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貨品鑑
-
2 # 水哥愛搞機
1、其實你自己就應該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你在網上的任何的一個搜尋框搜尋的東西就不算是絕對安全的,你在某寶搜尋一個商品,你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廣告上就能看到對應的產品廣告推薦,是不是很神奇?你在百度搜索過一個東西,相應你收到的廣告推薦都是關於這個東西...
2、相信這個情況是好多人都遇到過的問題,無論你是在手機上面還是電腦上都是一樣的!其實冠冕堂皇的大資料雲端計算就是獲取你的搜尋資料來相對應的給你進行廣告推銷而已,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所以你在網上搜索的資訊內容是很不安全的。
3、就好像你剛剛買了車子和房子一樣,之後就會有各種推銷電話打過來,什麼裝修啊、汽車保險啊、各種各樣的電話就來了,還能準備的報出你的姓名和個人資訊!其實通過這些事情你就知道你的個人資訊不是那麼安全了,人肉搜尋也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
-
3 # 蕭十一瀾
答案就是『資訊+大資料處理』。
大資料產品對氾濫的資訊處理,不是此前的諸多模式中的一種。在傳統資訊處理時代,有各種通過人工方式對新聞和相關資訊分類,甚至在每個網站都會對不同的內容分門別類,或者在值得關注的新聞點上彙總製作主題,這也和現今微信的處理方式如出一轍。但是優質的資料處理採取的方式沒那麼簡單,因為內容源的提供者單方面製作的資訊分類並不能滿足使用者的個體需求,就好比如今百度會根據使用者的搜尋推薦不同的產品一樣,一個完善的資料處理也會根據使用者點選不同的新聞內容分析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新聞,針對性推薦給使用者。
APP讀懂你的口味,不是單純的遮蔽關鍵詞或者找到你的需求點,而是最大可能的給你感興趣的內容。你的口味,有喜歡,也有不喜歡,它都知道。新型的資訊處理,不僅僅是粗略的把使用者不喜歡的內容剔除,而是在使用者不喜歡的內容中找到使用者感興趣的點,個性化在不同的產品中的體現不同,但有一點是互通的,就是從粗獷的分類中找到細緻處,細化分類。然後再分類,再處理。直到對資料的細分不再成為分類,而是關鍵詞組合,讓APP產品讀懂自己服務的使用者,減小使用者被狂轟濫炸的可能性,同時讓每一次資訊顯示都成為有效性最高的推薦。
不少使用者都記得在很多產品中,往往選擇了自己不中意的分類後,那些資訊就被一網打盡,甚至資訊和搜尋內容出現在不同的APP中,照此下去,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使用者體驗時間越久,越能和這款產品融合。產品會發展成使用者的朋友,提供的資訊也會越來越對使用者的胃口。對於大資料處理來說,這才是讓科技服務人類的實踐。總的來說,就是讓科技更懂人類,讓人類更瞭解科技,大資料處理的成績……
當然,這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和知己知彼的貼心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資料洩露或者隱私曝光等危險。
-
4 # 每日創意文案
往好聽了說,這叫雲端計算,大資料,智慧推薦。
往難聽了說,屬於竊取個人隱私,未授權讀取手機資料。
原理很簡單,你的手機使用習慣被APP記錄了,甚至是手機本身記錄了,被上傳到雲端儲存了,當你下一次再用的時候,又把資料從雲端經計算後又用到你的APP了。
這種現象在安卓系統中比較常見。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被大資料分析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就是自己剛剛和家人或者同事在微信或者其他平臺討論過一些事情,甚至是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情,突然開啟某款APP就會立即推送一些我們想要的或者相似的東西,不僅準確還很迅速,讓我們瞬間感到詫異和疑惑,甚至感到一絲絲的恐懼。有時候讓我們懷疑是不是自己被人監控了,但是這其實是因為我們被大資料計算後的結果呈現而已。
大資料推送那麼大資料為什麼這麼精準,能夠讓這些APP能根據我們的興趣來進行推送呢?這就要說到關於資料推送的兩個級別:
一、初級形態
相比於初級形態這種方式顯得更加的高階,它不僅能羅列你之前感興趣的東西,還會進行人工智慧化分析,根據你之前在網上留下的相關資料分析判斷你接下來的動向。比如京東好貨功能根據你之前的資料,自動甄選最適合你選購的東西。
雖然我們的使用者畫像已經是被人家拿去拍賣了,但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自己的資料遭到了惡意洩露,在平臺看來他們也並不知道究竟哪個是你本人,我們在其中就相當於一堆資料、一串程式碼、代號而已。而我們身為代號卻被人家拿去賣了換錢,無奈啊!
大資料的利弊雖然我們被賣了還得乖乖的給人家數錢,但是沒辦法畢竟我們的生活工作需要他們。大資料能夠帶給我們生活上很大的便利,當我們在學習、購物的時候能夠直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大大的減少了時間的浪費。但同時也有不小的隱患,如果沒有利用好大資料、沒有監管好,很容易將使用者的重要個人資訊、愛好、習慣、電話、住宅等完全暴露在陌生人眼前。
為什麼我們被“看穿”了?是不是感到很疑惑為什麼自己的隱私都被暴露了?因為你可能在無意間觸碰到了一些雷區,導致資訊被洩露、販賣了出去。有的人或許會說網路時代個人資訊流傳到網上很正常,畢竟科技在進步嘛!這種說法並不全面,雖然在大資料時代我們不可避免資訊傳到網上,但是使用這些資料也要合法合規,一旦越過了那條紅線就是濫用使用者資料資訊,就是對使用者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
防範很顯然這些APP獲取的許可權越多,他們得到的使用者資訊就越詳細,自然使用者被瞭解得也就更加透徹。而這些蒐集來的使用者資訊就會成為不法分子非法獲利的重要途徑,而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的資訊已經被賣了,所以我們才會經常接到什麼賣房、賣保險、賣理財、賣車的電話。雖然現如今中國在相關法律法規上有著管理規定,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實施起來比較的繁瑣和困難,因此很多受害者最後只能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