正確認識自己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進行分工,儘可能讓全班每一個學生參與班會事務。 3、確定召開班會的地點、時間 班會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因而,時間和地點選擇得是否適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會能否如期如願進行。地點和時間的選擇上應注意:第一、不要與其他團體活動(學校及社會團體)在時間、地點上發生衝突;第二、除學校安排的班會外,還可以舉行因時、因地、因事而適宜的班會;第三、舉辦班會的地點不一定都要在教室裡,不過,如果在室外就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下面將談談班會的實施, 四、班會的具體實施 具體實施是將班會設計付諸行動,力圖使計劃變成現實的過程。具體實施包括做好班會的準備工作和召開班會兩個部分。 1、班會的準備工作 ① 心理準備。班會是班級全體成員的會議,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參與人數的多少,以及參與的程度。參與人數愈多、每個人參與的程度愈深,班會的成功率就愈高。反之,參與的人數少,多數學生看熱鬧,班會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因此,你要留心觀察,仔細分析,把握每個學生對班會所持的態度,有針對性地激發那些持消極觀望態度或有不滿情緒的學生的參與意識。 ② 檢查計劃的可行性、周密性。班會的準備過程不僅僅是計劃的落實過程,還是計劃的檢驗過程。制定計劃時不論考慮多麼周密,總難免有疏漏的地方,而實際情況經常變化,又可能使計劃某些方面不符合現實。因此,準備工作不能一成不變的按原計劃進行,應讓計劃去適應客觀現實,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2、召開班會 召開班會時,班主任應做如下工作: ① 親臨現場。班主任一定要自始至終地不能離開會場,更不能以任何理由缺席。班主任到會表明對班會的重視,對學生也是一種鼓舞。班主任缺席,學生更有理由缺席或旁觀,無異於給學生的熱情潑上一盆冷水。這裡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也只能作為普通參與者的身份出現,不能干預主持人的權利,不能隨便改變班會的議題、程序和程度。 ② 處理突發事件。班會召開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偶然事件,如原定教室臨時有課、某學生缺席、某學生突然患病等。這些突發事件,都需要班主任出面調停、處理,以保證班會繼續進行。 ③ 為總結作準備。一次班會結束,必須進行總結,班主任應注意在參加班會的過程中收集資料,為總結作準備。收集資料的重點是那些帶有普遍性或典型性的事例、認識和問題。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擬出總結提綱及深化對學生教育的大體構想。 五、班會的總結深化 總結深化是一次班會的最後一個環節。總結深化的目的不僅是為本次班會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更是為下一次班會作鋪墊;不僅僅是對本次班會作出總的評價,還要鞏固和擴大班會的教育效果。 1、對本次班會的成敗得失作中肯的評價 輔導員、班主任對班會的評價應公允,分析應中肯。本次班會是成功還是失敗,成功主要表現那些方面,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同學的貢獻最突出,班會是否還存在不足,表現在哪些方面或哪一方面,是何原因,今後如何改進。如果是失敗的,主要是哪個環節哪些方面的失敗,導致失敗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有哪些教訓和經驗值得今後借鑑等等。 2、昇華主題,深化認識 總結的第一要旨是昇華本次班會的主題,深化學生的認識,強化班級的教育效果。總結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從你的總結中受到新的啟示、發現新的境界、新的目標,悟出自己以前未能悟出的道理。 3、追蹤教育 追蹤教育就是在總結過程中趁學生熱情高漲之時,讓他們作出某種決定或制定出某些公約,並督促他們在班會結束後付諸行動。召開班會時,學生們往往會發現一些問題併產生解決問題的意願和熱情,如果班主任能抓住這種心理,在總結時與他們討論解決的辦法,制定出具體措施,並於會後鼓勵他們堅持執行,就會收到擴大、鞏固本次班會教育成果的效應。總之,班會是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重視並開好班會是管理好班級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輔導員、班主任必須從開好每一次的班會抓起。
開好班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制定班會的計劃,班會的計劃裡的內容要有主持的內容和活動的具體安排,然後到時候按照計劃上設計的一樣。 班會時,主持人不一定是老師,可以是同學(但同學最好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如果話題很吸引同學們,同學們就會十分配合。 最後一點,班會時最好要多一些互動的環節,要讓同學有參與班會的積極性。 怎樣開好班會課 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參加一年一度的輔導員工作培訓會,大家的到來為我院輔導員隊伍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我院學生工作隊伍不斷壯大!今天,我所要和同志們交流的是關於“怎樣開好班會課”的問題。 班會課是德育的主陣地之一。在班會課上,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 目的在於促進正確的班集體輿論形成,推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學生中實現更廣泛的思想交流。班會是以班集體為單位以一定的目的為指向的班級會議。它是一種教育活動的形式,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一種日常工作內容。班會有鮮明的主題和明確的目的,既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活動形式,又是使學生得到鍛鍊的活動形式,也是班主任實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那麼,開好班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於班集體的建設。下面我就來談幾點看法。 一、班會準備應依據的原則 班會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它要求透過一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發動學生,把教育內容寓於其中,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以開好班會必須經過充分的準備,必須有現場調節的能力和對策,輔導員、班主任計劃班會要講究教育性和科學性,所以必須依據一定的原則,其原則如下: 1、目的性原則 計劃班會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確定班會的主題,並且圍繞主題把握內容,涉及從起點到終點的全過程。班會的目的很明確,從大的意義上講是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從具體要求上講,又要明確教育什麼,教育到什麼程度。 確立班會的明確的目的性是開好班會的首要前提,但在班主任實際工作中,這個原則容易受“模糊性”的“目的”所幹擾。有時候班主任覺得“應該開班會了”或者是“受學院、系部之命”才開班會,對所要達到的目的只是原則上有所瞭解,自身都缺乏深入地認識,因此,這樣的班會很難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比如:。。。。。。(舉例) 2、“雙邊”性原則 所謂“雙邊”性原則,就是在組織設計班會時體現兩個作用――既要體現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兩種作用的結合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輔導員、班主任的主導作用,主要是把握班會的方向和主題;更主要的,是要能夠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啟動和啟用學生參加班會活動的興趣和需要,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成為班會活動的主動者。這裡你要充分相信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有發言權、有相對的自主權。一個好的班會主要的看學生參與的態度和他們創造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越強,班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也可以說,輔導員、班主任組織班會的能力,首要的就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就是把你的意圖轉化為學生自覺需要的能力。 3、綜合性原則 班會是班主任利用綜合手段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形式。這種綜合手段是指多種內容的綜合、多種教育形式的綜合,發揮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因此組織和設計班會就必須利用多種內容、多種形式、發揮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性原則。比如:。。。。。。(舉例) 4、班會應體現連續性和系統性 在連續性方面:一次主題班會無論組織得怎樣好,我認為都不能將一個問題全部解決,更不能認為一個主題班會結束,就是某個方面教育的終結,因此班會應有連續性,有時在同一個問題或某個教育主題上,需要幾次班會,甚至重複多次強調。比如:上課出勤率,行為規範、安全問題等方面。 在系統性方面: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我認為班會就應該為這個目標服務,每一次班會都應該成為這個班級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一個班級發展體現在“三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兩個第一即學習第一,量化第一;一個優秀——爭創優秀班集體”。那麼召開班會也就是為了促進這個目標的早日實現。 二、確定班會主題 班會主題就是班會的中心議題。主題既是對班會討論範圍的限定,又是對參與討論者的提示。好的主題,或富有感召力,激發學生的熱情;或具有啟發性,使學生心中雲霧見開;或富於誘惑力,使學生不吐不快,言猶未盡。確定班會主題可以根據學校的佈置,也可以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或者結合重大的節日、慶典活動等。總之,班會的主題必須揭示出班會的教育目的,但不是教育目的的直接陳述;必須切合班級存在的主要問題,但不是問題的簡單指出;能引起全班多數學生的關注、參與;語言簡練,色彩鮮明。 三、班會方案的計劃 方案計劃的內容包括:選擇班會的形式,具體人員的安排,確定班會的時間和地點等。 1、選擇班會的形式 班會的形式有理論式班會、交流式班會、文藝型班會、競賽式班會、實踐性班會等多種形式,班主任應根據班會的主題選擇班會的形式。選擇時要注意:班會的形式要生動、活潑,內容與形式要統一,要因地因時制宜。 2、注意班會的人員安排 人員安排是成功地舉行班會的重要一環。凡舉行一次班會,尤其是主題班會,總有諸多的事務性工作要做,比如對班級問題的調查、瞭解,班會目的和主題的確定,班會形式的選擇,人員的發動與組織,班會現場的設計與佈置,會議進行的程式安排與具體實施,偶發事件的預測、預防與處理,班會的總結等。班主任都必須周密的加以考慮,一一列出清單,並逐次落實到具體的人員身上。班主任在人員安排上必須注意:正確認識自己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進行分工,儘可能讓全班每一個學生參與班會事務。 3、確定召開班會的地點、時間 班會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因而,時間和地點選擇得是否適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會能否如期如願進行。地點和時間的選擇上應注意:第一、不要與其他團體活動(學校及社會團體)在時間、地點上發生衝突;第二、除學校安排的班會外,還可以舉行因時、因地、因事而適宜的班會;第三、舉辦班會的地點不一定都要在教室裡,不過,如果在室外就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下面將談談班會的實施, 四、班會的具體實施 具體實施是將班會設計付諸行動,力圖使計劃變成現實的過程。具體實施包括做好班會的準備工作和召開班會兩個部分。 1、班會的準備工作 ① 心理準備。班會是班級全體成員的會議,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參與人數的多少,以及參與的程度。參與人數愈多、每個人參與的程度愈深,班會的成功率就愈高。反之,參與的人數少,多數學生看熱鬧,班會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因此,你要留心觀察,仔細分析,把握每個學生對班會所持的態度,有針對性地激發那些持消極觀望態度或有不滿情緒的學生的參與意識。 ② 檢查計劃的可行性、周密性。班會的準備過程不僅僅是計劃的落實過程,還是計劃的檢驗過程。制定計劃時不論考慮多麼周密,總難免有疏漏的地方,而實際情況經常變化,又可能使計劃某些方面不符合現實。因此,準備工作不能一成不變的按原計劃進行,應讓計劃去適應客觀現實,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2、召開班會 召開班會時,班主任應做如下工作: ① 親臨現場。班主任一定要自始至終地不能離開會場,更不能以任何理由缺席。班主任到會表明對班會的重視,對學生也是一種鼓舞。班主任缺席,學生更有理由缺席或旁觀,無異於給學生的熱情潑上一盆冷水。這裡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也只能作為普通參與者的身份出現,不能干預主持人的權利,不能隨便改變班會的議題、程序和程度。 ② 處理突發事件。班會召開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偶然事件,如原定教室臨時有課、某學生缺席、某學生突然患病等。這些突發事件,都需要班主任出面調停、處理,以保證班會繼續進行。 ③ 為總結作準備。一次班會結束,必須進行總結,班主任應注意在參加班會的過程中收集資料,為總結作準備。收集資料的重點是那些帶有普遍性或典型性的事例、認識和問題。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擬出總結提綱及深化對學生教育的大體構想。 五、班會的總結深化 總結深化是一次班會的最後一個環節。總結深化的目的不僅是為本次班會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更是為下一次班會作鋪墊;不僅僅是對本次班會作出總的評價,還要鞏固和擴大班會的教育效果。 1、對本次班會的成敗得失作中肯的評價 輔導員、班主任對班會的評價應公允,分析應中肯。本次班會是成功還是失敗,成功主要表現那些方面,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同學的貢獻最突出,班會是否還存在不足,表現在哪些方面或哪一方面,是何原因,今後如何改進。如果是失敗的,主要是哪個環節哪些方面的失敗,導致失敗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有哪些教訓和經驗值得今後借鑑等等。 2、昇華主題,深化認識 總結的第一要旨是昇華本次班會的主題,深化學生的認識,強化班級的教育效果。總結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從你的總結中受到新的啟示、發現新的境界、新的目標,悟出自己以前未能悟出的道理。 3、追蹤教育 追蹤教育就是在總結過程中趁學生熱情高漲之時,讓他們作出某種決定或制定出某些公約,並督促他們在班會結束後付諸行動。召開班會時,學生們往往會發現一些問題併產生解決問題的意願和熱情,如果班主任能抓住這種心理,在總結時與他們討論解決的辦法,制定出具體措施,並於會後鼓勵他們堅持執行,就會收到擴大、鞏固本次班會教育成果的效應。總之,班會是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重視並開好班會是管理好班級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輔導員、班主任必須從開好每一次的班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