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大事年表
洪武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1328年 (元天曆元年) 太祖朱元璋出生 1352年 (元至正十二年) 太祖朱元璋起義 至正十五年(1355)元璋下采石取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攻取集慶,改名應天府。 至正十八年(1358)實施屯田。 至正十九年(1359)甯越府立郡學。 至正 廿 年(1360)陳友諒攻應天,朱元璋大敗之於採石磯,復太平。成祖朱棣出生 至正廿一年(1361)元璋擊陳友諒於江州,友諒敗走武昌。 至正廿二年(1362)得龍興,改為洪都府。 至正廿三年(1363)陳友諒大舉攻洪都,未下。元璋回援,大戰於鄱陽湖。友諒中流夭而死。 至正廿四年(1364)自立為吳王,建百官。受陳理降,漢亡。 至正廿五年(1365)徐達為進攻張士誠,取泰州高郵。楊士奇出生 至正廿六年(1366)廖永忠迎小明王於滁州,中途沉之於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1367)徐達等克平江,執張士誠,吳亡。徐達北伐中原。 元順帝至正廿八年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立世子標為太子,妃馬氏為皇后。元璋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十一月,徐達取大都,改為北平府。明朝開始修建明長城 洪武二年(1369)元璋定內侍官制,編《祖訓錄》,定諸王封建之制。同年倭寇侵略山東沿岸,倭寇之憂從此而起。大將常遇春北伐時暴病而亡,享年39歲 洪武三年(1370)徐達李文忠等分道北征。李文忠獲順帝孫以歸,元嗣君北遁。元璋分封諸王,賜爵功臣。同年,定科舉法。《水滸傳》作者施耐庵(1296-1370)逝世,享年74歲 洪武四年(1371)取蜀,亡夏,降遼東。鄭和出生。楊榮出生。 洪武五年(1372) 徐達出雁門。詔以農桑,學校課有司。同年,楊溥出生 洪武六年(1373)頒《昭鑑錄》,訓誡諸王。頒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1374)李文忠藍玉大敗元兵。遣元順帝孫北歸。 洪武八年(1375)詔天下立社學。 洪武十年(1377年)惠帝朱允炆出生 洪武十一年(1378年)仁宗朱高熾出生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以擅權誅,坐其黨,死者甚眾。廢中書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燕王棣到封國北平就王。安置宋濂於茂州,死於道年71歲。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 -1380)入獄,同年處死,至此廢止丞相制 洪武十四年(1381)雲南平。同年徐達修築山海關,行裡甲制 洪武十五年(1382)藍玉沐英克大理。馬皇后卒,年51。置殿閣大學士。空印案發,株連死者數萬。 洪武十七年(1384)曹國公李文忠被毒死。禁內官預政,敕戒諸司不得與內官公文往來。同年,再定科舉取士制 洪武十八年(1385)魏國公徐達中毒死。戶部侍郎郭桓坐盜官糧被誅,死者數萬。同年,開國大將徐達逝世,享年53歲。畫家王蒙逝世,享年77歲 洪武二十年(1387)馮勝傅友德藍玉同徵納哈出,東北平。同年《魚鱗圖冊》問世 洪武廿三年(1390)晉王棢、燕王棣帥師徵元。南韓公李善長因胡惟庸案發,坐誅,牽連死者甚眾。作《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洪武廿四年(1391)天下郡縣賦役黃冊成。 洪武廿五年(1392)皇太子標死37歲,立長孫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廿六年(1393)涼國公藍玉被殺,功臣死者甚眾。馮勝傅友德備邊北平。 洪武廿七年(1394)穎國公傅友德坐誅。 洪武廿八年(1395)諭群臣茲後不得法外用刑;嗣居不許置丞相;皇親唯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不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頒皇明祖訓條章,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洪武卅一年(1398)二月晉王棢死。閏五月,元璋卒,終年七十一歲。太孫允炆繼位,是即惠帝。于謙出生 1399年 建文元年,敕修《太祖實錄》,宣宗朱瞻基出生,成祖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 1400年 建文二年,白溝河大戰爆發,夾河之戰爆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逝世,享年約70歲 1402年 建文四年,成祖朱棣攻陷南京,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被成祖朱棣殺,享年45歲。被滅十族,死難者共計873人。成祖朱棣重修《太祖實錄》 1403年 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建立建州衛 1405年 永樂三年,鄭和開始出使西洋,前後歷經29年,總共七次。 1406年 永樂四年,設立雲南宣撫使司 1407年 永樂五年,《永樂大典》問世,皇后徐氏逝世,享年45歲 1409年 永樂七年,在東北女真部設立奴兒干都司,成祖朱棣在北京天壽山修造帝陵 1410年 永樂八年,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 1411年 永樂九年,再修《太祖實錄》 1412年 永樂十年,設立囊哈兒衛,設立建州左衛 1413年 永樂十一年,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1414年 永樂十二年,成祖朱棣親征瓦剌,詔修曲阜孔子廟 1416年 永樂十四年,成祖朱棣開工修建北京紫禁城 1420年 永樂十八年,在北京設立東廠 1421年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 1424年 永樂二十二年,成祖逝世,年64歲。其長子朱高熾繼位,改元洪熙 1425年 洪熙元年,詔修《太宗實錄》,仁宗朱高熾暴逝,享年48歲。其長子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敕修《仁宗實錄》 1426年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造反,宣宗朱瞻基親征,擒漢王於樂安城,後殺朱高煦。 1427年 宣德二年,英宗朱祁鎮出生 1428年 宣德三年,景帝朱祁鈺出生 1431年 宣德六年,明朝與安南議和 1435年 宣德十年,鄭和逝世,享年64歲 1435年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逝世,享年36歲。其長子朱祁鎮繼位,改元正統 1440年 正統五年,楊榮逝世,享年69歲 1442年 正統七年,宦官王振掌權 1444年 正統九年,楊士奇逝世,享年79歲 1446年 正統十一年,楊溥逝世,享年74歲 1447年 正統十二年,憲宗朱見深出生,李東陽出生 1449年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南犯,英宗朱祁鎮親征,後在土木堡被瓦剌部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王振在土木堡被明將樊忠所殺,郕王朱祁鈺在登基,改元景泰,瓦剌部攻北京,于謙領軍民打響北京保衛戰 1450年 景泰元年,瓦剌部釋放英宗朱祁鎮回京,後被景帝朱祁鈺囚禁在西苑 1452年 景泰三年,廢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位,立子朱見濟為太子。次年,太子朱見濟逝世 1457年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英宗復辟,改年號景泰為天順 1457年 天順元年,景帝逝世,享年29歲,于謙被斬殺於崇文門外,年59歲 1459年 天順三年,楊廷和出生 1462年 天順六年,畫家戴進逝世,享年73歲 1464年 天順八年,英宗逝世,享年37歲。其長子朱見深繼位,改元成化,自明朝開國以來的殉葬制度宣告終結 1465年 成化元年,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 1470年 成化六年,孝宗朱祐樘出生 1472年 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 1475年 成化十一年,三子朱祐樘被立為皇太子 1477年 成化十三年,設立西廠 1480年 成化十六年,嚴嵩出生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死,享年57歲,憲宗朱見深逝世,享年40歲。其三子朱祐樘繼位,改元弘治 1488年 弘治元年,蒙古韃靼部小王子嚮明朝進貢 1491年 弘治四年,武宗朱厚燳出生 ,《憲宗實錄》修成 1497年 弘治十年,詔修《大明會典》 1505年 弘治十八年,孝宗朱祐樘逝世,享年35歲。其長子朱厚燳繼位,改元正德,蒙古韃靼部小王子侵犯宣府,武宗朱厚燳敕修《孝宗實錄》 1506年 正德元年,王守仁被貶至貴州 1507年 正德二年,《歷代通鑑纂要》編成,建豹房新宅,世宗朱厚熜出生 1508年 正德三年,焦芳變科舉授官之制,設立內行廠 1509年 正德四年,《孝宗實錄》修成 1510年 正德五年,宦官劉瑾下獄,後被凌遲。連割三天,共割3357刀,吳承恩出生 1511年 正德六年,南方各地發生農民起義。 1514年 正德九年,海瑞出生 1516年 正德十一年,李東陽逝世,享年69歲 1517年 正德十二年,應州之戰爆發。武宗朱厚燳親征,大敗蒙古韃靼部小王子。 1518年 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 1521年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燳逝世,享年30歲。其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繼位,改元嘉靖。 1522年 嘉靖元年,世宗朱厚熜命加生父母皇號 1523年 嘉靖二年,唐寅(唐伯虎)逝世,享年53歲 1524年 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爆發 1525年 嘉靖四年,張居正出生,次年,李成梁出生 1528年 嘉靖七年,世宗朱厚熜為其父其母上諡號,重新修訂《大明會典》,戚繼光出生 1529年 嘉靖八年,王守仁逝世,年57歲,楊廷和逝世,年70歲 1537年 嘉靖十六年,穆宗朱載垕出生 1538年 嘉靖十七年,世宗朱厚熜將自己的父親朱佑杬的廟號定為睿宗,併入太廟 1540年 嘉靖十九年,蒙古俺達進犯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蒙古俺達再次進犯,壬寅宮變發生 1545年 嘉靖二十四年,吐魯番嚮明朝進貢,設岷州,隸陝西鞏昌府 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修築大同長城 1549年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大舉入侵大同,直抵懷來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王直勾結倭寇大舉入犯東南沿海,葡萄牙人佔領澳門
明朝歷史大事年表
洪武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1328年 (元天曆元年) 太祖朱元璋出生 1352年 (元至正十二年) 太祖朱元璋起義 至正十五年(1355)元璋下采石取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攻取集慶,改名應天府。 至正十八年(1358)實施屯田。 至正十九年(1359)甯越府立郡學。 至正 廿 年(1360)陳友諒攻應天,朱元璋大敗之於採石磯,復太平。成祖朱棣出生 至正廿一年(1361)元璋擊陳友諒於江州,友諒敗走武昌。 至正廿二年(1362)得龍興,改為洪都府。 至正廿三年(1363)陳友諒大舉攻洪都,未下。元璋回援,大戰於鄱陽湖。友諒中流夭而死。 至正廿四年(1364)自立為吳王,建百官。受陳理降,漢亡。 至正廿五年(1365)徐達為進攻張士誠,取泰州高郵。楊士奇出生 至正廿六年(1366)廖永忠迎小明王於滁州,中途沉之於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1367)徐達等克平江,執張士誠,吳亡。徐達北伐中原。 元順帝至正廿八年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立世子標為太子,妃馬氏為皇后。元璋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十一月,徐達取大都,改為北平府。明朝開始修建明長城 洪武二年(1369)元璋定內侍官制,編《祖訓錄》,定諸王封建之制。同年倭寇侵略山東沿岸,倭寇之憂從此而起。大將常遇春北伐時暴病而亡,享年39歲 洪武三年(1370)徐達李文忠等分道北征。李文忠獲順帝孫以歸,元嗣君北遁。元璋分封諸王,賜爵功臣。同年,定科舉法。《水滸傳》作者施耐庵(1296-1370)逝世,享年74歲 洪武四年(1371)取蜀,亡夏,降遼東。鄭和出生。楊榮出生。 洪武五年(1372) 徐達出雁門。詔以農桑,學校課有司。同年,楊溥出生 洪武六年(1373)頒《昭鑑錄》,訓誡諸王。頒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1374)李文忠藍玉大敗元兵。遣元順帝孫北歸。 洪武八年(1375)詔天下立社學。 洪武十年(1377年)惠帝朱允炆出生 洪武十一年(1378年)仁宗朱高熾出生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以擅權誅,坐其黨,死者甚眾。廢中書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燕王棣到封國北平就王。安置宋濂於茂州,死於道年71歲。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 -1380)入獄,同年處死,至此廢止丞相制 洪武十四年(1381)雲南平。同年徐達修築山海關,行裡甲制 洪武十五年(1382)藍玉沐英克大理。馬皇后卒,年51。置殿閣大學士。空印案發,株連死者數萬。 洪武十七年(1384)曹國公李文忠被毒死。禁內官預政,敕戒諸司不得與內官公文往來。同年,再定科舉取士制 洪武十八年(1385)魏國公徐達中毒死。戶部侍郎郭桓坐盜官糧被誅,死者數萬。同年,開國大將徐達逝世,享年53歲。畫家王蒙逝世,享年77歲 洪武二十年(1387)馮勝傅友德藍玉同徵納哈出,東北平。同年《魚鱗圖冊》問世 洪武廿三年(1390)晉王棢、燕王棣帥師徵元。南韓公李善長因胡惟庸案發,坐誅,牽連死者甚眾。作《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洪武廿四年(1391)天下郡縣賦役黃冊成。 洪武廿五年(1392)皇太子標死37歲,立長孫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廿六年(1393)涼國公藍玉被殺,功臣死者甚眾。馮勝傅友德備邊北平。 洪武廿七年(1394)穎國公傅友德坐誅。 洪武廿八年(1395)諭群臣茲後不得法外用刑;嗣居不許置丞相;皇親唯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不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頒皇明祖訓條章,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洪武卅一年(1398)二月晉王棢死。閏五月,元璋卒,終年七十一歲。太孫允炆繼位,是即惠帝。于謙出生 1399年 建文元年,敕修《太祖實錄》,宣宗朱瞻基出生,成祖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 1400年 建文二年,白溝河大戰爆發,夾河之戰爆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逝世,享年約70歲 1402年 建文四年,成祖朱棣攻陷南京,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被成祖朱棣殺,享年45歲。被滅十族,死難者共計873人。成祖朱棣重修《太祖實錄》 1403年 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建立建州衛 1405年 永樂三年,鄭和開始出使西洋,前後歷經29年,總共七次。 1406年 永樂四年,設立雲南宣撫使司 1407年 永樂五年,《永樂大典》問世,皇后徐氏逝世,享年45歲 1409年 永樂七年,在東北女真部設立奴兒干都司,成祖朱棣在北京天壽山修造帝陵 1410年 永樂八年,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 1411年 永樂九年,再修《太祖實錄》 1412年 永樂十年,設立囊哈兒衛,設立建州左衛 1413年 永樂十一年,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1414年 永樂十二年,成祖朱棣親征瓦剌,詔修曲阜孔子廟 1416年 永樂十四年,成祖朱棣開工修建北京紫禁城 1420年 永樂十八年,在北京設立東廠 1421年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 1424年 永樂二十二年,成祖逝世,年64歲。其長子朱高熾繼位,改元洪熙 1425年 洪熙元年,詔修《太宗實錄》,仁宗朱高熾暴逝,享年48歲。其長子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敕修《仁宗實錄》 1426年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造反,宣宗朱瞻基親征,擒漢王於樂安城,後殺朱高煦。 1427年 宣德二年,英宗朱祁鎮出生 1428年 宣德三年,景帝朱祁鈺出生 1431年 宣德六年,明朝與安南議和 1435年 宣德十年,鄭和逝世,享年64歲 1435年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逝世,享年36歲。其長子朱祁鎮繼位,改元正統 1440年 正統五年,楊榮逝世,享年69歲 1442年 正統七年,宦官王振掌權 1444年 正統九年,楊士奇逝世,享年79歲 1446年 正統十一年,楊溥逝世,享年74歲 1447年 正統十二年,憲宗朱見深出生,李東陽出生 1449年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南犯,英宗朱祁鎮親征,後在土木堡被瓦剌部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王振在土木堡被明將樊忠所殺,郕王朱祁鈺在登基,改元景泰,瓦剌部攻北京,于謙領軍民打響北京保衛戰 1450年 景泰元年,瓦剌部釋放英宗朱祁鎮回京,後被景帝朱祁鈺囚禁在西苑 1452年 景泰三年,廢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位,立子朱見濟為太子。次年,太子朱見濟逝世 1457年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英宗復辟,改年號景泰為天順 1457年 天順元年,景帝逝世,享年29歲,于謙被斬殺於崇文門外,年59歲 1459年 天順三年,楊廷和出生 1462年 天順六年,畫家戴進逝世,享年73歲 1464年 天順八年,英宗逝世,享年37歲。其長子朱見深繼位,改元成化,自明朝開國以來的殉葬制度宣告終結 1465年 成化元年,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 1470年 成化六年,孝宗朱祐樘出生 1472年 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 1475年 成化十一年,三子朱祐樘被立為皇太子 1477年 成化十三年,設立西廠 1480年 成化十六年,嚴嵩出生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死,享年57歲,憲宗朱見深逝世,享年40歲。其三子朱祐樘繼位,改元弘治 1488年 弘治元年,蒙古韃靼部小王子嚮明朝進貢 1491年 弘治四年,武宗朱厚燳出生 ,《憲宗實錄》修成 1497年 弘治十年,詔修《大明會典》 1505年 弘治十八年,孝宗朱祐樘逝世,享年35歲。其長子朱厚燳繼位,改元正德,蒙古韃靼部小王子侵犯宣府,武宗朱厚燳敕修《孝宗實錄》 1506年 正德元年,王守仁被貶至貴州 1507年 正德二年,《歷代通鑑纂要》編成,建豹房新宅,世宗朱厚熜出生 1508年 正德三年,焦芳變科舉授官之制,設立內行廠 1509年 正德四年,《孝宗實錄》修成 1510年 正德五年,宦官劉瑾下獄,後被凌遲。連割三天,共割3357刀,吳承恩出生 1511年 正德六年,南方各地發生農民起義。 1514年 正德九年,海瑞出生 1516年 正德十一年,李東陽逝世,享年69歲 1517年 正德十二年,應州之戰爆發。武宗朱厚燳親征,大敗蒙古韃靼部小王子。 1518年 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 1521年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燳逝世,享年30歲。其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繼位,改元嘉靖。 1522年 嘉靖元年,世宗朱厚熜命加生父母皇號 1523年 嘉靖二年,唐寅(唐伯虎)逝世,享年53歲 1524年 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爆發 1525年 嘉靖四年,張居正出生,次年,李成梁出生 1528年 嘉靖七年,世宗朱厚熜為其父其母上諡號,重新修訂《大明會典》,戚繼光出生 1529年 嘉靖八年,王守仁逝世,年57歲,楊廷和逝世,年70歲 1537年 嘉靖十六年,穆宗朱載垕出生 1538年 嘉靖十七年,世宗朱厚熜將自己的父親朱佑杬的廟號定為睿宗,併入太廟 1540年 嘉靖十九年,蒙古俺達進犯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蒙古俺達再次進犯,壬寅宮變發生 1545年 嘉靖二十四年,吐魯番嚮明朝進貢,設岷州,隸陝西鞏昌府 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修築大同長城 1549年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大舉入侵大同,直抵懷來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王直勾結倭寇大舉入犯東南沿海,葡萄牙人佔領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