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左同學
-
2 # 有個蘋果
3有十二球,其中有一個球與別的重量不同,或輕或重。給你一架沒有砝碼的天平,只能稱三次,問如何找出那個與眾不同得球。
上面是三道題,可以自行測試一下,想出來至少說明思維良好,想不出來不說明什麼。
為什麼要舉例幾道題,這裡解釋一下。這裡是想奉勸各位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少去學習技巧和方法,儘可能自行探索。為什麼呢。因為上面幾道題若是給你方法,或者讓你看了答案,那麼這幾道題將永遠失去價值,不僅這幾道題失去了,還有很多很多的題都失去了價值。越是去想通過學習好方法好技巧好理論的最後將收穫甚少,學的越多越阻礙創造力的培養。就拿這幾道題來說,做不出來沒關係,但是看答案几乎就是魂滅性操作。人就需要去探索,去思索,如果通過自己不斷思考,不斷變通,不斷聯想最後做出來了那自然是一個人擁有思考判斷力的表現。而做不出來也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這裡意思也不是完全不去學習技巧方法,只是不能太多的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對了一半,但是還是錯了,漁最好自己去摸索。否則難以把握。
為了能夠達到更高的思維高度,擁有創新能力,越是基礎的地方越要自己把握,因為基礎的地方探索,創新起來可以訓練你的思維創新能力。同時因為是基礎階段也相較容易些。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你作為運動員,教練幫你收集技術,幫你跑步訓練,幫你熱身,你就靜靜的坐著他幫你完成一切,好了,最後等你上比賽了,你就完了。汗水得你自己流才能有所收穫。如果嬰兒就在那裡聽走鋼絲的美妙技巧,當然爬,走,跑,保持平衡,這些都不訓練,直接來最後最好的訓練,然後老師就開始說你可以嘗試走鋼絲了。這樣結果可想而知。爬一定要自己嘗試,一步一步來,最後你會知道怎麼走鋼絲的。
16世紀世界西班牙葡萄牙成為世界霸主,財富源源不斷。然而16世紀後期開始衰落,到十七世紀已經徹底衰落。《國富國窮》裡面寫了這樣一個原因:西班牙葡萄牙衰落是因為它們富有。為什麼這樣說呢。它們的財富由於發現新航線,主要來自從殖民地輕鬆的掠奪而來,自然並不是自身發展工業而來,發展科技,發展貿易。輕鬆得來的也不會珍惜各種揮霍奢侈,不會利用資本再投資。最後自然是被歐洲其它國家超過。這個故事就想說明。輕易而來的好方法好想法反而會阻礙一個人思維判斷的的形成。
如何阻礙一個人思維判斷力,那就是一直灌輸他知識,方法,技巧。這樣保證他最後成為一個記憶體卡,記載著各種資訊。
我猜想大家應該對:康奈爾筆記法,費曼學習技巧,思維導圖,速讀法,艾賓浩斯記憶法,,各種方法感興趣。
(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往往會從一開始就忽略了這個是大多數人的特性。而表面花裡花哨的東西喜愛不已。看得到煙花的漂亮,卻發現不了火藥的美麗。前者歡喜之後一堆灰燼,後者平凡之後綻放無限煙花。希望明白。)
但是有了方法沒有思想也是寸步難行的,所以還得形成一些思想,用思想去創造適合自己的各種方法。
下文主要講解三個思想: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形成學習動力。還包含一個生理因素:神經保護性抑制。因為一旦出現保護抑制就算你熱愛學習也看不進去書了。
因為讀書是最主要獲取知識和思想的方式,那麼掌握一些技巧是有必要的。
感覺如果沒有技巧,看書收穫會非常小,特別是對於一些高難度書籍,比如數學,物理,科學類書籍。沒有技巧幾乎寸步難行。特別是數學,非常的抽象,如果嘗試去理解一大推抽象,推導十分困難。同時本身那些規律都是一些頂級科學家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出來的。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的去處理表面文字,公式,推理,那麼會感覺學的十分表面,十分縹緲。難以深刻理解,那麼幾乎無法運用。
那麼有個技巧很重要,對於抽象的儘可能轉化為形象的,人最擅長的是形象的東西。對於難題,最好把難題分成各個部分,分階段處理。這樣就大大降低難度,處理了各部分,最後整體也就處理了。別看這個很簡單,其實掌握好這個方法,那麼對於很多問題都可以使用。當然有些問題很難分解,那種問題可能就不太實用。例如飛機的製造,各項設計都是有專門的部門,也可看到要讓飛機高效生產,需要全球幾十個國家生產各部分零件。關於簡化思想數論就有幾個例子,對於如此困難的問題,數學家是先轉化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簡單版本。如費曼大定律,哥德巴赫猜想。
然後是做好筆記,做筆記主要目的不是記錄。而是你看書過程中,把你的理解寫下來。因為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夠寫下來,就此幫助你思考,幫助你檢驗。做筆記儘可能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不要用原話作為自己理解。舉個簡單例子吧: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然後你看到這句話,就可以嘗試這樣做記錄,1我知道了中國的面積。2還差40w就一千了。3,9和6都是3的倍數。如果只是一眼看過去或者直接記錄960w,這樣雖然簡單快捷,但是無法增進你的理解和記憶。(你都會運用了,說明你其實已經掌握了)
關於物質的量化學書是這樣說的:mol只能形容微觀粒子如離子,分子,原子等。而不能表示巨集觀物質的數量。這句話如果這樣記錄筆記:
1mol蘋果的寫法是錯誤的,原因在於蘋果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更別說1mol個,無意義。同時1mol蘋果數量十分巨大,沒有實際意義。沒有研究意義。
以上筆記和原文差距非常大,但是可以看出能夠寫出這樣筆記的人對於mol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人不同年齡階段精力會有不同。可以看到精力最好的時候,理解記憶力是很好的。一旦精力減少或者耗盡再看書就難以記憶,理解,原理在於資訊不會被送到大腦相關區域進行處理和記憶,大腦處於保護抑制轉態(大腦神經科學有興趣可以去了解)。所以你是一個想要學習熱愛學習的人,也難以長時間處於好的狀態。一旦精力下降不要懷疑自己對於學習的熱愛,書本難度的懷疑,意志力下降,無法理解,無法記憶,這些都是正常生理原因,無法避免,只能通過休息來恢復。
所以在你精力旺盛時候儘可能用來學習,特別是有難度的,需要大量資訊關係分析的,需要高度理解,抽象的東西。而不是在這個時候用來讀新聞,玩手機,消耗了精力。也不要接受其它資訊。人處理資訊能力是有限的!
在你精力下降時候,好好休息。目前發現唯一能讓大腦恢復的方式是睡覺白天各種短睡,晚上休息好。也想找到其它好方法,但是未果。
看小說,故事,雜誌,新聞,當然是精力強度需求很低,幾乎可以一直持續。而一個物理分析,數學公式推到可能就讓你筋疲力竭。說明了不同內容對於需要不一樣的精力強度。
既然精力如此寶貴,所以要好好利用。為了更好的利用,看書需要有好的生產線。福特流水線的建立(流水線讓汽車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下降讓汽車奢侈品變成生活品),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生產線前期是需要費力氣建立起來,那麼看書前期必然是效率低下的,但是等到生產線建立起來就好了。讀書要忍受前期的無法避免的低效率。
關於能不能提高精力,畢竟理論上如果精力旺盛,那麼就可以更多的看書思考了。可是這又是很難的。精力的好壞這也是區分普通人和大佬的區別吧。
有的說運動。但是你看霍金一動也不動卻能夠很好精力。如果運動用處大,運動員運動的很多吧。所以運動作用應該很有限。只要正常生活運動量可能就已經夠了,再去跑步健身作用得打個問號。看了很多名人傳記也沒有說到需要運動來提升精力。過多的運動反而是消耗精力。
有的說各種營養素。據科學研究,目前還未找到什麼能夠提高精力的。你看牛頓年幼體弱多病也沒吃營養品奶粉。
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這個不會提升精力,但是做不好會大大降低精力。沒睡好覺,生病,吃太飽,這些明顯會大大影響精力。
那麼可能那些精力旺盛的人,就是天生的。能夠支配很多能量的去思考學習,而不會形成太多神經保護性抑制。
多去想象用處,聯絡實際,因為給以大腦資訊你目前做的事是很有意義的,減少保護抑制。
為什麼會有保護抑制,大腦消耗能量,產生廢物,大腦希望你能做有用之事,如果能量枯竭沒了會造成抑制。如果大腦認為你在做無用之事,不會讓你燃燒能量哪怕能量充足。
通俗大腦功能:
音樂,繪畫,邏輯推理,思考,想象,抽象,記憶力,判斷力(懷疑力),幾何圖形,空間能力,聯想,專注力,大腦能量供應,大腦神經保護抑制在重要行為的程度。
大腦功能因為基因的不同有不同的上下限,對於普通基因,大腦功能的下限很低,而上限也比較低,環境無論多麼好,也難以到達高的水平,而如果環境一般或者較差,那麼只會在很低水平。對於特別基因,上限下限特別的高,只要環境不太差都會達到很不錯的水平。如果環境優良,很容易達到頂尖水平。
至於水平的鑑別可以從單獨某一部分,或者看整體。
如果是白蘿蔔種子那麼無論怎麼培養也紅不了,變不成紅蘿蔔。而紅蘿蔔除非營養極度不良,沒有進行播種,大多數情況都會長出紅蘿蔔,如果營養良好那麼會生長特別好特別快。甚至隨意撒種任其自由生長,最後也還是良好的紅蘿蔔。
黃桃無論怎樣掙扎努力迷茫都是黃的,硬的,酸的,不會如奉化水蜜桃般紅,軟,甜美。桃子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品種,都叫桃子,但是他們卻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認清自己是一件好事,避免失望,避免徒勞。
估計:
普通基因能力範圍10-20,大概佔據人群80-90%.
也可以大致從重點大學看:重點大學適齡者2000w(一年計),而實際最後大概僅有135w,大概適齡比率:6.7%。只作為簡單參考,具體分析還看各自。
特別基因能力在20—100. 大概占人群10-20%.
可以看到現實是少數人少於10%掌握90%的知識和創新。而90%的人掌握知識和創新少於10%。
可惜的是教育作用只是輔助作用無法改變其上下限。如果教育能夠不斷讓一個人變得更好,那麼國家是否可以投資,科學家是否可以研究(如曼哈頓計劃投入一萬多名科學家,鉅額資金)研究出一個批量製造高階人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教育方法。也可以看到根本就沒有偉大教育家,也沒有能保證製造人才的教育方法。人才之所以是人才是因為本來就是一塊好料,然後經過普通打造就能成器,不能把成器的原因歸結於打造,就好像人才也是必須吃飯的,那麼把原因歸結於吃飯造就了人才是不合適的。其實也看得到目前社會無數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不必擔心生病,食物,住所。但是最後結果明顯是人才是非常少的。遠勝於以前很多科學家的家庭生活教育條件。
我在想如果有人研究出培養人才的方法,那麼應該設立一個諾貝爾教育獎,諾貝爾方法獎,為眾多人類提升智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
3 # 薛凌方1
學會三步讀書法,你一年讀300本書都不是問題
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遺忘在學習之後會立即開始,而且這種遺忘的過程並不是均勻的,一般,20分鐘過後,遺忘42%;1小時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資訊。從此之後,大腦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週之後忘記77%,一個月之後忘記79%。這種遺忘的過程可以很清楚的用圖表來表示,我們把它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不主動記憶,只一天時間大腦就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
人類的大腦不會像計算機一樣,只要有記憶體就會無限制的儲存想要的東西,大腦為了不讓自己達到極限,會不斷的刪除一些資訊。那麼我們該如何記住書中的內容並把它轉化成自身的能力,《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大巖俊之,曾經也是一個討厭讀書的人,也因為沒有將讀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吃了很多苦頭。雖然他在一年的時間裡讀了300多本書,但是卻沒有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大巖俊之參加了一些有關讀書的研討會,也總結了一些讀書的心得。帶著“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這樣的觀點,最終,大巖俊之成為一名講師,實現了創業的夢想。
大象進入冰箱分三步,同樣大巖俊之教會我們只用3個步驟,就可以牢記一本書的內容,最終將我們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首先,確定讀書目標並提出問題,其次,閱讀,最後,用行動來實現目標。
第一步:確定讀書目標並提出問題
俗話說“無目標而生活,猶如沒有羅盤而航行”,讀書也不例外,你是想通過讀書來消遣,還是想從書中獲得資訊,或者是學習某項知識技能,擁有目的性很重要。比如說,有一天你買了一件新款衣服,賣家告訴你,這件衣服是絕版,只此一件,當你高高興興的穿出去時,你才發現滿大街都是和你款式一樣的衣服。這就是主動意識的力量,當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這樣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自己想知道的資訊。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想要透徹的理解一本書的內容,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吸收的結果。
那麼應該怎樣提問題呢?《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指出,讀書時最先需要讀的是以下三項:序言、目錄、後記。
“序言”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要點,其中包括作者的自我介紹、關於此書的想法以及撰寫的原因和對書籍主要內容和各章的總結。仔細閱讀序言有助於把握一本書的概要。
接著就是“目錄”它一般解釋了書的整體結構,看完目錄,便能夠掌握一本書所有的內容。就好比,別人給你介紹了一堆孩子,你始終搞不明白誰是誰家的,但是當你拿著家譜一個一個對照著來看,你就會很快明白哪個小孩是大爹家的,哪個是二爹家的。
最後,就是“後記”,一般後記都是作者對全書的總結,編撰此書的感想,當讀了這部分你就會更瞭解整個書的概要。
當通過閱讀一本書的序言、目錄、後記我們已經瞭解了一本書的概要,根據概要把自己的問題羅列出來,帶著這些問題進入閱讀部分。
第二步:閱讀 拿到一本書,大部分人會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全部讀完,當別人問起時,他也講不出什麼。這種感覺就像囫圇吞棗一樣,既尷尬又難為情。
《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認為,讀書要學會果斷捨棄書裡面不必要的部分,只提煉書中的重要內容。所謂的重點內容就是指只佔一本書的20%,也就是所說的“二八定律”,當找到了整本書中最重要的20%,那麼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要想提煉主要內容,就必須要做讀書筆記。看到認為重要的地方可以劃線,可以做標記。當遇到感覺特別重要的地方可以摘錄到筆記本上,後面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些自己感悟出來的東西就是你理解書中的精髓。
死記硬背永遠都沒有理解掌握的透徹。
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也不能夠很好的達到記憶的效果。
輸出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說出來,另一個是寫出來。
說出來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講給別人聽,這個過程會讓你更好的理解書裡面的內容。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因為講的比較多,所以老師更擅於掌握從書上學到知識。
寫出來就是你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比如讀後感、書評、講書稿。
總之,學會輸出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書,與作者達到共識。
第三步:用行動來實現目標
如果你只想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那麼讀書這件事就只完成了前兩步。只想不做,就算是讀幾十本提高閱讀效率的書也是沒有效果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指出從書本內容發現行動目標,然後實踐。
以《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為例,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如何記住書中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能力。那麼我們的得到的答案是:用筆記讀書法找出重要內容,掌握“二八定律”,用“說出來”和“寫出來”的輸出方式讓自己更好的理解書。
腦科學研究證實,海馬體主要負責接收記憶。如果通過針對性的鍛鍊,能夠促進海馬體的活性,就可以增強記憶力。想要記住書裡的內容,就要反覆的去閱讀自己的讀書筆記,一方面可以掌握知識內容,另一方面通過記憶來鍛鍊海馬體能夠預防老年痴呆症。
-
4 # 濟源康利勞保廠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1,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幹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儘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複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複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二: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呼叫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鬆,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鬆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鍊。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鍊,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幹淨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係,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
-
5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若是記憶力、好的、他讀一遍就能記個大概了、記憶力不好的、那就的要多讀了、因為人的記憶力和、大腦根本的就是、不相同的、用什麼科學方法、腦子笨的、和聰明的、也無都是、無法相比的、比如說、有的人看完了一篇小說、他就能講出來個大概了、還有的人也是、看了一遍小說、一問三不知。看了一遍、就等於是和、沒看差不多、因此說、讀書就的是要分、兩種的、腦子笨的、那就的要多加、努力,多讀、或者是的要多下,辛苦了、若要是、腦子再笨、在不愛動腦筋、懶惰的、不下辛苦、慢說是科學的方法、那可能的就是、連、神仙也拿他沒有辦法了、因此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6 # 步蘭香407
謝道,結合自己讀書的體會回答友友的問題。我喜歡讀書,有自己讀書的方法。一,有選擇性地讀。例如,思想健康,砥礪人奮進且內容豐富,知識水平高的文章一定認真讀。對於意志消沉,淫穢,沒落甚至反動的書稿一律不接觸。二,要有目地讀,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從事的專業,讀有關方面的書籍。三,要帶著向題去讀,如名人名言,專業知識等,四,選擇好的書籍要先看題目,再仔細閱讀內容提要或《跋》,《序》,對閱讀整篇文章(著作)起提綱挈領的作用。然後劉覽內容(速讀)記要領,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整體內容,找出重點。五,細讀,對重點段落,章節,要細讀,讀懂弄會,不能囫圇吞棗。有時要藉助工具書,求證真實結果。優美語句要摘抄下來,優秀篇章要背誦,美文要帶著表情朗讀,品味,欣賞。揣摩作者譴詞造句的功力。甚至仿寫。
以上是自己點滴體會,師友見諒!
-
7 # 瑞典中書城
科學的讀書,對於學生還是要按教學大綱推薦書目讀。自修還是要讀大學教材。研習卻需要讀各種學習專著及論文和文集。讀書,科學讀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來歷及師承。如同青幫拜老頭子。齊白石不拜王闓運為師,終其一生也就二流木匹。
-
8 # 魂舞大漠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忌之在貪,專業相關多讀讀,修身養性亦不可兔,傳統文化也不妨啃點,日積月累,你會腹有詩書。堅持很重要,持之以恆,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靠精神滋養者,內心無比強大。
-
9 # 劉子和88
如何科學的開始讀書?人的一生離不開書籍的幫助。然而,要在茫茫書海中求得“正果”,就必須掌握一些科學的讀書方法。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關注:一是讀書要有針對性。講究針對性,是指讀書要有目的,有計劃。根據自己的需要,系統地進行選讀。比如,你讀書是為了工作的需要?還是為了業餘消遣?是為了提高文化修養?還是為了增加一般性的生活常識?搞清楚了這些,才知道自己該讀什麼書。否則,不分青紅皁白,弄來一本就看,那純粹是為了消磨時間,不會學到系統的知識。
-
10 # 範範範範範範範er
科學的讀書方法:
科學、多樣,靈活、高效的閱讀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閱讀者的讀書速度和記憶效率。閱讀者往往能通過選擇多種方法和調節閱讀速度來掌握閱讀書籍或材料。
科學的看書方法是4S讀書法
1、瀏覽(Surveying)。2、略讀(Skimming.3、尋讀(Scannin)。4、研讀(Studying)四種。
回覆列表
這幾年,我眼見好多愛閱讀、想要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甚至變現的小夥伴,有的瘋狂買書,有的在Kindle上瘋狂下載幾百本書來讀。雖然每年也能讀個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籍,都是囫圇吞棗,只求數量,真正對書籍掌握的內容少之又少。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科學的讀書方法:
01
讀書10分鐘,思考2小時
首先,書是工具,如果通篇從頭到尾都讀完,你會發現你什麼都記不住。我們需要植入思考的步驟。思考比單純地記憶更有用。
所以,記憶只需要10分鐘,用這10分鐘把書中的知識記住,之後的2個小時用來思考。
並非所有的書都是好書,並非所有的書都有價值。如果僅僅讀、不思考,我們的大腦只會被作者引導,沒有了自己的深度。
建議大家放慢讀書的節奏,可以循序漸進,哪怕一天看十幾頁書,但是每天都能引發出一點點思考,記錄下讀書隨筆,就是思考帶給我們的收穫。
02
做讀書筆記
首先,不要抄寫書中的句子。好的書,要記錄下核心的觀點。
例如:《能力陷阱》這本書,書中講道:一個人,如何走出能力陷阱?
書中給了3個答案:重新定義你的工作、重新定義你的人際、重新定義你自己。
首先,羅列出來這三個方向。
其次,建議大家丟開書,不要看書了,寫一寫自己的思考。
最後,寫下之後,可以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結。
關於讀書筆記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索引筆記法
這種方法,我們通常是讀完全書後進行整理時用。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不同顏色的標籤,在上面寫上關鍵詞,最後把寫有關鍵詞的標籤,附在該頁的外側。(如圖所示)
這個方法,有2個好處。
首先,它清晰簡潔,便於建立框架。
其次,它類似提綱,能幫我們快速找到要點。
這個方法,適合於家中方便藏書的同學。同時,用索引筆記法時,還建議大家就每本書,做一個電子表格的文件,寫上書名和關鍵詞,這樣,當你後期收藏的書越來越多時,就可以根據關鍵詞在電腦中索引,這樣快速搜尋到與之相關聯的書名,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找到想要的內容。
2. 便籤筆記法
這種方法,我們通常是讀到書中的方法論時可以用。
所謂的便籤筆記法,就是根據我們在精讀章節的時候,會遇到的方法論。可能書中闡述這個方法論的篇幅也只有1至2 頁,但是不要緊,我們只需要拿出便籤來,把它貼在那一頁上,然後寫上以下幾部分:
1.方法論是什麼?
2.書中的案例如何講解的?
3.我在生活中應如何運用?
譬如:我們在讀古典老師的《躍遷》時,書中講到了傳統思考方式和系統思考方式的概念,這就是一個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案例。因此,我們所做的便籤筆記,就可以是這樣(如圖所示)
“關鍵詞”法(二八定律)
非虛構型別的書,都會有一個核心原理或者核心觀點。
建議步驟:
1. 用一個小時,對整本書快速瀏覽。抓住關鍵詞。例如:《感受愛》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愛,其實就是要感受的,如同腳落地的一種踏實感,和家人一起吃飯、眼神交流、話語交流都是愛。現代成年人有很多太過浮躁,感受不到愛。
《睡眠革命》就是講:我們需要放下、正面呼吸、把焦慮放下,身體放鬆、精神輕鬆了才會睡得好。
2. 用標記筆把關鍵詞畫下來或者摺頁,方便之後回看,以此抓住書的靈魂。
04
思維導圖法
看完一本書之後,把書合上畫導圖。
例如: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介紹此方法時,建議讀書後,用一張白紙,通過自己的思考整理思路,畫出導圖。這是一種二次學習和思考。
通過書籍中的大枝幹,結合自己的思考,畫出來的導圖,之後還可以為他人做分享,等於三次學習。
用一張白紙,先梳理了書籍的主幹,之後加入自己的思考去填充內容,並非按照目錄那樣死板。這樣生成的東西,便帶有自己的標籤,消化吸收之後又有產出自己的思考。
千萬不要純記憶!
我們需要通過書中的內容,自己先思考。哪些可以借鑑?哪些可以捨棄?最後生成自己的內容。
05
多元讀書法
不要陷入自己的專業,不要只讀自己領域的書。要多領域涉獵。
首先,知識是相互打通的。要把知識看成體系而並非一個領域。
其次,當讀書比較多元化,就會發現很多知識是有問題,我們就可以推敲甚至質疑。
溫馨提示:
(1) 保持專注,手機靜音或關機,不能讓外界打斷。
(2) 堅持,長期持續地讀書,量變引起質變。
(3) 適合自己最重要。不一定是別人給的方法就最好,可以多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06
三遍讀書法
第一遍,快速讀書和跳讀。
好處:找到思考的點,值得寫的。每個點寫個詞、一句話,用標籤標註出來 。
快速讀,瞭解大概,快速找到好的部分,值得不值得自己思考?
第二遍,細讀。把思考拓展一下。要想點兒東西。二次加工。
標註的東西,寫一個簡單導圖,寫幾個點。此時不要被束縛在書中,以局外人的角度去看。
第三遍,整理
提問自己:
這本書好在哪裡?它傳遞什麼有價值的?有沒有不好的?
關於閱讀方法,大家可以根據我們所講解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升級和優化,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總結出一套最適合於自己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