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柏恩先生
-
2 # 春日花語戀
先說何為“聖賢”,儒家所說的“聖賢”,按照《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第四十》哀公問孔子,孔子的回答,聖賢是這樣的人: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捨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聖人矣。”
古之所謂聖賢有兩個基本的維度,一是“言足法於天下”,具有奠基和引領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徑、基礎原則和方向的人;一個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順天地萬物的秩序(禮),給天下和黎民百姓帶來愛和福祉(仁)的人。
聖人的思想和所作所為不僅本身是法於、達於天地大道,而且因其“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而被人們以若天之司的廣博之益來比喻其德。
到春秋之時,“禮崩樂壞”。孔子出,整理和刪述三代之治的文獻,並以道理的解說向天下進言,試圖恢復三代之治的基本文化傳統,使天下免除混亂、從而化成天下。孔子整合前代所有聖人的王道智慧,編訂為儒學《五經》,華夏文明的根本經典。孔子自己不承認也事實上不是“聖王”,但他的道德、思想和知識的確已經達到聖人的高度,至少在具有“為萬世立法”的意義上,孔子被後世遵為“聖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儒學大家,後人認為孟子的成就和地位僅次於孔子,所以把孟子稱為“亞聖”。孟子的思想是以“仁” 為核心,提倡仁政,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3 # 農人小金
一.孔子被尊稱為聖人的主要原因:
1、思想政治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了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二.孟子則被稱為亞聖。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4 # 猛哥厲史
蠕家信徒才為吹捧孔孟為聖人,讓我們來看看所謂聖人的所作所為,再來評價不遲。
不管什麼宗教,以思想和禮為名殺人都是邪教。孔子誅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獄來殺人!
從孔子時代起,儒家所克己復的禮就是吃人的,在夾谷之會時,孔子就以不符合禮節腰斬演員。
儒家的男尊女卑,使婚姻完全變味。無論用什麼禮節來掩飾。無論哪個年代的婚姻,如果雙方地位不平等,是不會幸福的。只有相互扶持,相依為命,同舟共濟,各盡其責,才能幸福。儒家信徒們男尊女卑、心理扭曲,他們的婚姻只能是場悲劇。從儒家始祖孔子四代離婚,就知道為什麼儒家以齊家為理想,可是這注定是他們的空想,沒有平等的人格,何來舉岸齊眉?修身就是以強凌弱、不敢打男人就敢欺負女人嗎?蠕蛆們知道什麼是紳士風度嗎?
蠕家以“忠”自詡,孔孟盛讚伯夷、叔齊寧死不事二主的高風亮節。但孔子卻一生跑官要官,誰給官就願意跟誰幹。為此還不惜跟他自己以前所抨擊的“反臣賊子”勾結。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佛肸召,子欲往。可這兩都是搞叛亂的貨啊。蠕家不是提倡“忠”的嗎?!
蠕家最好說“仁”,但人殉斷斷續續一直到明朝,也沒見儒家建議廢除或改用陶俑。這叫“仁”嗎?孔子做過什麼助人為樂的好事?不但自己不做,還對做好事的人冷嘲熱諷、打擊干涉。
蠕家愛標榜“義”,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孔儒們提倡的,但孔子的後人在歷次朝代改換甚至日本侵華時都大批與侵略者合作,當了漢奸!這叫“義”嗎?
蠕家最看重“禮”。當時孔子堅持周禮規定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說三年之喪也太長了——你看老師你經常要我們維護禮樂,可我們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麼事都不能幹,那誰去維護禮樂呢?這樣下去不是禮崩樂壞了嗎?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目瞪狗呆,無言以對。宰我出去後,孔子大罵宰我是小人。這種當面不說,背後罵人的人是不是“虛偽”?!
現在新蠕家們出來坑蒙拐騙的多了,堅持喪期三年的有嗎?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兒三年,蠕家們這輩子只剩哭喪了!
顏淵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從來不反對孔子。他死後家貧,有棺無槨,不符合禮制。顏淵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自己的車子,給顏淵買槨。但孔子卻不願意,說自己的親兒子孔鯉死後也是有棺無槨,自己並沒賣車給他買槨,因為:“我曾經擔任過大夫一級的官員,而大夫必須有自己的車子,是不能步行的,否則就違背了禮的規定——太沒有面子了。”
後來同學們看不過,湊錢隆重地安葬了顏回。孔子卻反對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乾的呀。”感覺這孔老二戲精出身啊!
至於“言必信”麼,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砼然小人也。(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像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
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儒家的祖師爺們都看不起說話算數的人,這不就是提倡君子應該說一套做一套嗎?
這些人渣如果都能算聖人,我就是不折不扣的活佛。
回覆列表
孔曰成仁,孟約取義。這是孔孟教化的精華,也是天下封建社會,讀書人信奉的人生信條,後世擴充仁義禮智信。孔孟二人是最早有完整記錄的立德立言立行之人,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利益,因此被推廣開來,也被神化,稱為聖人。
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出自文天祥的遺書,全文如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此所謂士所重在節矣 !
尋找其出處,可見一斑。
孔曰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說,志士仁人是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的。
孟曰取義,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選擇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於“愛人”,即一種大愛。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有所發展,突出了“義”。他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而在這四端之中,孟子尤為看重仁與義,他常常將仁與義並舉,在面對生命與義的二選一時,孟子捨生取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實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折射出一種源遠流長、亙古不變、關於生死的精神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