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辣椒廠長

    楚國祖先往南邊發現,實際上經過非常艱苦的篳路藍縷階段,究其原因在於南邊氣候適宜植被生長,多被原始森林包圍,人口也相應的稀少。所以,楚國雖然國土面積大,但有效領土並不多,能夠產生的人力、物力都有限,很難獲得與國土面積成正比的國家力量。

    此外,楚國國君素質也並沒有比其他國家高,反而出現了老國王被秦國戲耍而死於外的慘劇。

    綜合來看,楚國物力並不超出其他國家很多——沒有產生決定性的優勢,人力亦是如此,所以即使楚國銅礦眾多,也只是一種不能決定未來的單種資源豐富而已,遠沒有達到統一六國的程度。

  • 2 # 執古論今

    楚國雖然盛產銅礦,能夠鑄造大量兵器,但兵器也得人來用,士兵還得有好的將領指揮。君主賢明,群臣擁護,諸多條件在一起才能一統天下。

    而楚國根本不具備這些特徵,導致楚國沒能統一天下,走向滅亡道路的原因是什麼呢?

    吳起變法失敗,楚國體制落後

    眾所周知,秦國的強大始於商鞅變法。在秦穆公的鼎力支援下,商鞅的新政得以在全國實施,政治、軍事、經濟全面發展,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最終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實力。

    楚國吳起也實施了變法,可施行過程中阻礙重重,最終失敗,吳起也因為觸動了楚國世族大家的利益而被殺。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因為變法越來越強大,楚國則體制落後,和秦國的差距愈加明顯。

    沒有一個良好的體制和國家政策支援,在戰國爭霸中,遲早會被吞併。

    楚國內鬥嚴重,君臣離心

    除了楚莊王,楚國也沒有什麼有名的君主。楚國世族力量也非常強大,常常無視國君的存在。久而久之,君臣離心,國家凝聚力不足。臣子之間的內鬥也及其嚴重,屈原就是被他們不斷排擠才投江自盡。一首《離騷》,上千年間傳遞著他的不甘。

    楚國君主昏庸,世族勢力和臣子自私自利,貪得無厭,他們的存在就是楚國的蛀蟲,使原本就落後的楚國日益衰弱。

    楚懷王在位期間,楚國一落千丈

    如果說變法不徹底是楚國衰弱的根本原因,那麼楚懷王的一系列行為,則對楚國的滅亡起到了直接的加速作用。

    楚懷王執政前期並不昏庸,國家富裕,本人也勵精圖治,啟用了屈原等有能力的大臣。可後來楚國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在丹陽、藍田均敗於秦軍,國土大面積丟失。楚國直接走向了衰弱。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告,執意去見秦昭襄王,最終被囚禁至死。雖然他晚年表現出了帝王應有的氣節,但終究無法彌補戰略失誤所帶來的巨大後果。

    蘇秦曾說:“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說明楚國是有機會殲滅六國的。在戰國激勵環境的競爭中,楚國沒有走向正確的發張道路,最終滅亡。是楚人的遺憾,也是歷史規律的體現。

  • 3 # 嶽劍

    因為楚國統治都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只是偏安一隅,安心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第一,楚國雖擁有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但它城市規模比較小,經濟不如中原地區發達,經濟實力在六國中當中是最弱的。也就是說,楚國是大而不強。

    第二、楚國一直不安定,被中原諸侯敵視,不斷的與中原諸侯進行著戰爭。比如晉文公時期的城濮之戰大敗楚國,伍子胥率領吳國軍隊攻破楚國國都,差點讓楚國滅亡。到戰國時期,經過中興,元氣有所恢復,但這時的楚國當政者沒利用自己的力量進行統一戰爭,相反更像是投機者,哪個國家強就和它結盟,幹了不少背信棄義的事,終究是一事無成。

    第三、戰國時期各國透過變法使得國富民強,而因為楚國僵化的體制,每次的變法,都遭到舊貴族的阻撓,加上其繼任者不重視,最後都是徹底失敗。 比如公元前285年,吳起變法,僅僅5年時間,就使楚國的實力達到了最巔峰。但公元前281年,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們集體攻擊吳起,吳起被殺,最後吳起變法失敗。

    所以,楚國當政者和貴族好奢華,浮誇之風盛行。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空有廣闊的領土和人口,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最終自己也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

  • 4 # 歷史飛凡觀

    楚國雖然疆域大,但是人口及兵員素質與北方甚至中原地區是沒法相提並論的,畢竟南船北馬,南方的軍隊想征服北方沒有騎兵是不行的,歷史上只有朱元璋是以南統北的

  • 5 # 詩尚凝寒

    一、楚國疆域雖大,耕地面積並不多。如同中國耕地面積並不比印度多一樣。

    二、耕地不多則人口不眾,且山區偏僻之地徵兵困難。

    三、吳起變法失敗,中央集權難推行,大量土地、人民掌握在貴族手中,“縣”很少,反而是邊遠的縣(滅國)提供了兵源,如“申息之師"。

    四、國土多則駐軍多,機動部隊並不太多。

    五、春秋時期有吳國這一強大對手,戰國時期早期魏國、齊國當班長,中後期秦國第一。整個戰國時期楚國都沒當過班長。自白起攻陷郢都,楚國遷都於陣,亡羊補牢,實為苟延殘喘。

  • 6 # 怪獸小火龍

    《戰國策》說,“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楚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公元前689年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楚國強大起來的時候,先後滅了鄧,申、息、隨、越等國;楚是如何得到銅礦的?……控制擁有豐富銅礦資源的銅綠山,成為楚國的首要目標。兩次伐隨,都以楚軍失敗告終。年邁的楚武王率領大軍踏上第三次伐隨的征途,行走到漢水東岸之後,楚武王心臟病突發,令尹為了不讓部隊士氣下降,不讓部下發喪。在孜孜不倦、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楚國最終戰勝隨國,將銅綠山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青銅的力量,最終推動楚國成長為一個席捲江漢的強國。

    楚國的地形,相比而言地理位置最佳,與寒冷乾旱的北方相比,江漢地區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土壤平坦肥沃,物產豐富,是天賜的“天府之國”。《三國演義》對江漢地區做過類似的論述:“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足可控制巴蜀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春秋中期,楚國南進的目標擴大百越,到了楚威王當政時楚國成功向東進一步發展滅掉了越國徹底將江東據為己有,並逐漸經營為楚國的戰略大後方。從戰略上講,只要楚國西面防著巴蜀,江東便可安穩一方。三國東吳,稱霸東南,北拒曹魏,西擋蜀漢三分天下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討論戰國尚武精神,馬上就會想到秦國,事實楚國也是好勇的,楚國偏出南方一隅,由於長期生活在彪悍的少數民族之間楚人的尚武精神遠遠高於中原。楚立國之初,可謂群蠻環繞。北有申,呂、鄧、隨、唐、陳等中原國家,南有越、濮、羅子國等南蠻國家侵擾。《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蠻於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楚武王初立,民飢兵兵弱,復為所寇”。《漢書·地理志》記載,“楚地之民,不服周,重征戰”。《左傳》中有一段關於楚王的話是這樣講的:“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大概意思是如果某位楚王在任期間,有三年沒有打仗的話那麼他死後是進不了楚國的宗廟的。春秋時期楚國有16位國君,其中13位國君先後領兵親征過,其他三個沒有領兵出征的國君,要麼是早夭,要麼是體弱多病。除了這些《帝王世紀》《史記》等都有記載楚國的尚武精神……

    那麼,有人會說,楚國地理好,武器精良,在加上他們尚武,為什麼還是統一不了天下?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楚國的政治黑暗,經濟落後,先不說楚國失去多少土地,就楚國政治來看,楚國貴族非常強大,內耗嚴重,他們排濟忠良如吳起,屈原等這些能人志士,在楚國根本得不到重用。楚國的改革不徹底,沒能出現秦國那種國勢蒸蒸日上的政治氣象。經濟嗎?楚國雖疆域遼闊,但長江中下游地區,遍佈湖澤,湖泊溼氣瘴氣很重,很不適合居住。在宋元前時期江漢平原一直處於湖沼狀態,先秦文獻稱其為“雲夢澤”,而江漢平原的形成與全面開發,大約從南宋後期開始的,所以楚國的國土大,但真正能利用起來的沒有多少,要知道土地和水利才是糧食產量高的關鍵因素,有了土地和水利,就有了農業生產的空間,才有糧食,才能養活人,因此珠寶,金銀、玉器這些奢侈品,都無一能超過土地價值,所以古代君王都看重農業。

    人口:在宋朝前時,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或人口的中心是黃河流域也就是關中地區。戰爭打的是什麼?武器,土地(糧食)、人口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秦國能統一天下,不單單是商鞅變法,而是奪取了關中巴蜀地區,秦國先後也損失了很多兵馬,但用不了多久就恢復元氣,其它六國沒有這個能力。楚國雖大,但綜合國力還是比不過秦國,如人口是比不上秦國的。

    戰略:楚國雖好戰,但戰略上沒有明確的目標,如同無頭的蒼蠅亂打一通,楚國北進中原受阻後又向東擴充套件勢力,雖有勝負,但楚國爭霸道路一直不順,真的很悲催,北面晉,齊、東面的吳國都曾讓楚國吃盡了苦頭。可最有戰略地緣潛力更大的巴蜀,楚國始終不屑一顧,沒有放在心上。秦國就是奪取了巴蜀才富國強兵。秦國征服巴蜀的好處,一,得到了巴蜀的耕地和人口;二,是佔據長江上游的地緣優勢對楚國形成側翼包圍。當然,我這有點事後諸葛亮,不過對於楚國來說,未佔巴蜀不得不說是一大敗筆。

    人才:戰國時,楚國因內耗不斷使得人才大量外流,這也是為什麼楚國沒有幾個像樣的軍事人才主要原因。楚國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僅次於魏國。楚國曾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將領和戰略家,比如范蠡,伍子胥、李斯等;伍子胥治國之才,伍氏被楚貴滅族,伍子胥僥倖逃脫,逃到吳國後,使得吳國迅速強大;楚國難得軍事奇才―范蠡,博學多才,當時楚國的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後幫助越國滅吳。師從荀子的楚人李斯,被推薦給楚國春申君遭拒,後李斯入秦,獻滅六國之策。那麼,楚國難道沒有人才嗎?當然有,可來楚國的人才都沒有好下場,如吳起,張儀、惠施等,他們有的不是遭侮辱就是排擠,甚至被殺。有進取心的人才,楚國都會排擠,以至於出現了“楚材晉用”和“楚材秦用”的現象,最終苟延殘喘兵敗滅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骨一鍋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