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魅75665790

    大仲馬在同為復仇主題的《基督山伯爵》中寫道,“精神上的創傷就有這種特性——它可以被掩蓋起來,但絕不會收口。它是永遠痛苦,永遠一被觸及就會流血,永遠鮮血淋淋地留在心頭。”一句話就點明瞭這些人多年後尋求復仇的真正目的

    01童年心理創傷可能會在如下情況下發生:

    1、兒童漠視:指未能滿足孩子基本的身體、情緒、社交、教育及醫療需求。

    2、情感虐待:試圖控制、威嚇、馴服、貶低、懲罰或孤立孩子。不一定要是身體接觸,這種非身體接觸的行為和態度其實更為可怕。

    3、精神虐待:即對兒童的精神世界造成破壞。

    拒絕:拋棄孩子,

    孤立:阻止孩子與外界的正常交往。

    恐嚇:以重罰威脅孩子或故意營造恐怖的氛圍。

    漠視:精神上疏遠孩子,不迴應孩子的需求和行為。

    腐蝕:培養孩子錯誤的社會價值觀,養成其反社會或不良行為,

    抑制:故意不給孩子關注、愛護、支援和指導。

    貶低:貶低或羞辱孩子,

    刺激剝奪:不給孩子提供成長和教育所需的活動和經歷。

    負面影響:讓孩子接觸不健康的榜樣

    迫使孩子生活在危險且不穩定的環境中

    4、身體虐待:各種打、踢、掐、咬、扭、燙、撞、推等虐待方式。

    5、性虐待

    6、重大變故

    這些事情當然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但是在兒童時期遭遇這些創傷,還會有三個重要的特點:

    二是,正因為是兒童時期是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發生的時間,對其整個成長過程都會產生影響。許多成年人可能短期可以修復的創傷,如果是兒童時期發生,那就有可能產生長期、深遠的不利影響。

    三是,兒童的認知水平比較低,在這一時期如果遭受心理創傷,會對兒童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由於其認知水平較低,所以他會用比較單一、極端的方式來理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其固著對該事件的認知,也就是即便他長大成人,在對待類似事件的時候,可能還是用童年時期的認知層次,很難用成年人的水平來處理問題。

    02童年心理創傷的實質是什麼

    在兒童和成人創傷領域有30多年的從業經驗的貝弗莉·恩格爾醫師認為,對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羞恥感可能是童年心理創傷所帶來的最惡劣的影響,沒有之一。

    羞恥感是人在遭到創傷性事件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很多創傷性事件本身就是羞辱他人,蔑視人性。

    大致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攻擊性策略,即外洩羞恥感,具體表現為:

    1、憤怒:以逞兇鬥惡為防禦策略,這也是張扣扣等人在採用的方式。

    2、鄙視他人:以免被他人輕視。

    3、渴望權力和掌控感:以彌補內心的羞恥感。

    4、轉移羞恥感:以羞辱別人來減輕自己的羞恥感。

    5、認同施虐者:也就是轉而也成為施虐者,或者贊同施虐者的做法,以抑制自己無法面對的無助感。

    另一種是被動性策略,即內化羞恥感,具體表現為:

    1、自我封閉:沉迷於幻想中,假裝自我感覺良好。

    2、逃避和孤立行為:與他人保持距離,迴避社交場合。

    3、偽裝和取悅他人的行為: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4、完美主義:希望用不犯錯,從而避免更多的羞辱;對自己過於苛刻。

    5、自我責怪。

    6、盲目攀比: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03這裡提供4種修復童年心理創傷的方法,

    1、主動結束

    不論因為什麼原因,你可以自行採取積極措施來療愈童年創傷。

    你想要採取的態度是理解,畫上一些句號,現在作為成年人把過去的創傷事件搞清楚,對為什麼會發生某事、到底發生了什麼有一個更為全面地瞭解,而不是僅僅把這次見面當作是譴責控訴和發洩憤怒的機會。

    2、改變現在

    你可以透過專注於改變創傷對你現在生活的影響來開始療愈。

    過去的創傷事件通常會以兩種方式來毒害現在:

    一種是日常生活中過去的創傷被觸發被啟用。就像是經歷車禍後,再度駕駛時會擔驚受怕和過度警覺一樣,創傷事件讓你在人際關係中過度警覺。

    再一次,透過明確表達,你現在用成年人的方式行動,這是兒時的你做不到的。這樣做,不僅開始重塑你的大腦使其遠離那些創傷迴路,也透過積極行動來療愈過去,讓你走出受害者角色,讓你充滿力量。

    創傷事件的另一個影響是改變你整個的生存方式。這意味著過去的創傷有意或無意地讓你,作為兒童或者是青少年的你,決定要做些什麼,以避免創傷事件再度發生。

    你可能會變得總是過度警覺。總是盯著前方,總是環顧四周,總是期待最壞的情況。或者你簡單一刀切,避免任何親密關係,或者你需要經常控制,或者你對外總是展現強硬的一面,從不顯示任何脆弱。

    看看你的大體模式,看看你是否可以說出這些生存方式是如何幹擾你的日常生活和關係,然後採取有計劃的小步驟來改變這些行為 。

    加快行動並且總體來說更有主張,學會控制你的憤怒,但把你的憤怒當作資訊源,讓你和他人瞭解你需要什麼,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試著卸下你的武裝,讓別人走進你,或者在你焦慮的大腦把你拖下那些過去的深淵時,更多地活在現在。

    3、自我悲憫和他人悲憫

    心理學研究發現,悲憫能夠撫慰個體內心的傷痛,特別是抵消羞恥感持續不斷的消極影響。當我們悲憫一個內心充滿羞恥感的人,可以給他帶來莫大的撫慰。哪怕只是一個理解的眼神、一聲嘆息、一次輕觸,都足以讓受害者知道有人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

    尤其是孩子來說,讓他人見證自己的情感和經歷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些童年心理創傷的人,他們的過往經歷往往得不到驗證,有的只是被漠視、排斥,甚至批評。“老師打你,是為了你好”,諸如此類的話,對於那個需要被承認和接受的孩子來說,是很糟糕的一段經歷。而缺少他人的驗證,又會導致愧疚感和羞恥感,當然最終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我們提倡,當一個孩子經歷童年心理創傷的時候,不要漠視,不要排斥,更應該做的是用一顆悲憫心對待他,告訴他“你的感受事出有因。我不僅在傾聽,也理解你的感受。你會有這樣的感受(請注意,不是行為)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不見得能夠獲得這種來自外界的悲憫。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轉化為對自己的悲憫。自我悲憫,也就是關愛、理解和接受自己的遭遇,接納自己感受的形式。自我悲憫會讓你善待自己,理解自己。

    4、接受心理治療

    這個方法是透過專業人士的幫助,透過談論你的過去,你可以卸下多年來隱藏於心或者耿耿於懷的一切重擔。有這樣一個支援你、可以深入傾聽你的人,你開始做可能永遠不會和父母或家人做的事情,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療愈。

    他可能問你一些艱難的問題,挑戰你用不同的視角、透過第三方的眼睛看待你過去的事件。這樣做,不僅幫助你用更加完整的方式來處理事件,也幫你從兒童有限且扭曲的視角轉換到現在成年人的視野。也就是說,你要花時間找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人,也能自在地談你想要談的事。除了考慮到時間和費用,你也要了解,探索記憶的某部分有時會讓你心煩意亂。

    現在創傷治療會比較推EMDR(眼動-脫敏-再加工治療)。這是一種特定治療方式,有著具體技術,與傳統的心理治療相比,EMDR 不需要大量的會談和探索過去,時間較短,因此費用也稍低。

    慶幸的是,我們的時代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政府機關、專業人士、社會公眾,都更加重視心理問題,特別是兒童的心理問題

  • 2 # 寶媽育兒小知識

      逼迫寶寶喝奶瓶導致嬰兒心理受創傷,怎麼辦?逼迫寶寶接受奶瓶餵哺,並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有時父母用強制性的方法也許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由於這種方法容易導致嬰兒失去對父母親的信任感和依戀感,缺乏安全依戀,不利於寶寶的人格發展所以此方法應當避免使用。

      首先我們應該讓嬰兒學習用奶瓶吃奶,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嬰兒的餵養問題,而要涉及嬰兒身心發展的多個層面。嬰兒在學習和適應奶瓶餵哺的過程中,可以豐富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學會和掌握新的生活技能,提高適應能力,同時與哺育者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因此,給嬰兒補充營養固然重要,但是促進嬰兒的行為心理健康發育也不可忽視。

      其次為了保證孩子每天攝入充足的奶量,在無法實施母乳餵養的情況下我們應當為嬰兒提供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但是當孩子不能接受奶瓶餵哺時,家長切忌強迫餵哺。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嬰兒不接受奶瓶餵哺或不會吸吮奶嘴,就強迫餵哺,然而強迫餵哺的結果並不盡人意,因為從此嬰兒就會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和用奶瓶餵哺聯絡起來,反而導致嬰兒長期拒絕奶瓶餵哺。所以當嬰兒拒絕奶瓶餵哺時,家長不要著急,應當抱著寬容和理解的態度,給寶寶提供多次嘗試和學習的機會,讓嬰兒逐漸掌握吸吮橡皮奶嘴的技能。

      最後學習用奶瓶哺乳,要選擇孩子情緒狀態好的時候進行,如果嬰兒對學習表現出不愉快,就應當立即停止,要反覆多次進行練習,有時一天需要做幾十次,甚至上百次,但只要家長有耐心,大多數嬰兒經過一段時間學習都可以學會用奶瓶餵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出軌的十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