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這麼一個說法,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貴族的傷亡比例要遠遠大於普通士兵的傷亡比例。許多文章都將之解讀為西方貴族們的修養,那麼這種勇於犧牲的貴族“修養”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首先,西方歷史上長期實行封建體制,社會結構極為穩固。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天皇體制被稱為"萬世一系”,這也是由於日本歷史上長期實行封建體制的結果。而英國自諾曼底征服(1066年)之後,英國王朝的名稱雖屢經變更,但所有的王朝傳承也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西方的其他封建國家也大致如此,真正意義上的改朝換代幾乎不存在。

    故而,西方的社會結構相當穩固。而在封建體制之下,貴族就相當於股東。所以,戰爭更關乎到貴族的切實利益,自然也就更有責任感。而在戰場上退卻,將會使家族榮譽受損,進而可能失去家族的封地。而集權體制之下,將軍也不過是打工仔,位高權重之後,就會缺乏進一步拼搏的動力。甚至還有可能擔憂“功高震主”,而不敢盡力去拼搏。

    再則,封建體制之下,各國貴族之間或多或少會有親緣關係。過去,貴族跟平民幾乎不通婚,而是各國貴族之間互相通婚。故而,不同國家貴族之間的關係,也遠比國內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關係要親密。傳統上,兩國之間交戰,是不會傷害貴族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軍官帕特里克·弗格森在率部從格曼頓戰役成功突圍之後,看見不遠處有一位騎馬的美國軍官。弗格森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狙擊手與槍械設計師,其迅速拿起狙擊步槍,瞄準那人的後腦勺,完全在其有效射程範圍之內。可最終,弗格森卻起身收搶,此即歷史上著名的“未開的一槍”。而那位美國軍官,就是後來的美國國父華盛頓。

    而頗具有諷刺的是,弗格森卻於1780年在國王山戰役之中,死於美軍的狙擊。從中,可以看出英國有不向軍官(過去,軍官基本上都是貴族出身)射擊的傳統,還是講究過去的那種戰爭規則與道德(不射殺軍官,善待俘虜等)。但美國絕不多數是由歐洲的底層百姓移民而來,跟英國那幫貴族沒啥親緣關係,故而,也就沒那般客氣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與民族意識覺醒,戰爭也是空前規模。戰場上,不殺害軍官的傳統也早就被拋之腦後了,而英國貴族仍受傳統的家族榮譽等影響極深,而身先士卒、臨陣指揮。故而,英國軍官的傷亡比例自然就會高。

  • 2 # 夏後殷鑑

    這是由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精神氣質,即所謂的貴族精神決定的。

    一是教養。在中國,許多人將貴族和財富聯絡在一起。其實與財產相比,貴族更看重的是教養。窮得只剩下錢的人只能是讓貴族嘲笑的爆發戶、土豪或土鱉,而不是貴族。一個貴族要有得體的著裝、優雅的談吐、文明的舉止等,這些東西是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在而不是刻意模仿或造做出來的。法國大革命時,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后被送上了斷頭臺,皇后上斷頭臺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后脫口而出:“對不起,先生,我不是有意的”。這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教養。這種教養是“阿Q”們想裝出裝不出來的。

    二是責任。貴族精神,源於騎士精神,其核心要義是責任擔當,貴族在戰爭中有衝鋒在前的傳統。著名學者托克維爾敏銳地發現:貴族時代的原則是榮譽與責任,平民時代的原則是自利。所以,在一戰中,擔任軍職的英國世襲貴族的死亡率為20%,高出普通士兵兩倍。1914年末的陣亡名單上,就有6名上院貴族、16名從男爵、95名上院貴族的兒子和82名從男爵的兒子的名字。這種貴族傳統至今仍在沿續。,1982年,查爾斯王儲的弟弟安德魯王子作為皇家海軍的一名飛行員參加了馬島海戰,他在戰爭中甚至充當過吸引對方導彈的“誘餌”角色。在西方的航海業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後一個離開的,或有的船長乾脆選擇和船一起沉沒,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下來的一種擔當精神。

    三是自由。“不自由毋寧死”,追求自由,是貴族精神的核心,是必須要用生命來悍衛的。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西方,既使是國王,也不能隨意剝奪貴族的自由。在中世紀,不經貴族的同意,國王和他的軍隊是不能進入貴族的領地和古堡的。

    四是榮譽。西方貴族視榮譽高於生命。正如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所說: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19世紀前的歐洲,為名譽而決鬥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法國文學家大仲馬、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普魯士“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等,都是決鬥高手。著名詩人普希金更是在決鬥中被對手槍擊身亡。

  • 3 # 六甲番人

    長期以來,華人被好萊塢大片和童話故事所欺騙,認為只有西方那些穿著制服的騎士才會為了心愛的女子獻出自己的生命,認為西方所有的貴州都是紳士,都是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才是這個世界的道德模範。

    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報德的民族,滴水之恩必湧泉相報,那段亂世,西方某些確實還算善良的傳教士救助了一些困難的人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在接觸面有限的人們心裡,西方所有的貴族都是這般的友善。

    後來就是大家更加熟知的好萊塢大片了,電影固然有著可取的一面,但隨著而來的是以偏概全的認知,假想的人物被當成了現實的存在,這種情況好比韓劇,其實男女主人公都僅是整容的虛假而已。

    這些好萊塢大片讓從未走出國門的同胞信以為真,於是西方貴族階層就成為犧牲的紳士代表了。

    實際上,這個世界從來沒出現過一個具有犧牲精神的階層,中國古代的墨家已經是極為罕見的團體了,比較現實的還是看似粗魯俗氣的家人,在危難時刻,他們才是真正肯為您犧牲的紳士。

  • 4 # 全利88

    首先需要明白什麼是紳士風度?什麼是犧牲精神?

    讀書,不管你讀什麼門類,都需要一定的方法,需要有自己的見解與判斷。不然,盡信書不如無書!徹底墜入讀書無用論中!

    我個人覺得金克木先生的提示,非常有意義,大概就是說,讀歷史,“日光之下無新事”,哪怕是間隔幾千萬,也是人的歷史,是人,而不可能是別的什麼書寫的歷史上!

    簡單的說,要能理解人類的共性,即人性!

    紳士風度,很簡單,也很好理解,畢竟我們不是號稱“禮儀之邦”嗎?雖然看起來就是繁文縟節,不過,作為一個人類,追求自身的行為優雅,語言優美,也可算是幾千年來,地球人的共同追求,不奇怪。

    前提是,衣食無憂,倉廩實而知禮節嘛,餓著肚皮,衣不遮體,就管不了那麼多囉!

    不論中外,地球上的貴族應指一類人群吧?一群人,總會有一個圈子吧?而人類的歷史,沒聽說是丐幫幫主書寫的吧?(哪怕丐幫與人類的歷史差不多一樣悠久!)

    所以,由貴族群體來書寫歷史,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衣食無憂的吧?我們不用懷疑他們的真誠,我們只能相信人心向善,而事實上,貴族精神也沒有讓我們失望,的確有很多值得大眾學習(雖然我們根本做不到!)。

    關於犧牲精神,而且是西方的。我申明,我不太瞭解西方歷史,也不太瞭解戰爭歷史。僅僅是管中窺豹,是我瞎猜的。

    現代兵役製出現以前(僱傭制吧),或資本主義國家形態出現以前(也不見得準確),以歐州為例,如果法國皇帝要與俄羅斯皇帝打仗,大概過程如下。

    商量一下,出一結果,某公爵,某伯爵,某候爵,各自帶領自己的兵馬(應該是自備),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集結,跟隨某公,去與某國打仗!

    有點繞,我自己也有點暈了。

    繼續猜。皇帝一般只相當於一個本國非常大的地主,其它的封地主人,其實也與皇帝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功臣、親戚等)。打仗的目的,不是為了防禦,就是為了開疆拓土,感覺就是他們自己的家事。

    而士兵呢?昨天還是農夫,發把刀,今天就變戰士了,戰爭完畢,沒事的繼續回家種地。

    而且不幸犧牲?也最多是一個傷亡數字,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貴族很勇敢嗎?當然!不然,如果戰敗,首先倒黴的,肯定是貴族圈!而農夫呢?戰敗了,也不過是亨利換查裡,該幹嘛幹嘛!

    貴族是真正的保家衛國,能不勇敢?這可是真要命的事啊……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西方國家中的英國,其貴族到今天仍然源源不絕,其紳士精神也備受世界各國的稱讚。

    有人統計英國貴族在一戰中不畏生死的表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約有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其死亡率為12.5%。然而,參加作戰的英國貴族(包括上院貴族和從男爵)的死亡率則高達20%。在整個戰爭中,共有20名上院貴族戰死,49名上院貴族第一順位繼承人戰死。根據統計,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高達45%。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貴族都有紳士精神,也有英國貴族貪生怕死逃避戰場的事例。

    1,貴族教養

    家庭教育的養成,一個貴族弟子從小就在家庭內學會各種禮儀,和基本的貴族精神。

    大多優秀貴族都會去上伊頓公學,接受嚴格的博雅教育,塑造高雅的人文精神。

    英國貴族在16歲就會進行成人禮,進入社交舞會、沙龍、晚宴、打獵等,在這裡可以接受全英國貴族的薰陶。

    2,紳士責任

    從英國的伊頓公學看,那是一個講究紀律、軍事化管理的寄宿學校。我們可能會認為是一個非常不人性化的學校。伊頓公學在學生的性格上是壓制性的管理,但在思想教育上是自由的。

    這是為了培養貴族弟子的責任心和自律能力。

    英國貴族非常重視家族榮譽,從小就被灌輸家族觀念,要求對上的忠誠,對下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剪梅幾年級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