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Q音樂熱評

    中國的詩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古典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現代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出現的新詩體,包括新體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的詩。

    古典詩歌中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指唐朝以前的詩歌體,又稱“古詩”“古風”,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韻較寬,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廣義的古體詩還包括樂府詩,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講究平仄和對仗。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都是古體詩。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因在音韻格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又稱“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別是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絕句有五絕(一句五字)和七絕(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歌體,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餘”(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9-90字)、長調(91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限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數”之分。是在宋金時期形成的新詩歌體。與詞相比,曲可以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情達意。

    【古典詩歌的題材】

    1.寫景:一般是透過寫景來抒發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時事,如,王維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潔;劉禹錫的《石頭城》在對古城蕭條景物的描寫中,寄託了對國運衰微的感慨。

    2.記事(詠懷):透過敘述具體事件來抒寫胸臆,表達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春望》、陸游的《書憤》、李白的《行路難》和《將進酒》等。

    3.詠史(懷古):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多表達對古人的緬懷和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隻敘述和做對比而不加議論的。詠史為題的詩歌以東漢班固的《詠史》和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代表作。之後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等。

    4.詠物: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趣和情懷。託物言志、象徵、比擬是詠物詩的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朝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

    5.山水田園:透過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來表達清閒恬淡的心境,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者,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朝時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6.邊塞: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生活的詩歌,或表達對塞外風光的熱愛,或表達戍邊將士的衛國豪情,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都是邊塞詩的佳作。

    7.送別:送別詩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古人很重視送別,士大夫送別,不光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或激勵勸勉,或表達深情厚誼,或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伴,又稱“山水送別詩”。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等。

    8.哲理: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和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有的哲理詩點明主題,有的則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9.愛情:就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開始,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相思之苦。如,李商隱的《無題》、秦觀的《鵲橋仙》等。

    【解題規律】

    對於古典詩歌的考查,《考試大綱》有兩點要求:1.鑑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此類試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分析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關鍵詞作為切入點,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透過“獨”“佳節”“遙知”等詞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思念親人的遊子形象。

    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點、色彩、空間、氣勢等來判斷詩中描繪的是哀景還是樂景。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了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場景。分析景物形象還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

    二.品味語言

    鑑賞評價古典詩歌的語言,既包括品味詩人煉字的妙處和詩中重要語句的作用,也包括賞析語言的風格。

    品味詩人煉字的妙處和詩中重要語句的作用,就是抓住“詩眼”(詩眼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詞),尤其要注意以下幾種。

    1.動詞

    (1)“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羌笛何須怨楊柳”中的“怨”字使用擬人手法,既表達了曲中之情,又表達了吹笛人的心情。

    2.顏色詞

    (1)“映階碧草自春色”中的“碧”字寫出了草的碧綠,增強了色彩感和畫面感。

    (2)“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活用作動詞,不僅活潑,還有色澤感和生命力。

    3.疊詞

    疊詞的使用能增強不僅增強語勢,而且增強語言的韻律美。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的“尋尋覓覓”寫行為,“冷冷清清”寫狀態,“悽悽慘慘慼戚”寫心情。

    (2)“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歷歷”與“萋萋”,寫出了遠望所見樹木、芳草的清晰和茂密。

    4.擬聲詞

    擬聲詞使詩句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擬聲詞把琵琶聲描寫的生動逼真。

    三.評價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修辭手法、行文構思、表達方式等。

    1.表現手法:包括聯想、想象、象徵、渲染、鋪墊、伏筆、照應、抑揚、虛實關係、動靜關係、情景關係等。

    (1)烘托渲染:借鑑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用周圍景物來烘托渲染畫面上的中心事物以深化意境,渲染氛圍,突出主題。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用一連串的意象烘托渲染出“斷腸人”的相思之苦。

    (2)象徵:藉助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相似,使被象徵的內容得到含蓄的表現。

    (3)虛實關係:這是古人論詩常用的概念,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拖為虛。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虛寫。

    (4)動靜關係: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往往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蟬的鳴響來襯托山的幽靜。

    2.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等表明愛憎態度。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以慷慨激昂的調子,直接表達了作者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作者對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託於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表現出來,借景或借物抒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就是借梅花的高潔來抒寫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3.修辭手法

    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特別要注意典故的運用。因為典故可以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豐富內容,增強生動性和含蓄性。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5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緊密聯絡,所以,辛棄疾來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並借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4.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古詩中多用的是描寫和抒情。

    四.分析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分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是判斷文學作品的政治內容和思想傾向。我們可以瞭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知人論事。古典詩歌表現的主題多為: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古傷今、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憶友懷舊、昔盛今衰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書上說所有能量都是守恆的,那為什麼還有節能燈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