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雲浮縣)、西寧(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止。三羅地區成為廣東一個重要行政區域,長達三百四十餘年。
《《《《《《《《《《《《《《《歷史文化名城 》》》》》》》》》》》》》》 羅定市歷史悠久,它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之南,東有云霧山脈,西有云開山脈,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衝,自古被視為門庭防衛,撫綏重地。
遠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已有人類在羅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們居住在今天蘋塘、金雞等地的洞穴中,過著漁獵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羅定的瀧江河、羅鏡河、太平河流域,已遍佈人類生活的蹤跡。早年在羅平橫垌背夫山發現的大型戰國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稱的“百粵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在2400多年前,羅定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遠古文明。對此,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羅定東鄰高要,南接陽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國,即古稱兩山之間(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的古王國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羅定屬蒼梧郡端溪縣地。東晉末年,在羅定地設立龍鄉、元阮兩個縣,龍鄉治所在今太平鎮潭白管理區(關於元阮縣城,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和徐俊鳴認為在羅定盆地的西緣)。這是羅定設縣的開始。
羅定自晉末建立縣治後,地位迅速上升,龍鄉建縣僅數年,晉康郡就由元溪縣遷來龍鄉縣。自此,羅定太平便成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間,曾一度改設廣熙郡,但郡城仍設在羅定。
到了南朝梁、陳年間(公元502—581年),曾在羅定縣設定一州(瀧州);三郡(平原郡、開陽郡、羅陽郡);六縣(龍鄉縣、夫阮縣、永熙縣、羅平縣、開陽縣、安南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縣制,羅定地設一州四縣。24年後,撤州改行郡縣制,以羅定的太平、羅鏡為中心設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為郡城,永熙郡下轄瀧水縣、永熙縣(均在羅定)、懷德縣(今信宜)、良德縣(今電白)、安遂縣(今鬱南)、永業縣(今岑溪)六個縣。這是羅定歷史上最大轄境。
唐初改永熙郡為瀧州,在羅定境內恢復一州四縣政制。後瀧州一度改名開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名瀧州,所轄瀧水、開陽、永熙(後改永寧)、安南(後改鎮南)四縣,大至包括羅定全部及雲浮、信宜、鬱南、岑溪小部分地區。北宋開寶六年撤消瀧州,四縣併為瀧水一縣,長達六百多年。
羅定先民們在一萬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生息、繁衍。他們從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從原始群走向氏族社會;從愚昧落後走向文明進步。經過數千年德融合發展,成為百越民族的一個成員有著相同圖騰信仰,有著共同文化特徵。
到1700多年前德東晉王朝,羅定地區居民仍是越族人。故歷代王朝在羅定實行越族酋長自制制度。到東晉末年,在今羅定設定龍鄉、夫阮二縣時,縣名便是來自越語譯音。如“夫阮”就是越語“荒地的村”的意思。兩縣的行政長官亦由當地越族酋長擔任。南北朝時期,中原漢族居民因戰亂災難大舉南遷,不少豪門大族亦隨之落籍嶺南。南朝的梁王朝時(約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陳法念舉族定居羅定。他們“以孝義訓溪垌蠻族”,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加速了羅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程序。陳氏家族一連五代都擔任羅定越族酋長。和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合稱嶺南三大酋長。以使用銅鼓著稱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時期被稱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屬兩大酋長管轄:粵西南路至海南島的部落尊冼夫人為酋長,叫俚人;西江南岸、高涼以北地區尊陳法念為酋長,叫僚人。唐朝,在嶺南推行懷柔俚僚的政策,陳氏家族的陳集原官至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將軍、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其事蹟入載官修的《新唐書》、《舊唐書》。
唐玄宗開元十六念(公元728念),瀧州刺史陳行範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攻佔了粵西四十餘城。唐王朝派宦官楊思 率十萬大軍圍剿瀧州,陳行範與六萬多起義僚人被殺,許多僚人因此被迫西遷。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間改稱僮族(今壯族)。
唐朝末年,原在荊楚地區生活的瑤族大舉南遷,徙落今兩廣各地。此後歷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羅定地區的居民以瑤族和僮族為主體。其僮族,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說:“僮則舊越人也。”
宋元明時,羅定地區的瑤、僮兩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統治壓迫的鬥爭此起彼落,持續二百多年。到明萬曆年初,明王朝出動十萬大軍征剿羅定瑤民,歷時一年,殺害四萬多人。大量瑤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參加屯田的漢族士兵落籍羅定。與此同時,官府公開招募流民定居墾荒,大批漢族人紛紛遷居瀧江兩岸。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羅定圍剿瑤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羅定。此後,大批漢人繼續遷入,羅定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原來瑤、僮兩族逐漸改變為以漢族移民為主體。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武后宰相張柬之、桓彥範;翁方綱、何仁鏡等,都曾避亂或寓居羅定,留下了許多題詠。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描寫當時羅定少數民族聚居,文身鑿齒,瘴癘肆虐、生活貧困的情況。陳氏豪族的陳集原在唐武週年間撰寫的《龍龕道場銘(並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駢文之精華,文筆優美,駢詞工麗,後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徵》。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之一。 [編輯本段]西關門戶 羅定市是西南諸省區進入廣東的門戶之一,大西南輻射的視窗,廣東的西關。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將軍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羅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發展經濟,特別是1993年撤縣建市以後,進一步激發了羅定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增強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投資信心,加快了羅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自然資源豐富。全市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錳、鐵、錫、黃金、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高嶺土、陶土、石英礦等15種。農林土特產以玉桂、蒸籠、松香、三黃雞、豆豉、茶葉、蠶絲、龍眼、荔枝、芒果、木薯等最大宗、最出名。2002年被命名為“中國玉桂之鄉”,年產桂皮5813噸、桂油450噸,年產值達1.7億元。旅遊資源有被稱為“嶺南第一石刻”的唐代摩崖石刻“龍龕道場銘”、明朝三元寶塔、蔡廷鍇故居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聚龍洞、龍龕巖、金銀湖、扶合龍灣等風景名勝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地理位置優越。羅定連線粵西北桂東南,是廣東進出大西南的重要門戶。
工農業基礎紮實。工企業方面,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萬多家,已形成電子、機械、紡織、服裝、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已建成松脂、肉桂、茶葉、蘿竹、水果、蠶桑、塘魚、蔬菜、三鳥、生豬、肉兔等農業產業化基地,湧現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羅定農工貿實業總公司、羅定玉桂責任有限公司、羅定林工商公司為省級農(林)業龍頭企業。流通服務業方面,市內有在粵西地區有較大影響和規模的摩托車銷售市場,建成了首期投資儲量達2.5萬噸的廣東羅定國家糧食儲備庫。
電力供應充足。實行水電、火電並舉,並與省電聯網,全市有中小型水庫105宗,有小水電站179座,269臺機,總裝機容量5.87萬千瓦,年發電量1.6億度。首期規模為2x135MW的粵瀧火電廠第一臺機組已於2004年2月7日併網發電,投入商業執行。該電廠的發電對緩解粵西地區乃至廣東省用電緊張狀況將起到積極作用。旅遊景區:
羅定文塔-----位於羅定市城區瀧江河旁,三面環水,十分美麗。
龍灣生態旅遊區
羅定孔子廟
連州仙境茶園生態旅遊區
連州蒲垌風景區
連州戰鬥紀念公園
蘋塘石山峰林風景區
龍龕巖--嶺南第一唐刻
聚龍洞--億萬年的龍宮
三元寶塔--廣東古塔之最
博物館--看戰國文物
蔡廷鍇將軍故居--抗日名將的家鄉
美食推薦:
羅定豆豉雞 羅定皺紗魚腐 龍灣氹仔魚刺史陳行範這事最轟動,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之一。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但為何現在的羅定市會在中國,甚至在廣東都無人知曉呢?真希望羅定市可以醒悟,重振當日的風采。感覺已經沉睡了10了有多了、很多人都這麼說,脫離雲浮市管羅定市。才能擺脫貧窮。“脫雲、脫貧"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雲浮縣)、西寧(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止。三羅地區成為廣東一個重要行政區域,長達三百四十餘年。
《《《《《《《《《《《《《《《歷史文化名城 》》》》》》》》》》》》》》 羅定市歷史悠久,它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之南,東有云霧山脈,西有云開山脈,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衝,自古被視為門庭防衛,撫綏重地。
遠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已有人類在羅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們居住在今天蘋塘、金雞等地的洞穴中,過著漁獵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羅定的瀧江河、羅鏡河、太平河流域,已遍佈人類生活的蹤跡。早年在羅平橫垌背夫山發現的大型戰國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稱的“百粵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在2400多年前,羅定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遠古文明。對此,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羅定東鄰高要,南接陽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國,即古稱兩山之間(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的古王國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羅定屬蒼梧郡端溪縣地。東晉末年,在羅定地設立龍鄉、元阮兩個縣,龍鄉治所在今太平鎮潭白管理區(關於元阮縣城,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和徐俊鳴認為在羅定盆地的西緣)。這是羅定設縣的開始。
羅定自晉末建立縣治後,地位迅速上升,龍鄉建縣僅數年,晉康郡就由元溪縣遷來龍鄉縣。自此,羅定太平便成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間,曾一度改設廣熙郡,但郡城仍設在羅定。
到了南朝梁、陳年間(公元502—581年),曾在羅定縣設定一州(瀧州);三郡(平原郡、開陽郡、羅陽郡);六縣(龍鄉縣、夫阮縣、永熙縣、羅平縣、開陽縣、安南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縣制,羅定地設一州四縣。24年後,撤州改行郡縣制,以羅定的太平、羅鏡為中心設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為郡城,永熙郡下轄瀧水縣、永熙縣(均在羅定)、懷德縣(今信宜)、良德縣(今電白)、安遂縣(今鬱南)、永業縣(今岑溪)六個縣。這是羅定歷史上最大轄境。
唐初改永熙郡為瀧州,在羅定境內恢復一州四縣政制。後瀧州一度改名開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名瀧州,所轄瀧水、開陽、永熙(後改永寧)、安南(後改鎮南)四縣,大至包括羅定全部及雲浮、信宜、鬱南、岑溪小部分地區。北宋開寶六年撤消瀧州,四縣併為瀧水一縣,長達六百多年。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雲浮縣)、西寧(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止。三羅地區成為廣東一個重要行政區域,長達三百四十餘年。
羅定先民們在一萬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生息、繁衍。他們從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從原始群走向氏族社會;從愚昧落後走向文明進步。經過數千年德融合發展,成為百越民族的一個成員有著相同圖騰信仰,有著共同文化特徵。
到1700多年前德東晉王朝,羅定地區居民仍是越族人。故歷代王朝在羅定實行越族酋長自制制度。到東晉末年,在今羅定設定龍鄉、夫阮二縣時,縣名便是來自越語譯音。如“夫阮”就是越語“荒地的村”的意思。兩縣的行政長官亦由當地越族酋長擔任。南北朝時期,中原漢族居民因戰亂災難大舉南遷,不少豪門大族亦隨之落籍嶺南。南朝的梁王朝時(約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陳法念舉族定居羅定。他們“以孝義訓溪垌蠻族”,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加速了羅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程序。陳氏家族一連五代都擔任羅定越族酋長。和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合稱嶺南三大酋長。以使用銅鼓著稱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時期被稱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屬兩大酋長管轄:粵西南路至海南島的部落尊冼夫人為酋長,叫俚人;西江南岸、高涼以北地區尊陳法念為酋長,叫僚人。唐朝,在嶺南推行懷柔俚僚的政策,陳氏家族的陳集原官至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將軍、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其事蹟入載官修的《新唐書》、《舊唐書》。
唐玄宗開元十六念(公元728念),瀧州刺史陳行範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攻佔了粵西四十餘城。唐王朝派宦官楊思 率十萬大軍圍剿瀧州,陳行範與六萬多起義僚人被殺,許多僚人因此被迫西遷。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間改稱僮族(今壯族)。
唐朝末年,原在荊楚地區生活的瑤族大舉南遷,徙落今兩廣各地。此後歷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羅定地區的居民以瑤族和僮族為主體。其僮族,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說:“僮則舊越人也。”
宋元明時,羅定地區的瑤、僮兩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統治壓迫的鬥爭此起彼落,持續二百多年。到明萬曆年初,明王朝出動十萬大軍征剿羅定瑤民,歷時一年,殺害四萬多人。大量瑤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參加屯田的漢族士兵落籍羅定。與此同時,官府公開招募流民定居墾荒,大批漢族人紛紛遷居瀧江兩岸。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羅定圍剿瑤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羅定。此後,大批漢人繼續遷入,羅定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原來瑤、僮兩族逐漸改變為以漢族移民為主體。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武后宰相張柬之、桓彥範;翁方綱、何仁鏡等,都曾避亂或寓居羅定,留下了許多題詠。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描寫當時羅定少數民族聚居,文身鑿齒,瘴癘肆虐、生活貧困的情況。陳氏豪族的陳集原在唐武週年間撰寫的《龍龕道場銘(並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駢文之精華,文筆優美,駢詞工麗,後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徵》。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之一。 [編輯本段]西關門戶 羅定市是西南諸省區進入廣東的門戶之一,大西南輻射的視窗,廣東的西關。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將軍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羅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發展經濟,特別是1993年撤縣建市以後,進一步激發了羅定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增強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投資信心,加快了羅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自然資源豐富。全市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錳、鐵、錫、黃金、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高嶺土、陶土、石英礦等15種。農林土特產以玉桂、蒸籠、松香、三黃雞、豆豉、茶葉、蠶絲、龍眼、荔枝、芒果、木薯等最大宗、最出名。2002年被命名為“中國玉桂之鄉”,年產桂皮5813噸、桂油450噸,年產值達1.7億元。旅遊資源有被稱為“嶺南第一石刻”的唐代摩崖石刻“龍龕道場銘”、明朝三元寶塔、蔡廷鍇故居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聚龍洞、龍龕巖、金銀湖、扶合龍灣等風景名勝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地理位置優越。羅定連線粵西北桂東南,是廣東進出大西南的重要門戶。
工農業基礎紮實。工企業方面,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萬多家,已形成電子、機械、紡織、服裝、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已建成松脂、肉桂、茶葉、蘿竹、水果、蠶桑、塘魚、蔬菜、三鳥、生豬、肉兔等農業產業化基地,湧現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羅定農工貿實業總公司、羅定玉桂責任有限公司、羅定林工商公司為省級農(林)業龍頭企業。流通服務業方面,市內有在粵西地區有較大影響和規模的摩托車銷售市場,建成了首期投資儲量達2.5萬噸的廣東羅定國家糧食儲備庫。
電力供應充足。實行水電、火電並舉,並與省電聯網,全市有中小型水庫105宗,有小水電站179座,269臺機,總裝機容量5.87萬千瓦,年發電量1.6億度。首期規模為2x135MW的粵瀧火電廠第一臺機組已於2004年2月7日併網發電,投入商業執行。該電廠的發電對緩解粵西地區乃至廣東省用電緊張狀況將起到積極作用。旅遊景區:
羅定文塔-----位於羅定市城區瀧江河旁,三面環水,十分美麗。
龍灣生態旅遊區
羅定孔子廟
連州仙境茶園生態旅遊區
連州蒲垌風景區
連州戰鬥紀念公園
蘋塘石山峰林風景區
龍龕巖--嶺南第一唐刻
聚龍洞--億萬年的龍宮
三元寶塔--廣東古塔之最
博物館--看戰國文物
蔡廷鍇將軍故居--抗日名將的家鄉
美食推薦:
羅定豆豉雞 羅定皺紗魚腐 龍灣氹仔魚刺史陳行範這事最轟動,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之一。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但為何現在的羅定市會在中國,甚至在廣東都無人知曉呢?真希望羅定市可以醒悟,重振當日的風采。感覺已經沉睡了10了有多了、很多人都這麼說,脫離雲浮市管羅定市。才能擺脫貧窮。“脫雲、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