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80532245369

    迷宮中的將軍

    孫堅(155-191),字文臺,揚州吳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陽區),公元2世紀最猛的50後。

    孫堅一家據說是春秋時期寫下《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的後人。可能有的讀者不太清楚這是個什麼概念,打個比方來說,要是你身邊有一位姓劉的年輕人可能是明代初年寫下《燒餅歌》的劉伯溫的後人,請問你會不會對他刮目相看呢?

    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說事兒,恰恰說明六七百年裡這個家族代代都是草根兒啊。雖然吳國的官方史書誇耀說孫堅祖上世代為官,但人們還是知道了孫堅的老爹孫鍾先生的確是一位老實巴交的瓜農。相對於諸葛、司馬、夏侯、曹、劉五個家族,孫氏在漢末的起點無疑是最低的。可孫堅在世時卻是同時代人物中最猛的存在,這說明即便在血統論盛行的東漢末年,也是英雄不問出身低的。

    孫堅和曹操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比劉備大六歲。如果單看孫堅的履歷也許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要是對照同一時間的“使君與操”在幹寫什麼,就能發現孫堅是多麼的傳奇。

    16歲,縣政府科員孫堅在乘船出行時目擊了海盜們的分贓現場,少年孫堅展現出了過人的表演天賦,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揮軍隊進剿的軍官角色。海盜們老遠兒一看,被忽悠地扔下財寶撒腿兒就跑。孫堅緊接著又展現了他的格鬥技巧,獨自一人趕上前去,打死海盜一名。孫堅一舉成名,被市裡安排了城管大隊代理大隊長的職務。

    17歲,孫堅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與正規軍配合擊潰反賊數萬,正式成為朝廷命官,出任縣丞(相當於副縣長)。自此,凡是有父老鄉親去投奔他的,他都幫上一把,慷慨解囊。

    17-28歲,從揚州刺史部調到了徐州刺史部。孫堅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跋山涉水、跨過長江,所到之處甚有聲望,但十一年過去還是一個副縣長。那個年代搬一次家多麼不容易,折騰了兩回還不給升官兒,擺明了是在欺負人。孫堅沒有背景,只能盼著什麼時候有仗打就好了。

    同一時期,高幹子弟曹操縱然在官場上率性而為,又栽花又種刺兒的得罪了不少權貴,一度被罷官閒居,可在老爹的庇護下還是回到京城當上了議郎(皇家顧問),每天就是給皇帝挑挑毛病、提提意見,工作輕鬆待遇高。

    劉備在著名學者盧植先生開設的私立學校裡吊兒郎當地學習了幾年儒學之後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遂決定發揮在織蓆販履方面的特長,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自主創業者。史書記載劉備志趣高雅,沒事兒就穿的人五人六去正規的娛樂場所聽聽音樂,玩玩狗馬,足見劉備的手藝相當不錯,這時已經是編織大王一類的成功個體戶。

    29歲,黃巾之亂爆發,孫劉曹三人都參與了鎮壓。事成之後,孫堅出任別部司馬,也許、可能、大概算是升了官,因為別部司馬這個職位和縣丞一樣還是比縣令小。曹操出任濟南國相(市長)。23歲的劉備當上了縣尉(副縣級公安局長),剛進入官場就與入職十二年的孫堅平級。但劉備沒多久就搞起了捆綁加鞭打的行為藝術,將索賄的領導狂抽了兩百多下之後棄官而去、帶著剛認識的關羽、張飛亡命天涯。

    31歲,孫堅參與平定了西北的叛軍。在這次戰鬥中他看不慣非直屬領導董卓對直屬領導的傲慢態度,對董卓萌生出了一生都無法化解的仇恨。沒想到這個態度反倒比他十幾年的出生入死兢兢業業更有助於他的升遷。朝中大佬們對董卓多有不滿,一看這個年輕人又能打又不爽董卓,二話不說就提拔他當了議郎。孫堅總算邁過了縣處級這個坎兒。

    32歲,由於爆發多處叛亂,孫堅被提拔為長沙太守。在太守的崗位上,孫堅沒有滿足於剿滅轄區內的反賊,不請自來地非要幫助本省和鄰省的同行完成指標。朝廷顧不上追究他違反軍紀越界征討的過失,為了安撫這個猛人,授予其烏程侯的爵位。

    這一年,曹操出於對朝廷的失望,裝病回家鄉過起了春夏讀書、秋冬打獵的小日子。劉備幾經波折,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好歹混上了孫堅擔任過的尷尬職位——別部司馬。

    34歲,董卓入京獨霸朝綱的訊息傳來。孫曹劉三人也都加入了反董陣營。曹操一馬當先,被董卓部將徐榮暴打,在曹洪的保護下撿回了一條小命兒。

    劉備和關羽、張飛在反董戰役中沒有任何作為。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先生編的。

    京城附近的各路諸侯忙著搶地盤,反倒是大老遠從長沙出發的孫堅斬華雄、敗呂布、逐董卓、攻入洛陽。

    36歲,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無力獨自追殺董卓的孫堅在攻打荊州時被劉表部將黃祖伏殺。遺體由侄子孫賁帶回,安葬在吳郡曲阿縣(今江蘇省丹陽市)。

    這一年,曹操在袁紹、張邈、鮑信的大力支援和諸曹諸夏侯的努力下找到了霸業的起點,出任東郡太守,第二年當上了兗州刺史。

    劉備在公孫瓚麾下升遷到平原國相,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很快,劉備就因為孔融找他幫忙而名揚天下。

    以上是孫堅的履歷,喜歡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朋友讀到這裡,得出孫堅比曹操劉備都猛的結論也就可以了。下面是筆者沒事兒找抽非要摳歷史的細節,從迷宮裡找尋孫堅真實面貌的產物,如果缺乏耐心,煩請跳過。

    第一個疑點:孫堅的經濟問題。

    曹操和劉備起兵時,都有明確的贊助商。但孫堅又是招募子弟兵又是幫助父老鄉親。他的弟弟孫靜和長子孫策都是說拉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就拉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孫家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

    孫堅在向吳小姐求婚時,吳家的長輩們嫌棄他“輕狡”,吳夫人怕得罪孫堅會給家裡惹禍才同意下嫁。孫堅求婚的時間不詳,但孫策出生時孫堅還只是一個縣丞,吳夫人何至於怕到被迫下嫁?

    據方詩銘先生考證,“輕狡”在當時是針對低階遊俠的專用詞彙,所謂低階遊俠就是打家劫舍的強……啊不,綠林好漢。

    那麼孫堅在洛陽得到玉璽的經過就非常可疑了。吳國的官修史書上說因為孫堅祭祀了漢朝的宗廟,把董卓盜過的墳墓都重新填好,第二天就在城南的一口井上出現了五彩的雲朵,士兵們看了都不敢打水趕緊向孫堅彙報。孫堅派人下井打撈,發現了傳國玉璽,於是人們說這一定是十常侍之亂時掌璽官扔到井裡的啊。

    如果您也不想信什麼漢室列祖列宗顯靈以致出現什麼五彩雲朵,孫堅得到玉璽的方式就更傾向於另一種解釋——孫堅在洛陽進行了比董卓還要徹底的“搜尋”。

    另外,孫堅明明是富春縣人,卻葬在曲阿縣,這一點很不正常。曲阿是孫堅小舅子吳景的勢力範圍,也是孫堅女婿弘諮的家鄉,如果不是出於風水學的考慮,是否孫堅在富春的仇家比較多,所以才需要另選一塊罩得住的地方下葬呢?

    第二個疑點:孫堅的安全保衛工作為什麼這麼差?

    身先士卒可以使士氣大振,但一般來說,主將身邊少不了最精銳將士的層層保護,只要還有一個衛士就要保護領導周全。可孫堅顯然沒有重視過對自己的安全保衛工作。在與痛揍過曹操的董卓軍部將徐榮交戰時,被包圍了的孫堅為了逃命把自己平時戴著的紅頭巾戴在部將祖茂的頭上吸引火力。祖茂靠裝死神技躲過一劫,從此不知所蹤。史書上也沒見孫堅對祖茂的家人有任何表示。

    《三國演義》裡寫成了祖茂主動要求吸引火力,為了掩護孫堅被華雄所殺,顯然是為了掩蓋孫堅尷尬的一面。

    祖茂活了下來卻沒有再回到孫堅麾下,不知是路上出了意外還是因為失望。

    替領導做替身這種事兒,在曹操、劉備那裡都是手下主動獻身,做領導的要是再推讓幾下,客氣幾句,也就成了你儂我儂,特煞情多的佳話。在孫堅這兒卻弄得這麼難看。而且上戰場戴個那麼扎眼的紅頭巾,很難不懷疑孫堅一開始是就打算一旦遇到危險就來這麼一出啊。

    孫堅之死,也許是因為祖茂的事蹟讓大夥心有餘悸,沒人願意寸步不離地跟著他了。

    第三個疑點:孫堅的野心

    孫堅與董卓交戰前,先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騙殺了他的上司——荊州刺史王睿,得到幾萬人的軍隊。第二件是騙殺同事——南陽太守張諮,補充了大量軍需物資。

    王睿的立場有些曖昧,但張諮可是最早加入反董陣營的諸侯之一,殺他顯然無法用討伐董卓的大義來解釋。孫堅的所作所為難逃渾水摸魚、趁亂割據的嫌疑。《三國志》提到的荊州籍人士共110人,其中26人支援曹操,67人支援劉備,只有17人與孫權合作,江東孫氏給荊州人留下的不良感官,當始於此。

    董卓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袁術也來到了南陽,如果要佔據荊州就會成為兩大勢力夾擊的物件。孫堅只好與袁術合作,以替袁術做打手為代價,換來了豫州刺史、討虜將軍的官位和後勤保障的支援。

    《三國演義》裡孫堅之死是因為劉表受袁紹指使,截擊孫堅。這也是為了維護孫堅的形象。實際上是孫堅主動攻打荊州,並且一路打到了劉表所在的襄陽城下。

    孫堅的個人野心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會私藏玉璽。可是在當時,只要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誰沒有個人野心?相對於許多世受國恩的軍閥,孫堅也說不上欠漢室什麼。更重要的是,董卓曾經向孫堅開出過結親、給地盤兒的優厚條件,孫堅無視這一巨大誘惑,孤軍深入與戰鬥力極強且人數眾多的董卓軍死磕。

    綜上,孫堅有著明顯的缺點和汙點,但他的作戰能力在當時首屈一指,選定了盟友之後也沒有因為利益而動搖,比起很多同行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孫堅不是傳統上認為的忠烈之士,而是一個“教父”式的人物——威嚴而狡猾、鋤強扶弱又打家劫舍、幹了很多不光彩的勾當但又誓死捍衛自己的原則,死得不明不白卻也死得其所。

    他人做官卻做賊,孫堅做賊卻做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調侃食堂飯菜的經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