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翔的歷史
-
2 # 丁修丁很潤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一、姜子牙是如何成為周朝的開國支柱? 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及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影視劇讓“姜子牙”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白髮白鬚,手持打神鞭,胯下“四不像”,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率領著闡教弟子與截教門人鬥智鬥法,協助武王掃蕩成湯,建立周朝。但是姜子牙出生貧寒,他是如何與王室搭上關係的呢?有一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傳說姜子牙在渭水旁釣魚時,釣法奇特,短杆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釣竿也不垂到水裡。有個樵夫過來一看差點笑掉了大牙,他在嘲笑之餘便將姜子牙直鉤釣魚的“美名”傳揚了出去,久而久之連周文王都聽說了,但此時的周文王無暇顧及這種荒誕的事情,自從有了推翻商紂政權的想法,一直沒有遇到能輔佐自己成就霸業的左膀右臂。西伯侯某日在出外狩獵之前,佔了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看到卦辭,西伯侯異常興奮,狩獵時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馬上想起了之前聽說的那個獨特的漁翁,便上前與之交談,姜子牙的文韜武略之才讓西伯侯佩服不已,認定此人就是能輔佐自己的左膀右臂,姜子牙從此開始了自己偉大的事業。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始終不能讓人信服。有一種說法是姜子牙博學多聞,曾在商朝為官,商紂無道,姜子牙便辭官離去。之後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本人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周國在姜子牙的治理下,國土廣袤,實力雄厚,百姓安居樂業,大臣眾志成城,一片盛世之相。不久文王去世,武王繼位,姜子牙仍舊肩挑重任,輔佐武王。數年後,朝歌傳來了一個驚天新聞——丞相比干被殺。整個商朝萬馬齊喑,有識之士都不敢為商朝出謀劃策,姜子牙認為此時是出兵伐紂的大好時機,武王便去占卜,結構卦象顯示此時不可,而且非常湊巧的是剛卜完卦,晴空萬里突然雷聲大作,下起了傾盆大雨,被嚇到的武王不敢再出兵,這時候姜子牙站了出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且表了必死的決心,武王深受感動,壯著膽出兵伐紂。大軍在牧野誓師,天下諸侯紛紛前來助戰,戰幕一拉開,姜子牙親自率領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武王領大軍緊隨其後,諸侯聯軍將商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商朝元氣大傷,周軍攻入朝歌,紂王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覆滅,周朝建立。姜子牙興周滅商,理所當然成為周朝的開國支柱。
二、姜子牙是如何締造的齊國?
周朝建立後,武王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將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受封后的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萊軍哪裡是姜子牙的對手,很快就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於是乎齊國建立。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子牙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便下令誅殺。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透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姜子牙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滷,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子牙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
3 # 瀧修
飛熊(姜子牙號飛熊)前半生確實是苦了點,生活籌措,不過人家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命夠長,你看哈,他七十二歲遇到周文王,至此老周家三代人都沒活過他。(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正因為活的夠長,而他本人又勤奮好學,腦殼又非常好使,智商絕對冒尖的,於是乎就造就了他博學多識,智慧過人,積累了大量的做人處事救國之道,最後終遇明主,開始輔佐姬昌,大事小事忙的不亦樂乎。伐紂,牧野大戰,最終滅商盛周,年紀都百歲的他功勞蓋天啊。
周建立以後,開始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沒多久他女婿周武王就死了,他又替他外孫操心各種國事,名副其實的治安隊長,沒有人不服,而他分封的齊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盛,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一句話概括: 人有大智慧且命足夠長!
-
4 # 青史精蘊
其實關於姜子牙的身世,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僅《史記》上,就有好幾個版本。有說他窮困潦倒的,有說他曾是殷商重臣的......總之說法各異。
但有一點,姜子牙博學多才,有著極深的軍事能力及政治能力。為周朝的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麼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讓周滅商、從而使自己成為開國功勳的呢?
我根據史書上的零星記載,大致總結了一下:
一、輔佐文王、武王廣施恩德、清廉執政。一方面籠絡人心擴大影響力,一方面發展生產力,具備了政治基礎與經濟基礎,才是推翻殷商的核心保障。
二、開疆擴土、聚合諸侯。消滅一些對諸侯國不友好的外圍國家,既開拓了自己的疆域,也讓諸侯感謝、信任,在外交上形成了聯眾的態勢。
三、等待最佳時機。武王繼位後一直想完成文王的夙願,但均被姜子牙勸阻下來,直到商紂殺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姜子牙才同意武王攻打商紂。可以想象此時的殷商,早已是朝綱崩潰、風雨飄搖了。
事實也是如此,武王一舉成功,商紂自焚鹿臺,殷商滅亡。
至於有些人要麼把姜子牙描繪成能掐會算的神人,要麼描繪成草根逆襲的勵志傳奇,我對此論調是持反對態度的,古往今來,底層勞動者能被君王認識、賞識併成為心腹重臣的機率有多大?姜子牙的成功沒有神話,也沒有捷徑,就是憑著真才實學,正確判斷國內、國際局勢,正確把握戰爭態勢,正確處理國家政務,兢兢業業堅持不懈!
回覆列表
太公的一生絕對是傳奇的一生。作為沒落貴族的後代,他沒有自暴自棄、心灰意冷地草草過完一生,而是不斷學習、思考安定天下、治理國家的大政,因為有了信念的堅持,才有了後來守到文王來看釣魚。
亮點營銷:文王缺幹部啊,特別是高階智囊。而太公投其所好,故意製造神秘感,等文王上前來找自己。於是玩了個直鉤釣魚,願者上鉤。這文王一聽有意思,就來和這位老者交流,問是不是腦袋有問題,結果發現不僅思路清晰,而且經天緯地,有大大的才能啊。於是約談越開心,一開心就讓太公做了總經理。
制定蠶食政策:這商朝畢竟立國500年了,根基很深啊!更何況周國只是西方效果,根本不具備和商朝扳手腕的能力。於是太公制定了慢慢發展實力,一部部吞噬周邊領土,並聯合幾百路諸侯的策略,利用商朝遠征東夷的機會改變敵我力量對比。
選擇正確時機出擊: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已經惹得所有人都很憤怒。於是,太公建議此時出擊,一戰必勝,結果打得十分順利,牧野之戰測地打垮商朝。
封國安邦:作為滅商第一大功臣,太公自然受到很大的封賞。首封於齊地營丘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在這裡,太公的治國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提倡依法治國,以仁教化的理念,大力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商業,拓展交通,使齊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這就是太公的大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