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一
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簡評:這篇敘事為主的文章,描繪了“我”家鄉的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描繪了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詳細介紹了守歲、吃年夜飯、照田蠶等習俗。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感染力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二
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
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簡訊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少數民族有他們獨特的習俗,各國的習俗也不一樣。
點評:文章開頭直接描寫元旦節的來歷和地位,然後介紹了慶祝元旦的三種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元旦節的重視和喜歡,較為吸引讀者。語言優美生動,結構完整,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章。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三
提著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鄉是鄂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裡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著豐富的地方特產,特別是我們當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著酥糖去親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呢!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秋天,母親突發風寒,臥病在床。因為家裡貧窮,無錢治病抓藥,這位孝子很著急,一心想著緩解母親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裡種的芝麻炒熟後,碾成粉末狀,然後搖落院中新鮮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漬,與芝麻末混拌,最後讓母親吃下去。沒想到奇蹟出現了,母親吃了幾天後,居然康復了。這位姓董的孝子將這一良方傳給了身邊的人,經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後定名為“酥糖”。這個美麗的傳說伴隨著武穴酥糖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最初也許是動人的故事打動了我,但後來對它產生深厚的感情是因為它的味道香甜。年關將近,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便會帶上一盒“武穴酥糖”當作禮物,這是我的故鄉特有的風俗。客人走之後,我們小孩便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盒,從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還未來得及輕輕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便瀰漫開來。合上牙齒,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迴盪。鬆脆卻不粘牙齒,細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齒間,酥酥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別提多愜意、多舒適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揚四方,我想不僅與它的味道有關,還與它背後的美好民間傳說有關,與它寄託著行孝和感恩的美好願望有關。
點評:小作者用凝練而生動的筆墨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武穴酥糖的傳說和味道,讓人讀後如見其形,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氣呵成,開篇直奔主題,正文重點突出,過渡自然巧妙,結尾抒發感情,是一篇佳作。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四
家鄉的風俗
如果,你看過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看過了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看過了歷史悠久的故宮;看過了濃妝淡抹的西湖;看過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麼你來江西瀏覽一番吧。既然來到江西,你就應該去廬山瀏覽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東方時,廬山像剛剛甦醒的少女,被晨霧籠罩著。在這時上山,你準會有一種飄飄欲仙,騰雲駕霧的感覺。晨霧中的廬山像是人間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樓。記得蘇軾在《題西林壁》中這樣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的雲霧以瞬息萬變聞名全國。瞧,剛剛還是仙女舞動的飄帶,現在又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會兒又變成巨大無比的天幕;一會兒又變成賓士的駿馬;一會兒又變成瓊枝玉樹、粉妝玉砌的天堂……
江西還有很多特產。如:廬山雲霧茶、景德鎮陶瓷、會昌大果金桔、玉山羅紋硯等。廬山雲霧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是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檔產品。“幸飲廬山雲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讚語,足以說明它的地位和價值。黃山有“四絕”,而廬山雲霧茶有“六絕”: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還有那狗軲腦茶,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此茶的特點與其它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有與眾不同、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有引人入勝、感人肺腑的民間傳說;還有味道獨特,令人回味無窮的民間小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來這裡親身體驗一下吧。你不來會終生遺憾,來了會終生難忘的哦!
這篇短文描寫了江西的民風民俗。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江西的美麗富饒,輕鬆自在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在文中多次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更能表現作者的喜愛之情。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五
貼春聯
我們家鄉每逢春節都要貼春聯。無論是住在樓房,還是住在平房,家家戶戶都要把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用來辭舊迎新,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據說起源於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據古書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宮廷裡就有人在桃符上題寫對聯了。宋代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新桃”“舊符”指的就是桃符。後來,桃符便由桃木板變成了紙張。
貼春聯這一習俗到了明代開始盛行。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歡大戶人家貼的春聯,於是想推廣,便要求每到春節時,金陵的人家都要將大紅春聯貼在門框上。有一戶人家因為忙而沒來得及貼春聯,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視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後親筆題寫了一副春聯送給這戶人家,但這戶人家捨不得貼,把它當成“限量版”春聯珍藏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春聯的內容除了表達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之情。
貼春聯有講究,上下聯的位置不能貼錯。貼春聯時,人們可以根據橫批的書寫方式來貼上聯和下聯。如果橫批是從右往左書寫的,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則貼在左邊。
貼春聯,不僅是為了營造喜慶祥和的氣氛,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之情。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一
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簡評:這篇敘事為主的文章,描繪了“我”家鄉的過春節時的民風民俗,描繪了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詳細介紹了守歲、吃年夜飯、照田蠶等習俗。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感染力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二
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
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簡訊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少數民族有他們獨特的習俗,各國的習俗也不一樣。
點評:文章開頭直接描寫元旦節的來歷和地位,然後介紹了慶祝元旦的三種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元旦節的重視和喜歡,較為吸引讀者。語言優美生動,結構完整,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章。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三
提著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鄉是鄂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裡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著豐富的地方特產,特別是我們當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著酥糖去親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呢!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秋天,母親突發風寒,臥病在床。因為家裡貧窮,無錢治病抓藥,這位孝子很著急,一心想著緩解母親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裡種的芝麻炒熟後,碾成粉末狀,然後搖落院中新鮮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漬,與芝麻末混拌,最後讓母親吃下去。沒想到奇蹟出現了,母親吃了幾天後,居然康復了。這位姓董的孝子將這一良方傳給了身邊的人,經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後定名為“酥糖”。這個美麗的傳說伴隨著武穴酥糖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最初也許是動人的故事打動了我,但後來對它產生深厚的感情是因為它的味道香甜。年關將近,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便會帶上一盒“武穴酥糖”當作禮物,這是我的故鄉特有的風俗。客人走之後,我們小孩便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盒,從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還未來得及輕輕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便瀰漫開來。合上牙齒,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迴盪。鬆脆卻不粘牙齒,細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齒間,酥酥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別提多愜意、多舒適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揚四方,我想不僅與它的味道有關,還與它背後的美好民間傳說有關,與它寄託著行孝和感恩的美好願望有關。
點評:小作者用凝練而生動的筆墨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武穴酥糖的傳說和味道,讓人讀後如見其形,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氣呵成,開篇直奔主題,正文重點突出,過渡自然巧妙,結尾抒發感情,是一篇佳作。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四
家鄉的風俗
如果,你看過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看過了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看過了歷史悠久的故宮;看過了濃妝淡抹的西湖;看過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麼你來江西瀏覽一番吧。既然來到江西,你就應該去廬山瀏覽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東方時,廬山像剛剛甦醒的少女,被晨霧籠罩著。在這時上山,你準會有一種飄飄欲仙,騰雲駕霧的感覺。晨霧中的廬山像是人間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樓。記得蘇軾在《題西林壁》中這樣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的雲霧以瞬息萬變聞名全國。瞧,剛剛還是仙女舞動的飄帶,現在又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會兒又變成巨大無比的天幕;一會兒又變成賓士的駿馬;一會兒又變成瓊枝玉樹、粉妝玉砌的天堂……
江西還有很多特產。如:廬山雲霧茶、景德鎮陶瓷、會昌大果金桔、玉山羅紋硯等。廬山雲霧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是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檔產品。“幸飲廬山雲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讚語,足以說明它的地位和價值。黃山有“四絕”,而廬山雲霧茶有“六絕”: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還有那狗軲腦茶,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此茶的特點與其它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有與眾不同、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有引人入勝、感人肺腑的民間傳說;還有味道獨特,令人回味無窮的民間小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來這裡親身體驗一下吧。你不來會終生遺憾,來了會終生難忘的哦!
這篇短文描寫了江西的民風民俗。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江西的美麗富饒,輕鬆自在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在文中多次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更能表現作者的喜愛之情。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篇五
貼春聯
我們家鄉每逢春節都要貼春聯。無論是住在樓房,還是住在平房,家家戶戶都要把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用來辭舊迎新,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據說起源於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據古書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宮廷裡就有人在桃符上題寫對聯了。宋代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新桃”“舊符”指的就是桃符。後來,桃符便由桃木板變成了紙張。
貼春聯這一習俗到了明代開始盛行。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歡大戶人家貼的春聯,於是想推廣,便要求每到春節時,金陵的人家都要將大紅春聯貼在門框上。有一戶人家因為忙而沒來得及貼春聯,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視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後親筆題寫了一副春聯送給這戶人家,但這戶人家捨不得貼,把它當成“限量版”春聯珍藏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春聯的內容除了表達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之情。
貼春聯有講究,上下聯的位置不能貼錯。貼春聯時,人們可以根據橫批的書寫方式來貼上聯和下聯。如果橫批是從右往左書寫的,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則貼在左邊。
貼春聯,不僅是為了營造喜慶祥和的氣氛,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