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在大自然中群居的候鳥在“南遷”和“北歸”的飛行時,一般有兩個陣形,一個是“人”字形,一個是“一”字形。
《禽經》裡就有“鴻儀鷺序”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雁和白鷺都是既擅長飛行,而又為數眾多的飛禽動物,“一行白鷺上青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大家對“鷺”和“雁”感興趣的話,那麼,我就更細緻地來分別介紹一下“鷺族”和“雁族”的鳥國擬人生活場景。
李白的《白鷺》詩云:
鷺族有很古老的歷史,它們已經陪伴人類千萬年了。但人們對它們卻瞭解甚少,就拿它們中名氣最大的白鷺一系來說吧。在普通人眼裡,白鷺就是白鷺,彼此間沒有多大的區別。
其是這樣的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白鷺是個很大的“堂號”,成員就有13種,在中國的共有5種。
最有名的是“白鷺三姐妹”:
它們的關係和大天鵝與小天鵝一樣,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大白鷺常見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一般高度在95公分左右。
中白鷺則多見於南方,在歐洲、美洲地域較多,一般高度在70公分左右。
小白鷺就是所有的鷺,我們都叫它“鷺鷥”。一般高度在60公分左右,還不及一隻鴻雁大。
人們一般傾向於把白鷺看作女性,《鳥譜》上稱:白鷺全部是雌性,沒有雄鳥,而在新春的第一聲雷響之時,便會感應到陽氣而懷孕。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白鷺本來是有雌雄之分的,只要它們相互追逐,就會懷孕。
之所以會有這些奇怪的說法,主要是雌鳥和雄鳥的生殖器外形基本上是相似的。
在古時,世間流傳著白鷺與仙鶴比美的故事。說的是兩者本來都是一身雪羽,也許是女性的天性所致,白鷺嫉妒仙鶴的美貌,先用石頭將對方的腦門砸出了血,再用黑泥汙了其兩翼。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如此一來,反而讓仙鶴的美貌更勝了一籌,真可謂是“無心插柳”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其實根源就在於,兩者頗有幾分相似,一樣的素雪罩體;一樣的亭亭玉立;一樣的長頸長喙。
然而在鳥族的等級秩序中,說得直接點,鶴在鳥國的身份相當於一品丞相級別,而鷺的身份頂多是個五品知州而已,差一大截呢!其實也就是鷺太多了,鶴太少了,“物以稀為貴”嘛。
《鏡花緣》裡就用這種觀點比較過“粉條”與“燕窩”,稱如果粉條少而燕窩多的話,那麼人們將會把前者捧上神壇,而後者就會淪落為大眾食品。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道理了。
插了上面一段故事,再回過頭來說鷺。鷺鳥是一種很容易親近人的動物,從古到今,人都把與鷺鳥毗鄰而居視作吉祥。好多南方城市都有“鷺洲”、“鷺灣”、“鷺湖”的地名,而福建的廈門還以白鷺做為市鳥。因為傳說第一撥兒開拓這裡的就是一群白鷺,它們發現了泉眼,叼來了草籽,鬥敗了霸佔這裡的蛇王,為人們遷戶定居創造了良好的地理環境,把大詩人李白的“獨立沙洲旁”變成了現實。因此古代人們稱白鷺是“神靈之鳥”是名副其實的。
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有“長亭送別”一節,崔鶯鶯唱道:
表達了崔鶯鶯母女送張君瑞進京趕考求取功名,不得不分手離別的極限離愁別緒。以碧雲黃花為背景,以西風北雁為映襯,對比渲染了剛剛處於熱戀狀態的痴男怨女,在十里長亭灑淚而別的悽慘場景,烘托了強烈的悲劇氛圍和藝術效果。
這似乎也算是大雁的功勞吧。
關於大雁,由於它的逐氣候而遷徙的習性,尤其是金秋時節,北風驟起、天氣漸寒、黃葉遍地、萬物凋零、一片肅雜之氣,常常給人以寂寥悲秋的淒涼感慨。每見大雁南飛,容易睹物傷懷,發思古離愁之幽情,更會聯想起人生苦短、淹蹇苦長的心酸往事。
大雁又稱野鵝,屬天鵝類鴨科的大型候鳥。它熱情十足,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喜組隊飛行。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中國的南方過冬。到了來年春天,它們再經過長途飛行,回到西伯利亞去產蛋繁殖。
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儘管如此,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也得飛上一、兩個月。在飛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的十分嚴密,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邊飛著,還不斷髮出“嘎、嘎”的叫聲,這種叫聲能起到互相照顧、呼喚、停歇和起飛的訊號傳遞作用。
那麼,大雁保持嚴格的整齊的隊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種隊形方式在飛行時是可以省力的。
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幾下翅膀,就會產生一股上升氣流,後面的大雁緊緊跟著,可以利用這股氣流飛得更快、還省力。這樣呢,一隻跟著一隻,雁群自然排成整齊的“人”字或“一”字形。而且,因為它們整天地飛,單靠一隻雁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互相幫助,才能飛得快、飛得遠。
有勁的大雁在撲翅膀飛的時候,翅膀尖扇起一陣風,從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輕輕地抬起來,長途跋涉的小雁就不會掉隊;另外,大雁排成整齊的隊形,也是一種叢集本能的表現,這樣更有利於防禦敵害。
雁群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當“隊長”,飛在隊形的前面,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的時候,總由一隻有經驗的老雁擔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飛,就有被敵害吃掉的危險!一般靠前的大雁,都是很有力量、很有經驗的,由於頭雁扇動翅膀的作用,帶動氣流,後面的雁跟著就會很輕鬆,頭雁飛行的過程中在其身後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其後的就利用這個低氣壓區減少空氣的阻力,有利於整個群體的持續飛行能力。相同的原理在現在的田徑場上也有類似的啟發,中長跑的比賽中,一些有經驗的運動員不會一開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緊跟前一個的後面跑,這樣空氣對他的阻力會比第一位小,跑起來也更省力。
大雁屬於鳥類的通稱,是一種大型遊禽,共同的特點是體型較大,形狀略似家鵝。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大致共有9種,中國佔有7種,除了白額雁外,常見的還有鴻雁、豆雁、灰雁和斑頭雁等,在民間統稱為“大雁”。
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類群之一,雁隊一般有6只或6只的倍陣列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往往有幾十只、數百隻甚至上千只彙集在一起,相互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
雁陣在加速飛行時,隊形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飛行,隊形就換成了“一”字形長蛇陣。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方法,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它們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叫,總是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
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中途還要經常選擇湖泊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以覓魚、蝦、水草和食物以補充體力。群居水邊時,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老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
雁群的主食有嫩葉、細根、種子或啄食農田穀物。
它們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歸,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的南來北往。
大雁極其忠貞於愛情,總是雙宿雙飛,從不獨自活動,一群大雁裡很少會出現單數。一隻死去,另一隻就會自殺或者鬱郁而忘。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吧,這首詞講的就是大雁“悲情驚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隻雁不幸被捕殺,另一隻則悲鳴不已,誓不獨活,為殉情毋寧死!竟然直接從空中一頭栽到地下摔死。敢問人之夫妻有這樣至真至誠、純潔如是的忠貞節烈的感情嗎?
中國古代有很多詩句吟詠、讚美大雁,如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王勃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有《呂氏春秋》裡的“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至”之名句,氣勢恢宏,意境無比,生髮想象,引人入勝。
總的說來,無論是天性美麗的白鷺族鳥;還是鴻騖高飛的大雁群族。都屬於群居的候鳥,其鳥類的棲息、飛行習性都是相同的。一句話,鳥類是人類的朋友,相互依存,和諧共處才會使我們的地球村更加美麗富饒而充滿詩情畫意。
解答至此。
首先來說,在大自然中群居的候鳥在“南遷”和“北歸”的飛行時,一般有兩個陣形,一個是“人”字形,一個是“一”字形。
《禽經》裡就有“鴻儀鷺序”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雁和白鷺都是既擅長飛行,而又為數眾多的飛禽動物,“一行白鷺上青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大家對“鷺”和“雁”感興趣的話,那麼,我就更細緻地來分別介紹一下“鷺族”和“雁族”的鳥國擬人生活場景。
一、鷺科“白鷺”李白的《白鷺》詩云: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傍。鷺族有很古老的歷史,它們已經陪伴人類千萬年了。但人們對它們卻瞭解甚少,就拿它們中名氣最大的白鷺一系來說吧。在普通人眼裡,白鷺就是白鷺,彼此間沒有多大的區別。
其是這樣的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白鷺是個很大的“堂號”,成員就有13種,在中國的共有5種。
最有名的是“白鷺三姐妹”:
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它們的關係和大天鵝與小天鵝一樣,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大白鷺常見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一般高度在95公分左右。
中白鷺則多見於南方,在歐洲、美洲地域較多,一般高度在70公分左右。
小白鷺就是所有的鷺,我們都叫它“鷺鷥”。一般高度在60公分左右,還不及一隻鴻雁大。
人們一般傾向於把白鷺看作女性,《鳥譜》上稱:白鷺全部是雌性,沒有雄鳥,而在新春的第一聲雷響之時,便會感應到陽氣而懷孕。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白鷺本來是有雌雄之分的,只要它們相互追逐,就會懷孕。
之所以會有這些奇怪的說法,主要是雌鳥和雄鳥的生殖器外形基本上是相似的。
在古時,世間流傳著白鷺與仙鶴比美的故事。說的是兩者本來都是一身雪羽,也許是女性的天性所致,白鷺嫉妒仙鶴的美貌,先用石頭將對方的腦門砸出了血,再用黑泥汙了其兩翼。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如此一來,反而讓仙鶴的美貌更勝了一籌,真可謂是“無心插柳”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其實根源就在於,兩者頗有幾分相似,一樣的素雪罩體;一樣的亭亭玉立;一樣的長頸長喙。
然而在鳥族的等級秩序中,說得直接點,鶴在鳥國的身份相當於一品丞相級別,而鷺的身份頂多是個五品知州而已,差一大截呢!其實也就是鷺太多了,鶴太少了,“物以稀為貴”嘛。
《鏡花緣》裡就用這種觀點比較過“粉條”與“燕窩”,稱如果粉條少而燕窩多的話,那麼人們將會把前者捧上神壇,而後者就會淪落為大眾食品。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道理了。
插了上面一段故事,再回過頭來說鷺。鷺鳥是一種很容易親近人的動物,從古到今,人都把與鷺鳥毗鄰而居視作吉祥。好多南方城市都有“鷺洲”、“鷺灣”、“鷺湖”的地名,而福建的廈門還以白鷺做為市鳥。因為傳說第一撥兒開拓這裡的就是一群白鷺,它們發現了泉眼,叼來了草籽,鬥敗了霸佔這裡的蛇王,為人們遷戶定居創造了良好的地理環境,把大詩人李白的“獨立沙洲旁”變成了現實。因此古代人們稱白鷺是“神靈之鳥”是名副其實的。
二、鴨科“大雁”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有“長亭送別”一節,崔鶯鶯唱道: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表達了崔鶯鶯母女送張君瑞進京趕考求取功名,不得不分手離別的極限離愁別緒。以碧雲黃花為背景,以西風北雁為映襯,對比渲染了剛剛處於熱戀狀態的痴男怨女,在十里長亭灑淚而別的悽慘場景,烘托了強烈的悲劇氛圍和藝術效果。
這似乎也算是大雁的功勞吧。
關於大雁,由於它的逐氣候而遷徙的習性,尤其是金秋時節,北風驟起、天氣漸寒、黃葉遍地、萬物凋零、一片肅雜之氣,常常給人以寂寥悲秋的淒涼感慨。每見大雁南飛,容易睹物傷懷,發思古離愁之幽情,更會聯想起人生苦短、淹蹇苦長的心酸往事。
大雁又稱野鵝,屬天鵝類鴨科的大型候鳥。它熱情十足,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喜組隊飛行。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中國的南方過冬。到了來年春天,它們再經過長途飛行,回到西伯利亞去產蛋繁殖。
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儘管如此,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也得飛上一、兩個月。在飛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的十分嚴密,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邊飛著,還不斷髮出“嘎、嘎”的叫聲,這種叫聲能起到互相照顧、呼喚、停歇和起飛的訊號傳遞作用。
那麼,大雁保持嚴格的整齊的隊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種隊形方式在飛行時是可以省力的。
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幾下翅膀,就會產生一股上升氣流,後面的大雁緊緊跟著,可以利用這股氣流飛得更快、還省力。這樣呢,一隻跟著一隻,雁群自然排成整齊的“人”字或“一”字形。而且,因為它們整天地飛,單靠一隻雁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互相幫助,才能飛得快、飛得遠。
有勁的大雁在撲翅膀飛的時候,翅膀尖扇起一陣風,從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輕輕地抬起來,長途跋涉的小雁就不會掉隊;另外,大雁排成整齊的隊形,也是一種叢集本能的表現,這樣更有利於防禦敵害。
雁群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當“隊長”,飛在隊形的前面,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的時候,總由一隻有經驗的老雁擔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飛,就有被敵害吃掉的危險!一般靠前的大雁,都是很有力量、很有經驗的,由於頭雁扇動翅膀的作用,帶動氣流,後面的雁跟著就會很輕鬆,頭雁飛行的過程中在其身後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其後的就利用這個低氣壓區減少空氣的阻力,有利於整個群體的持續飛行能力。相同的原理在現在的田徑場上也有類似的啟發,中長跑的比賽中,一些有經驗的運動員不會一開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緊跟前一個的後面跑,這樣空氣對他的阻力會比第一位小,跑起來也更省力。
大雁屬於鳥類的通稱,是一種大型遊禽,共同的特點是體型較大,形狀略似家鵝。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大致共有9種,中國佔有7種,除了白額雁外,常見的還有鴻雁、豆雁、灰雁和斑頭雁等,在民間統稱為“大雁”。
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類群之一,雁隊一般有6只或6只的倍陣列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往往有幾十只、數百隻甚至上千只彙集在一起,相互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
雁陣在加速飛行時,隊形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飛行,隊形就換成了“一”字形長蛇陣。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方法,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它們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叫,總是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
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中途還要經常選擇湖泊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以覓魚、蝦、水草和食物以補充體力。群居水邊時,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老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
雁群的主食有嫩葉、細根、種子或啄食農田穀物。
它們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歸,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的南來北往。
大雁極其忠貞於愛情,總是雙宿雙飛,從不獨自活動,一群大雁裡很少會出現單數。一隻死去,另一隻就會自殺或者鬱郁而忘。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吧,這首詞講的就是大雁“悲情驚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一隻雁不幸被捕殺,另一隻則悲鳴不已,誓不獨活,為殉情毋寧死!竟然直接從空中一頭栽到地下摔死。敢問人之夫妻有這樣至真至誠、純潔如是的忠貞節烈的感情嗎?
中國古代有很多詩句吟詠、讚美大雁,如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王勃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有《呂氏春秋》裡的“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至”之名句,氣勢恢宏,意境無比,生髮想象,引人入勝。
結語總的說來,無論是天性美麗的白鷺族鳥;還是鴻騖高飛的大雁群族。都屬於群居的候鳥,其鳥類的棲息、飛行習性都是相同的。一句話,鳥類是人類的朋友,相互依存,和諧共處才會使我們的地球村更加美麗富饒而充滿詩情畫意。
解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