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代後宮,要被立為皇后,要麼出身很好,要麼很得寵,前者如長孫皇后赫舍裡孝賢皇后這些原配,後者如武則天武惠妃董鄂妃等寵妃,這兩項令妃都不滿足,憑什麼封?令妃,魏佳氏,內管領清泰的女兒,乾隆帝妃嬪,嘉慶帝生母。內管領清泰女。認為令妃很得寵的原因無非是:第一,令妃從宮女升到皇貴妃,還追封了皇后。第二,令妃給乾隆生育了六個子女。那麼僅有名號和子女記載的令妃,在史書上是夠和乾隆找到足夠多的恩愛互動呢。我們先來看最權威的官方史書清史稿是怎麼寫的吧。《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后妃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為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六十年,仁宗立為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後家魏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殤;仁宗;永�U;其一殤,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史書對令妃的記載無非是記載了她的父親,兒子,除此之外個人性情和皇帝對她的感情找不到半點。相比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列傳有“有寵”,死後皇太極“傷悼不已”,董鄂妃的“寵冠後宮”,死後親制行狀,孝賢皇后的“甚重之”,死後乾隆“深慟”,令妃和乾隆的感情也顯得過於平淡了些。至於所謂令妃由宮女升為皇貴妃是多麼厲害的事情,那只是一葉障目的看法,比起歷代的皇貴妃,可就算小巫見大巫了。眾所周知,令妃是乾隆三十一年當上皇貴妃,那時候她都38歲了,而且還為乾隆生了好幾個子女,算是對皇家有功。相比之下,且不說萬曆的寵妃鄭貴妃在21歲時已經冊封了皇貴妃,順治的寵妃董鄂妃在18歲冊封皇貴妃,就是嘉靖的沈皇貴妃、王皇貴妃,天啟的範皇貴妃、崇禎的袁貴妃、田貴妃都是在30歲前得到了皇貴妃的名分,令妃所謂的升級快,在明清兩代的皇貴妃裡比,不過是笑話一則,實際情況是她只比明憲宗的萬貴妃(47歲封)、萬曆的王恭妃(41歲封)得到的早一點而已,萬貴妃是由於自己比朱見深大20歲,而王恭妃則是不受寵愛而被萬曆推遲冊封。乾隆十三年五月,富察皇后喪禮中,令妃父親清泰有所懈怠,乾隆因此勃然大怒,下令將內管領清泰,比照“大祀牲牢玉幣黍稷之屬一事缺少者杖八十”律杖八十,系公罪,各降二級留任。此時坐在深宮的令嬪眼睜睜看著父親被打被降級,無可奈何。乾隆二十年,有份奏摺透露了令妃孃家魏氏的經濟狀況:令妃孃家欠當鋪銀四百一十六兩,並私債四百四十兩銀,可見即使令妃當上嬪妃,仍然不能擺脫孃家貧困的境遇。乾隆至少在十幾年間內,沒有對令妃的孃家有所封賞。在乾隆三十二年九月,乾隆與諸大臣諸嬪妃在外巡幸,二留令妃等宮妃,探望病重的和嘉公主。下來就談談令妃給乾隆生育的子女。認為子女數量代表寵愛度是萬不可取的。順治的巴庶妃、康熙的馬佳氏生育很多,可她們本人並不是多麼得寵,令妃和她們也沒什麼本質區別。需要注意的是乾隆是一個愛好出遊的皇帝,他每年正月在故宮舉行各種典禮祭祀,二月從大內移居圓明園,四月以後,行雩禮以祈雨,五月端午在圓明園福海觀龍舟競渡。夏秋間,多往避暑山莊,秋如在北京,常去清漪同、王泉山、香山、湯山、盤山的行官走動,有時也在南苑騎射行圍。十一月冬至,舉行隆重的祀天大典,從此由圓明同回居大內。令妃懷孕期間是不能隨駕的,等於說她十年生育如此多的子女,基本都是一個人留在宮裡獨守空房,而乾隆則帶著一對嬪妃遊山玩水,以皇十五子出生為例: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丑時,也就是1760年11月13日凌晨兩三點鐘,在北京西北圓明園的綺春園,一位小皇子出生了。三天之後,這一訊息以“六百里加緊”的速度傳到了承德以北二百里的木蘭圍場。五十歲的乾隆皇帝一身戎裝,駐馬聽完他的第十五個兒子出生的報告之後,並沒有顯示出格外欣喜的表情,簡單幾句問答,然後揮退報喜的兵部專差,又策馬投入到緊張的圍獵活動中去…… 幾天後,乾隆皇帝給這位小皇子賜名永琰。那十年頻繁為皇帝生育子女的令妃,不過是和乾隆聚少離多的獨守宮闈者而已。清朝早夭的皇子本無追封厚葬,乾隆對令妃早夭的皇十四子永璐 (1757年-1760年),皇十六子 (1763年-1765年)之死都是淡然處之,相比順治把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追封親王,雍正把自己心愛的皇八子喪禮按照親王例辦理,乾隆把自己愛子永璉追封為太子,不知道令妃看著乾隆對自己的兒子淡然處之會有怎樣的不甘與哀愁。令妃所生的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U (1766年-1820年),據《嘯亭雜錄》所載:“貌豐頎黧色,不甚讀書,喜音樂,好遊嬉。少時嘗微服出遊,間為狹巷之樂,純皇帝深惡之。”作為老來子兼最小的兒子,還被作乾隆厭惡,可見令妃本人壓根沒為子女帶來任何福利。這一點也能在永�U的封爵上得到體現,乾隆朝皇子不是封親王就是封郡王,唯獨永�U封貝勒,要知道,貝勒的俸祿,只有親王的四份之一。永�U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假使皇帝多如雨點,也不能滴我的頭上,惟求諸位弟兄可憐,把和�|的宅第贈給我居住,我就知足了”後來嘉慶皇帝登基後還真把和�|的宅第送給了這位弟弟!他為一個皇子還垂涎外臣的財產……可見乾隆對這兒子還不如寵臣。馬嘎爾尼訪華錄中作者就以犀利的目光看出 “乾隆皇帝對自己兒子的愛護,遠不如對和�|的寵幸。”皇十五子永琰,作為乾隆的儲君人選,乾隆對他還是不放心,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密立十五子永琰為太子,這年冬至,乾隆舉行祀天大典,在南郊天壇,皇帝仰望烏雲密佈的蒼穹,默默禱告。請老天爺再幫他把把關,看看永琰是不是塊當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請保佑永琰;否則,讓他短命而終。總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國家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為此,顧不上父子之情了。乾隆帝如此禱告,可見他對立永琰信心不足,而且,用這樣惡毒的語言加在兒子頭上,在十分迷信的當時,實屬罕見,由此也可見他立永琰為太子的無奈。不僅如此,乾隆還打算放棄永琰,考慮立自己喜愛已久的庶孫綿恩為皇儲,《嘯亭雜錄》言:定恭王綿恩,定安親王次子也。貌頎秀,猿臂,善射,束馬喬捷如飛。舉止詳贍,趨蹌有節,幼頗健亻,純皇帝愛之,幾奪儲位。令妃生育了那麼多子女,都沒寵愛記載,而綿恩卻被記載了皇帝寵愛,而且差一點奪走皇位。令妃所生的和靜公主被封為固倫公主,可是嫡出的待遇並沒有得到。比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內務府置辦和靜公主下嫁妝奩,其中置買皮箱、鎖鑰等物共用銀600餘兩(38)。而嫡公主的用度是2500兩。乾隆三十五年禮部奏和靜固倫公主初定禮筵宴,用酒九十瓶。而乾隆卻說,酒數過多,酌量裁減。在豫妃去世的時候,和靜公主為豫妃穿孝,這在清朝固倫公主中,實無先例。和靜公主與丈夫的婚姻也談不上琴瑟和鳴,和靜公主成婚五年後去世,年僅二十歲,額駙便續娶貴女。令妃所生的和恪公主: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之子,居住京城。為此,因其妝奩中的帳房、牛車、駱駝、籠頭、柳條帽盒、涼棚等物品不再取消,清帝批令毋庸給發。但這些妝奩對於公主的意義,不僅僅是生活用品,還是其個人財富,是其個人的份例所得,所以皇帝的這種裁減實際上是削減公主的份例,是對既有制度的破壞。乾隆還認為製作金器耗人力且無太大用處,拒絕為和恪公主造金器。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之時,毋庸成做金器10項,共重390餘兩,銀器10項,共重580餘兩,合計折價銀4070餘兩(44)。慶貴妃薨逝時,和恪公主曾經與她的同母兄十五阿哥為她穿孝,要說慶貴妃也真是個人物,乾隆讓她撫養十五阿哥,日後十五阿哥也說了:蒙慶貴妃養母撫育。與生母無異。在嘉慶掌權的第二天,就追封了慶貴妃為皇貴妃,卻沒記得將自己的同母妹追封為固倫公主。在乾隆繼後死後,乾隆本可封令妃為皇后,也可以冊封她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統領後宮,可是乾隆仍拒絕此類做法,他把皇后的位子空虛三十年,就是不把這枚桂冠給令妃。 在清朝,只有兩個女人被封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那拉皇后和孝全皇后。 攝六宮事皇貴妃是高於皇貴妃的存在,基本上除了沒皇后名分,禮儀上和皇后很接近,比如冊封禮儀如皇后,頒詔天下,所有妃子要向她跪拜,遇三大節。及慶賀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員、進箋慶賀,過生日禮儀同皇后。 既然乾隆那麼寵愛令妃,為什麼不能給他封一個攝六宮皇貴妃的名分呢。與名分尷尬的境遇比,令妃死前的待遇更是讓人齒寒。《清會典》載:凡皇貴妃喪禮,疾革自大內移至吉安所。即清代宮眷臨死前會被趕出皇宮直接等死,方便出殯入殮,永璜死的時候,乾隆比較內疚震撼,說“至彌留之際。遷移外所。以便殯殮。雖屬內廷向例。但當沉綿疾亟令其遠遷。朕心實有所不忍”。令妃死時並非在皇宮治喪而是直接在吉安所,說明她在彌留之際直接送往吉安所。可是看清朝其他得寵后妃皇子公主的情況,董鄂妃死於承乾宮,孝懿皇后死於承乾宮,永璉死於永壽宮,乾隆但凡多留念也不會把快死的“寵”妃遷出內廷。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宣佈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已死二十餘年的令妃終於盼到了皇后的名分,可是乾隆卻在追封典禮上下了如此耐心尋味的上諭: 孝儀皇后神牌。升�y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廟一事。亦未免失當。孝儀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冊贈。止應於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舉行天地廟祀大典。轉鄰於瀆。已著不必舉行。後世子孫。 乾隆對令妃,生前不給皇后名分或者攝六宮皇貴妃名分也就罷了,追封皇后還要來一句她不配當皇后,只是嗣皇帝生母而已,並非繼後。祭告太廟是褻瀆了蒼天。不知道令妃泉下有知乾隆這番冷酷無情的話,會作何感想。
縱觀歷代後宮,要被立為皇后,要麼出身很好,要麼很得寵,前者如長孫皇后赫舍裡孝賢皇后這些原配,後者如武則天武惠妃董鄂妃等寵妃,這兩項令妃都不滿足,憑什麼封?令妃,魏佳氏,內管領清泰的女兒,乾隆帝妃嬪,嘉慶帝生母。內管領清泰女。認為令妃很得寵的原因無非是:第一,令妃從宮女升到皇貴妃,還追封了皇后。第二,令妃給乾隆生育了六個子女。那麼僅有名號和子女記載的令妃,在史書上是夠和乾隆找到足夠多的恩愛互動呢。我們先來看最權威的官方史書清史稿是怎麼寫的吧。《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后妃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為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六十年,仁宗立為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後家魏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殤;仁宗;永�U;其一殤,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史書對令妃的記載無非是記載了她的父親,兒子,除此之外個人性情和皇帝對她的感情找不到半點。相比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列傳有“有寵”,死後皇太極“傷悼不已”,董鄂妃的“寵冠後宮”,死後親制行狀,孝賢皇后的“甚重之”,死後乾隆“深慟”,令妃和乾隆的感情也顯得過於平淡了些。至於所謂令妃由宮女升為皇貴妃是多麼厲害的事情,那只是一葉障目的看法,比起歷代的皇貴妃,可就算小巫見大巫了。眾所周知,令妃是乾隆三十一年當上皇貴妃,那時候她都38歲了,而且還為乾隆生了好幾個子女,算是對皇家有功。相比之下,且不說萬曆的寵妃鄭貴妃在21歲時已經冊封了皇貴妃,順治的寵妃董鄂妃在18歲冊封皇貴妃,就是嘉靖的沈皇貴妃、王皇貴妃,天啟的範皇貴妃、崇禎的袁貴妃、田貴妃都是在30歲前得到了皇貴妃的名分,令妃所謂的升級快,在明清兩代的皇貴妃裡比,不過是笑話一則,實際情況是她只比明憲宗的萬貴妃(47歲封)、萬曆的王恭妃(41歲封)得到的早一點而已,萬貴妃是由於自己比朱見深大20歲,而王恭妃則是不受寵愛而被萬曆推遲冊封。乾隆十三年五月,富察皇后喪禮中,令妃父親清泰有所懈怠,乾隆因此勃然大怒,下令將內管領清泰,比照“大祀牲牢玉幣黍稷之屬一事缺少者杖八十”律杖八十,系公罪,各降二級留任。此時坐在深宮的令嬪眼睜睜看著父親被打被降級,無可奈何。乾隆二十年,有份奏摺透露了令妃孃家魏氏的經濟狀況:令妃孃家欠當鋪銀四百一十六兩,並私債四百四十兩銀,可見即使令妃當上嬪妃,仍然不能擺脫孃家貧困的境遇。乾隆至少在十幾年間內,沒有對令妃的孃家有所封賞。在乾隆三十二年九月,乾隆與諸大臣諸嬪妃在外巡幸,二留令妃等宮妃,探望病重的和嘉公主。下來就談談令妃給乾隆生育的子女。認為子女數量代表寵愛度是萬不可取的。順治的巴庶妃、康熙的馬佳氏生育很多,可她們本人並不是多麼得寵,令妃和她們也沒什麼本質區別。需要注意的是乾隆是一個愛好出遊的皇帝,他每年正月在故宮舉行各種典禮祭祀,二月從大內移居圓明園,四月以後,行雩禮以祈雨,五月端午在圓明園福海觀龍舟競渡。夏秋間,多往避暑山莊,秋如在北京,常去清漪同、王泉山、香山、湯山、盤山的行官走動,有時也在南苑騎射行圍。十一月冬至,舉行隆重的祀天大典,從此由圓明同回居大內。令妃懷孕期間是不能隨駕的,等於說她十年生育如此多的子女,基本都是一個人留在宮裡獨守空房,而乾隆則帶著一對嬪妃遊山玩水,以皇十五子出生為例: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丑時,也就是1760年11月13日凌晨兩三點鐘,在北京西北圓明園的綺春園,一位小皇子出生了。三天之後,這一訊息以“六百里加緊”的速度傳到了承德以北二百里的木蘭圍場。五十歲的乾隆皇帝一身戎裝,駐馬聽完他的第十五個兒子出生的報告之後,並沒有顯示出格外欣喜的表情,簡單幾句問答,然後揮退報喜的兵部專差,又策馬投入到緊張的圍獵活動中去…… 幾天後,乾隆皇帝給這位小皇子賜名永琰。那十年頻繁為皇帝生育子女的令妃,不過是和乾隆聚少離多的獨守宮闈者而已。清朝早夭的皇子本無追封厚葬,乾隆對令妃早夭的皇十四子永璐 (1757年-1760年),皇十六子 (1763年-1765年)之死都是淡然處之,相比順治把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追封親王,雍正把自己心愛的皇八子喪禮按照親王例辦理,乾隆把自己愛子永璉追封為太子,不知道令妃看著乾隆對自己的兒子淡然處之會有怎樣的不甘與哀愁。令妃所生的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U (1766年-1820年),據《嘯亭雜錄》所載:“貌豐頎黧色,不甚讀書,喜音樂,好遊嬉。少時嘗微服出遊,間為狹巷之樂,純皇帝深惡之。”作為老來子兼最小的兒子,還被作乾隆厭惡,可見令妃本人壓根沒為子女帶來任何福利。這一點也能在永�U的封爵上得到體現,乾隆朝皇子不是封親王就是封郡王,唯獨永�U封貝勒,要知道,貝勒的俸祿,只有親王的四份之一。永�U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假使皇帝多如雨點,也不能滴我的頭上,惟求諸位弟兄可憐,把和�|的宅第贈給我居住,我就知足了”後來嘉慶皇帝登基後還真把和�|的宅第送給了這位弟弟!他為一個皇子還垂涎外臣的財產……可見乾隆對這兒子還不如寵臣。馬嘎爾尼訪華錄中作者就以犀利的目光看出 “乾隆皇帝對自己兒子的愛護,遠不如對和�|的寵幸。”皇十五子永琰,作為乾隆的儲君人選,乾隆對他還是不放心,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密立十五子永琰為太子,這年冬至,乾隆舉行祀天大典,在南郊天壇,皇帝仰望烏雲密佈的蒼穹,默默禱告。請老天爺再幫他把把關,看看永琰是不是塊當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請保佑永琰;否則,讓他短命而終。總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國家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為此,顧不上父子之情了。乾隆帝如此禱告,可見他對立永琰信心不足,而且,用這樣惡毒的語言加在兒子頭上,在十分迷信的當時,實屬罕見,由此也可見他立永琰為太子的無奈。不僅如此,乾隆還打算放棄永琰,考慮立自己喜愛已久的庶孫綿恩為皇儲,《嘯亭雜錄》言:定恭王綿恩,定安親王次子也。貌頎秀,猿臂,善射,束馬喬捷如飛。舉止詳贍,趨蹌有節,幼頗健亻,純皇帝愛之,幾奪儲位。令妃生育了那麼多子女,都沒寵愛記載,而綿恩卻被記載了皇帝寵愛,而且差一點奪走皇位。令妃所生的和靜公主被封為固倫公主,可是嫡出的待遇並沒有得到。比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內務府置辦和靜公主下嫁妝奩,其中置買皮箱、鎖鑰等物共用銀600餘兩(38)。而嫡公主的用度是2500兩。乾隆三十五年禮部奏和靜固倫公主初定禮筵宴,用酒九十瓶。而乾隆卻說,酒數過多,酌量裁減。在豫妃去世的時候,和靜公主為豫妃穿孝,這在清朝固倫公主中,實無先例。和靜公主與丈夫的婚姻也談不上琴瑟和鳴,和靜公主成婚五年後去世,年僅二十歲,額駙便續娶貴女。令妃所生的和恪公主: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之子,居住京城。為此,因其妝奩中的帳房、牛車、駱駝、籠頭、柳條帽盒、涼棚等物品不再取消,清帝批令毋庸給發。但這些妝奩對於公主的意義,不僅僅是生活用品,還是其個人財富,是其個人的份例所得,所以皇帝的這種裁減實際上是削減公主的份例,是對既有制度的破壞。乾隆還認為製作金器耗人力且無太大用處,拒絕為和恪公主造金器。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之時,毋庸成做金器10項,共重390餘兩,銀器10項,共重580餘兩,合計折價銀4070餘兩(44)。慶貴妃薨逝時,和恪公主曾經與她的同母兄十五阿哥為她穿孝,要說慶貴妃也真是個人物,乾隆讓她撫養十五阿哥,日後十五阿哥也說了:蒙慶貴妃養母撫育。與生母無異。在嘉慶掌權的第二天,就追封了慶貴妃為皇貴妃,卻沒記得將自己的同母妹追封為固倫公主。在乾隆繼後死後,乾隆本可封令妃為皇后,也可以冊封她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統領後宮,可是乾隆仍拒絕此類做法,他把皇后的位子空虛三十年,就是不把這枚桂冠給令妃。 在清朝,只有兩個女人被封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那拉皇后和孝全皇后。 攝六宮事皇貴妃是高於皇貴妃的存在,基本上除了沒皇后名分,禮儀上和皇后很接近,比如冊封禮儀如皇后,頒詔天下,所有妃子要向她跪拜,遇三大節。及慶賀大典。三品以上大臣官員、進箋慶賀,過生日禮儀同皇后。 既然乾隆那麼寵愛令妃,為什麼不能給他封一個攝六宮皇貴妃的名分呢。與名分尷尬的境遇比,令妃死前的待遇更是讓人齒寒。《清會典》載:凡皇貴妃喪禮,疾革自大內移至吉安所。即清代宮眷臨死前會被趕出皇宮直接等死,方便出殯入殮,永璜死的時候,乾隆比較內疚震撼,說“至彌留之際。遷移外所。以便殯殮。雖屬內廷向例。但當沉綿疾亟令其遠遷。朕心實有所不忍”。令妃死時並非在皇宮治喪而是直接在吉安所,說明她在彌留之際直接送往吉安所。可是看清朝其他得寵后妃皇子公主的情況,董鄂妃死於承乾宮,孝懿皇后死於承乾宮,永璉死於永壽宮,乾隆但凡多留念也不會把快死的“寵”妃遷出內廷。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宣佈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已死二十餘年的令妃終於盼到了皇后的名分,可是乾隆卻在追封典禮上下了如此耐心尋味的上諭: 孝儀皇后神牌。升�y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廟一事。亦未免失當。孝儀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冊贈。止應於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舉行天地廟祀大典。轉鄰於瀆。已著不必舉行。後世子孫。 乾隆對令妃,生前不給皇后名分或者攝六宮皇貴妃名分也就罷了,追封皇后還要來一句她不配當皇后,只是嗣皇帝生母而已,並非繼後。祭告太廟是褻瀆了蒼天。不知道令妃泉下有知乾隆這番冷酷無情的話,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