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夢才不怕痛_

      好習慣令孩子終身受益。在孩子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要學多少知識、成績要有多好,這一階段,正是孩子們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和老師都應該重點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一旦發現有不良的學習習慣傾向,應立即予以糾正。在小學裡,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好習慣能令孩子終身受益。  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家長不可一味責怪孩子,首先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很多時候是家長的不當言行“造就”了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  不良的學習習慣有哪些  1.學習時間不固定,不制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  2.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習課目標不明確,東翻西看,效率低下;  4.不善於利用工具書,馬虎應付學習;  5.愛面子,不懂也不問;  6.做作業拖拉;  7.快下課時聽不進講,早早收拾好書包,心中開始想著課後的娛樂活動;  8.學習之餘不善反思;  9.做作業前不看書,做完作業不相信自己,總要找人對對答案才放心;  10.只關心分數,而不對作業、考卷進行分析檢查;  11.學習時小動作多;  12.邊做作業,邊看(聽)電視(收音機);  13.書本胡亂丟,學習時現用現找,浪費時間;  14.平時不復習,考前開夜車;  15.聽不進對學習的批評;  16.偏科;  17.學習易受情緒影響;  18.學習耐挫性差等。  如何矯正孩子不良學習習慣  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家長沒少管,但似乎效果並不好,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以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基礎的,每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會向學習習慣遷移,在這一點上家長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要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一般而言,家長的生活習慣好,自然會“傳授”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是家長們有意識地自我約束才能達到的。對於以下七類頗令家長頭疼的不良學習習慣的糾正,家長應學會運用技巧。  1.做作業拖拉  很貪玩。每天做作業總要到晚上10時以後,其實他的作業並不多,他的同學一般都能夠在晚7時完成。家長髮現,在做作業時,拖拉習慣了,喜歡邊玩邊做,做兩分鐘,玩五分鐘,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上廁所。  孩子做作業拖拉的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們造成的。一些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端茶、倒水,總是在打斷孩子;還有的家長喜歡坐在旁邊指手劃腳,孩子寫錯一個地方就大呼小叫,造成孩子心理恐懼,每寫一個字都小心謹慎;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完作業後,就佈置大量的課外練習,一些孩子為了避免多做作業,有意拖拉,久而久之,拖拉的壞習慣就養成了。  對策:孩子拖拉,家長要反省自己,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養成了做作業拖拉的習慣,然後對症下藥。孩子做作業前,家長應指導孩子將一切準備工作做到位,如喝水,上廁所,要用的文具、書本都準備齊了;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不要在一旁盯著,不要輕易打斷孩子。對於一些已經有拖拉習慣的孩子,可請教老師完成作業的大致時間,限時讓孩子完成作業,完成的情況,家長可在聯絡本上向老師彙報。  2.不檢查作業  平時的作業整潔、正確率高,總能得到小紅花,但一到考試就落後了。老師透過與其家長交流得知,平時做完作業,沒有自行檢查的習慣,從一進小學校園開始,家長就包辦了本該由孩子完成的任務——檢查作業。  對策:孩子們都是喜歡遊戲的,建議家長和他們做個遊戲。封孩子為“作業(試卷)國王”的警察,警察的任務就是抓壞蛋,在這個王國裡,壞蛋就是那些錯題。每次做完作業或是答完試卷後,“警察”就必須盡義務要抓“壞蛋”。如果有一天,警察再也抓不到壞蛋了,那麼警察就可以升級為警長。這個遊戲也能幫助孩子改善作業粗心大意的毛病。  3.不懂也不提問  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他們乖巧得很,但也很少提問,“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善於思考,提不出問題來”。不懂而不提問的現象,總是讓問題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越積越多,問題多了卻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孩子想提高學習就難了。  對策:思考會令孩子不斷進步。對於不愛思考和提問的孩子,建議家長多從其他方面來促使孩子開口提問。比如,家長可多帶孩子去科普展館,去超市和菜場,讓孩子多問,比如買東西,讓孩子去問價格,提示孩子去詢問商品情況,這樣做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也能讓孩子將提問看作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  另外,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也應“不恥下問”,學著向孩子問問題,孩子回答不出來的,就帶著孩子一同去向他人請教,家長這樣的做法,也是對孩子提問進行的鼓勵暗示。  4.學習缺乏動力  丁丁最令父母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習不主動,非要家長盯著才肯學習。由於學習不主動,在臨近考試時,丁丁得花費比同學們多出幾倍的精力備考,“臨時抱佛腳”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丁丁的成績長期處於班級中下游。  對策:給家長提供一個遊戲學習法。孩子不願學習,卻一定會喜歡遊戲。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牌”學習,如將想讓孩子學習或是複習的內容(學科不限)寫在多張紙條上,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耍,雙方相互抽牌答題,最後讓孩子將所有的題過一遍。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與孩子“打牌”的過程中,不要顯得過於睿智,有時糊塗一點,向孩子請教反而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5.不愛惜學習用具  玲玲上學了,父母給她買了許多漂亮的文具,玲玲著實興奮了一些時候。但好景不長,玲玲的書桌上和書包裡放滿了沒用完的鉛筆、作業本。每支鉛筆用過兩次後就擱置一邊,要換新的,每本作業本用不到三分之一,就破損不堪,卷筆刀多得可以開博覽會。對孩子的學習,家長們都毫不吝惜,在給孩子選購文具時,多半會遷就孩子,動輒花百來元買一個卷筆刀,但孩子卻並不珍惜。  對策:孩子亂丟學習文具的現象較為普遍,對此,家長應定期檢查孩子對文具的保管情況,對孩子浪費的行為要進行教育(如可帶孩子去了解貧困學子的學習狀況),對孩子不切實際地提出購置文具的行為要學會拒絕。家長也可以試著這樣做,可將文具作為獎品送給孩子,在贈獎時給孩子提出期望,相信孩子看到文具時就能想到它揹負的“使命”,不會輕易浪費。  6.不清理學習場所  清理學習場所是指學習完成後及時整理桌面和周圍環境,物歸其位,以便下次學習的順利開展。這是一項經常性的活動,有些孩子由於多種原因,不太耐煩去做這種工作,往往把清理任務扔給家長。家長有時出於溺愛,認為孩子做完作業已經夠辛苦了,就不再要求孩子清理學習場所、收拾書包等;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做這麼細緻的工作,或做起來較費時,效果不佳,於是越俎代庖,落得省事。  對策:孩子做作業是比較辛苦的,但不能因此放棄要求。具體處理辦法是,讓孩子稍稍休息和鬆弛一下,然後再要求孩子清理。孩子初次清理時,應有耐心地在一旁指導,直到清理完畢為止。最後,給孩子一些鼓勵,口頭鼓勵或物質鼓勵均可。特別注意的是,就算是孩子收拾得不乾淨、不整潔,家長也應鼓勵,而不應抱怨或再次整理,這樣只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7.無節制地看電視  龍龍愛看電視,放學回家,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開啟電視,看得入痴入迷。吃飯、做作業、玩耍都要開著電視,每天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至少4個小時。眼睛近視了不說,學習效率也極為低下。  對策: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是不合理的,關鍵在於指導孩子正確地利用這種傳播媒介。為了防止孩子無節制地看電視,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經常性的教育,要約法三章,每天能看多長時間應依兒童年齡、身心狀況、學業狀況而定。有兩條家長鬚記住,第一,不要把看電視作為對孩子的一種獎賞;第二,要恰當安排孩子的課餘生活,適當帶領孩子做些室外遊戲和室內遊戲。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有趣又有益的兒童讀物。另外,家長自己也不能有長時間看電視的習慣,最好不要經常開啟電視。  糾正行為不要撕裂“傷口”  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不可一蹴而就,它是個反覆的過程,糾正的過程也許是艱辛的,但只要家長每天堅持糾正,且方法得當(注意:身教要多過言傳,少責罰、多鼓勵),一天天過去,就能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轉變。尤其是在假期裡,家長和孩子接觸的時間較多,可藉機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時,切忌撕裂‘傷口’。”  一個人在餐館打工時,手指被刀具劃破了,他去一傢俬人診所治療。醫生給他清洗了傷口,上了點消炎藥說:“沒事了,你的手指只是一根小血管受了傷,不用包紮,會自然癒合的。”這人覺得奇怪,“您怎麼知道只有一根小血管受了傷?”醫生聽了,便很認真地拿來鑷子,將那人的傷口朝兩邊撕開,指著中間的一根小血管說,“你看,先生,就是這根小血管受傷了!”這一下,這個人原本不用包紮可以自行癒合的傷口遭了殃,傷口不但要包紮,還得請假休養。  這個故事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方面,給了我們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他們自己可以自然修復的小“傷口”,卻被家長人為地“撕大”了,弄得非“包紮”、休整不可。比如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愛岔嘴是正常現象,孩子們得有個適應過程,但不少家長和老師卻總在批評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你不是個好孩子,一邊罰站去?”看看,“傷口”被撕大了,想“自然癒合”都變得困難了,將來只有靠老師和家長的強力矯正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自然癒合的小傷口不留疤痕,而經過擴大再治療的傷口,治癒後是一定會留下疤痕的。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方面,被“撕開”擴大化的壞習慣,將來的糾正也會留下“疤痕”,而這也許是孩子一輩子也抹不去的心理陰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幻作文可以有那些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