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8Hz8B1LHnkhnQ0

    夫妻之間由於經歷、價值觀和知識水平不同,對孩子成長的理解也不同,產生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的分歧。因而,在許多家庭,夫妻之間會因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矛盾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值得指出的是,夫妻之間的這種分歧和衝突,往往是導致家庭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

      1.影響力相互抵消。要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必須同心協力,形成合力。若父母意見相左,誰也說服不了誰,其結果必然是彼此削弱對孩子的影響力。

      2.父母威信降低。父母間的爭吵,尤其是彼此否定對方,不僅會使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還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

      3.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常常在無意識中把父母作為模仿的物件,將父母的行為納入自己的行為模式中。父母意見不一,行為各異甚至存在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衝突,這勢必會使孩子無所適從。

      夫妻之間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那麼,夫妻之間一時產生分歧,又該如何來處理呢?

      1.孩子在場時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儘管對方教育孩子失當,你也不要輕易指責對方,指責從來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特別是孩子在場時,夫妻雙方都有一種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的心理需要,簡單的指責除了會引發彼此間的“戰爭”,不會有別的收穫。因此,當孩子在場時,彼此一定要剋制。少一分正面衝突,就會少一分對孩子教育的負面影響。

      2.事後尋找適當的機會,以建議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

      避免正面衝突,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積極地尋找適當的時機和方法。夫妻之間,彼此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的機會永遠是有的。對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妥,你應該在事後尋找適當的機會,用心平氣和的探討問題的方式,來表達你的建議或意見。比如,妻子強迫孩子寫字、做算術、你雖不贊成,也不必當場指出。你可以在妻子心情愉快的時候,用商量、探討的口氣,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現階段教育的重點究竟是什麼?”“強迫孩子寫字、做算術的積極意義有哪些?消極影響又有哪些?”透過你的用心引導和彼此間的反覆磨合,兩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必然會逐步趨向一致的。

      3.用生動的事實來啟發對方,提高認識。

      夫妻間對待孩子的根本分歧是認識上的分歧。如果你認為對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認識有誤,你光講道理是不夠的,實際的情形往往是你有你的道理,他/她也有他/她的道理。要增加說服力,生動的事例可是不少的,它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有效。因此,平時該多看看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刊,多收集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功案例,並且在你熟悉的範圍裡多留意他人在這方面的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當你心裡裝滿了許許多多教育孩子的生動例項時,你不僅自己受益匪淺,也會卓有成效地影響你的妻子/丈夫。

      4.以積極的態度和成功的教育實踐,爭取對方的認可。

      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也需要隨時隨地將這種理念體現在具體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確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那麼,你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告訴你的妻子/丈夫你將如何去做,要實現什麼目標,取得什麼效果。只要你的態度是認真的,目標是明確的,考慮是細緻具體的,並且是滿懷信心的,對方就不會給你潑冷水,至少不會堅決阻攔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方在事實面前就會幡然醒悟,彼此間的思想認識就會一致起來。

    父母對孩子教育時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之東流。

      1、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

      家長教育專家樂善耀以他幾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告訴我們,父母教育不一致對孩子造成的最嚴重、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爸爸說要往東,媽媽偏偏說往西,令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才好。

      但孩子也會有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他會進行選擇,會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意見不一致去尋找有利於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說,誰護著自己,他就傾向誰。比如說,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同意,而爸爸說,“不要緊,就讓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援,於是他的要求更強烈,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時甚至會有意識地“你唱白臉我唱黑臉”,一個遷就、保護孩子,另一個則扮演嚴厲教育的角色,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情況嚴重的就會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個樣,在媽媽面前又是另一個樣。

      2、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壞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見不一致還會直接影響父母的權威性。

      孩子總是認為,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

      因此,當父母的教育意見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甚至彼此否定對方的時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的情緒,破壞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從而影響教育的效果。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個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逐漸形成並發展的,並且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支援。

      當他出現一定的行為後,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會知道自己正確與否,並學會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或停止、改正這種行為,從而發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見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怎樣做,更談不上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4、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自於成人,尤其是父母。

      家庭當中,當父母產生分歧和時候,他往往會覺得勝利一方的觀點就是正確的,而事實上也許並非如此。長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觀會變得模糊,甚至顛倒是非。

      5、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時,雙方容易發生爭執,甚至爭吵,使家庭氣氛變得緊張。

      孩子也許並不知道你們在吵什麼,但他知道父母是因為他而發生了爭吵,膽小、內向的孩子會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在以後的日子裡,為了不使父母發生爭吵,他常常會謹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現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發生爭執。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壓力下,成長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父 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當孩子犯了錯, 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 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此 外,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飯時,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孩子就 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後就會盡量把飯吃光。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見常常相左,這種能力自然 無法發展。

    雖 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但一點點的變化卻能讓家長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 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訓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 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父 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當孩子犯了錯, 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 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此 外,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飯時,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孩子就 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後就會盡量把飯吃光。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見常常相左,這種能力自然 無法發展。

    雖 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但一點點的變化卻能讓家長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 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訓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 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誅仙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