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D90405271

    韓信在項羽帳下時地位也很高,最啟碼是中層將領。我們知道鍾離昧和韓信交厚,這就說明韓信地位與鍾離昧相差不大,否則難以交往。韓信在項羽處不受重用是比較他在劉邦手下的地位。其實我們可以想相到,韓信在項羽手下雖非決策團內,但亦是執行者,他應該是完全見證了項羽的決策過程,並且在這個階段自己的能力得到鍛鍊,才有了後來在劉邦手下大展雄風的基礎。

  • 2 # 南朝居士

    項羽也知道他是人才,而且很重用他,只是他心高氣傲,瞧不起罷了,

    後世對韓信在項羽軍營的地位,總是引用《淮陰侯列傳》裡他的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那麼問題來了,郎中是什麼官?執戟是什麼?

    先說執戟,

    很多人一看執戟,那肯定就是門衛了,執戟郎嘛,站在帳外看門的。

    “位不過執戟”,位是爵位,執戟是楚國的爵位名稱,跟秦的軍功授爵一樣的。

    楚國有執圭、執帛、執戟、三大夫、五大夫、七大夫……,這些是楚國獨有的爵位,

    “封,西陽之將曾瑕為執圭,祿五千石;

    封,吳城之將陸稽為延陵君,祿三世; 封,騎軍之將媯景為執戟,祿五百石

    封,騎軍之將項超為執戟,祿五百石;”

    可以看出執戟位五百石的官的爵位,縣令是六百石的官,就是說是縣處級的官。

    看起來很小?但是,項羽身邊的處級幹部,官小權重,進入中樞了。

    再看郎中, 漢代官制中有“郎中令”,職掌宮廷的警衛,就是後來講的御林軍。

    郎中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先秦郎中的職任大致有三項:近侍左右,參與謀議。執兵宿衛。捧命出使。由於郎中常在君主左右,處親要之位,可以參與制定政策,影響君主所作出的各項重要政治決定。

    秦國的公孫衍,李斯,繆毒均由此進身封侯拜相,成為當時政治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也做過郎中。

    如果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

    “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丞相、尚書、侍郎的高階官員。”

    無論從哪裡說,郎中都是進入了項羽的權力中樞,可以影響項羽的決策,非常親近之人。

    最主要是,韓信不像張良那樣貴族出身,又沒有劉邦那樣信陵君門下的經歷,也沒了不起的作為和名聲,一日三餐解決不了的落魄之人,這樣一個人,到了項羽軍營,馬上進入中樞,這樣還不夠重視他?不夠重用他?

    這就好比,一個高中畢業生,無業遊民,在家自學了幾年管理,毛遂自薦去見了馬雲,馬雲一看,人才啊,於是讓他做了集團辦公室主任,他一看,我是做管理的,你應該讓我去做分公司Quattroporte,怎麼能讓我做辦公室主任這種為領導服務的事呢?大材小用。

    你能說,馬雲不重視他?

  • 3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從目前史料來看,韓信投靠項羽時,項羽部下沒人發現他是個人才。

    當然,這裡指的是正史。在演義評書中,亞父范增發現韓信是個人才,勸項羽重用,項羽沒聽。這個虛構雖然有趣,但也有點不夠嚴謹。以范增的地位,要是想推薦一個人為將,項羽還是要給面子的。

    下面是相關史料: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可見,韓信投奔項家軍時間不短了。項羽渡過淮河時候他就去,沒有混出名堂。項梁敗亡後,項羽繼位,韓信這種資深部下,也不過混了個郎中的身份。郎中已經算中下級官員了,他還能得到機會幾次給項羽獻計獻策,然而項羽不用。

    這個也和項羽集團本身的風格有關。項羽從起兵江東開始,作戰風格就是硬橋硬馬,大刀闊斧,憑藉江東將士的勇猛橫掃千軍。這一點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表現最為明顯。而韓信的作戰,更多是用謀略、詭計、間諜,這一點從其擒魏豹、殺陳餘、殺龍且等戰役表現很突出。所以,項羽大約對韓信的這些計策也並不感冒。

    既然韓信獻計給項羽都不被聽取,那麼再有人推薦估計項羽也不會在意了。

    順便說下,在任何一個人才體系下,普通人哪怕有才能,想要迅速得到賞識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何況軍事指揮這方面的能耐,紙上談兵毫無用處,只有真的指揮作戰才能看出良莠。問題是哪個統帥肯把部隊交給原本沒有名氣的人呢?更何況韓信還背了個胯下之辱的汙名。實際上韓信到了劉邦手下,開始同樣不受重視:

    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韓信不光在項羽手下不受重視,到劉邦手下開始同樣不受重視。是犯了法要被殺,正好碰上夏侯嬰監斬,豁出命來自賣自誇,才得到和夏侯嬰深入攀談的機會。但是如此,劉邦也只給了他一箇中級幹部,還是不重用他。最後是蕭何和韓信深談後,強烈推薦,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

    換言之,即使在以“能用人”著稱的劉邦手下,韓信也是經過了夏侯嬰和蕭何兩個人的重量級推薦,才最終得以施展才華。而西楚王國當時是不會有這麼強的人才憂患意識,也缺少這樣耐心和遠見的HR的。

  • 4 # 遙望燕園

    當年,項羽叔侄率軍渡過淮河,開赴韓信家鄉淮陰縣的時候,韓信加入了項羽叔侄的隊伍。項梁在定陶戰死之後,項羽取代項梁,成為項家的核心人物,韓信就從項梁手下計程車兵變成了項羽手下計程車兵。

    項梁的死亡,客觀上成就了項羽。

    如果項梁不死,章邯就不會圍困鉅鹿,如果章邯不去圍困鉅鹿,項羽就不會跟宋義一起北上救趙,如果項羽不跟宋義一起北上救趙,項羽就不會陰殺宋義,如果項羽不陰殺宋義,就不會有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項羽就不會成為諸侯軍的領袖,如果項羽不是諸侯軍的領袖,項羽就不能在咸陽主持分封儀式並自號西楚霸王。

    但項梁的死亡,卻沒有成就韓信。韓信在項梁軍中時,無所知名,到項羽軍中時,也不過是一執戟郎中,雖然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一次也沒采納過,韓信在軍中的職位,也從來都沒有升遷過。

    滅秦戰爭結束後,韓信的熱血未冷,他清楚地知道,分封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於是他背楚投漢,投奔除項羽外軍事實力最強的漢軍,他希望在漢軍中找到一席之地,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夢想。

    韓信加入漢軍後,任連敖,這是一個低階軍官,和執戟郎大體相似,這也是現在的很多白領跳槽後的結局,在原來的公司是一線的業務員,到新公司後依舊是一線業務員,在原公司是個小主管,到新公司依舊是個小主管,對於這樣的結局,韓信並不感到意外。

    不久,韓信犯法,按律當斬。當十三個夥伴的頭顱依次被砍下,韓信抬頭看了看監斬官夏侯嬰,擲地有聲地說了句話,這句話改變了韓信的命運,也改變了劉邦的命運。夏侯嬰聽了韓信的話,又仔細看了看韓信的相貌,覺得韓信可能是個人才,於是跟韓信聊了起來,在基本確定韓信的才能後,夏侯嬰向上舉薦了韓信,韓信被認命為治粟都尉。

    成了治粟都尉,韓信就能跟主管後勤的蕭何攀上關係了。蕭何跟韓信接觸幾次並暢談後,認定韓信很有本事,於是默默地關注起韓信來,漢軍到達南鄭後,韓信猜測蕭何已經多次向漢王舉薦自己,但自己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不想在漢軍中浪費時間,趁著夜色,做了逃兵。

    於是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戲碼,這之後,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成了大將軍。

    為什麼不懂軍事的蕭何能夠看出韓信的軍事才華並向劉邦舉薦韓信,而懂軍事的項羽在接到韓信多次獻策後依舊看不出韓信的軍事才華呢?照正常情況下,應當是內行更能看出內行的本事來才對呀!

    這就得從項羽的性格上來看了。

    項羽從小就是個眼高於頂不愛學習的少年,項梁安排他學書,他學不好,安排他學劍,他仍舊學不好,學不好還振振有詞,講一堆歪理為自己辯護,於是項梁愛侄心切,又安排他去學兵法,但他學個大概,又不肯繼續學了。

    一個沒有深入鑽研過一項專業的年輕人,很難確切知道同行的本事。項羽就是那個不曾深入鑽研過軍事的年輕人,又運氣爆棚,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勝仗,自然自信心爆棚,愈發地眼高於頂,不把韓信這樣的小卒放在眼裡了。

    蕭何就不一樣。

    蕭何一向很有親和力,一向善於從暫時不如自己的熟人身上發現閃光點,早在蕭何是沛縣二把手的時候,蕭何就從泗水亭長劉邦身上發現了閃光點,並且善待劉邦。劉邦去咸陽送徭役,別的熟人都給三個錢的紅包,獨獨蕭何給五個錢的紅包,可見蕭何對劉邦的重視。

    同樣地,雖然韓信遇到蕭何的時候,蕭何已經是漢軍的二把手,但蕭何卻沒有像項羽那樣眼高於頂,他依舊能夠保持初心,善待每一位下屬,從每一位下屬身上發現閃光點。

    就是這個原因,蕭何跟韓信長聊過幾次後,便發現了,韓信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稱得上國士無雙,如果劉邦想老死巴蜀漢中,自然用不到韓信,如果劉邦想穩定天下,則少不了要韓信的幫助。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項羽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子和質子到底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