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有年紀大的人跟我說思想簡單生活就簡單,叔本華也說過“最低等的生命能感受到很小程度的痛苦,但是有智慧的人不是更容易解決痛苦使痛苦減少嗎?
5
回覆列表
  • 1 # 風墟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

    知乎關於這個問題下有一位知友@Newbroken回答說:“說白了就是頓悟的閾值太低。易定者無感,易感者無定。”

    這位知友的回答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其實以前也很清楚知易行難的道理,但是當他從“頓悟的閾值太低”這個角度去解釋的時候,我覺得真的是說到點子上了。

    我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頓悟閾值低”的人。

    無論是多小的事情,多麼微妙的細節,我都能從中分析總結出一番大道理。我之前的很多篇文章都是這樣的,從一些很小的小事情,掰扯出動輒四五千字的分析。

    但是過去我並沒有認為這是什麼問題,相反還隱隱的有些以此為豪,覺得自己這是天賦異稟,擁有獨特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但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天賦異稟”的能力給我帶來的問題比好處要多的太多了。

    我無時無刻不在分析,無時無刻都試圖從身邊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上去找到更大的邏輯和道理。

    這種狹隘和微小的著眼點實際上極大的限制了我的格局。

    因為當你沉溺於透過對吃一頓飯的分析就能得出企業運作的邏輯時,你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好像真的掌握了企業運作的邏輯,一方面你淺嘗輒止的就滿足了,另一方面你會對自己產生極大地高估和不切實際的認知。

    即便和三兩個人吃好一頓飯的邏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和運營好一個企業相通,但這二者的難度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只看到相通的邏輯,而沒有經歷不同難度的實踐,這是造成對現實不準確認知的核心原因。

    同時,因為你太容易就能夠產生各種各樣的認知和領悟,這就導致你會對同一件事物有著多種不同角度、很多時候會是不相容、甚至是矛盾的認知。而這一點是導致行動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說對於焦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一種解決方法,修正不合理的信念是一種解決方法,適應訓練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當你知道很多個解決方法的時候你就很難作出決定,雖然有很多個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方法擺在眼前,但你無法做出選擇,因為總覺得這個也對,那個也好,用了這個方法還想用那個方法,所以每個方法你都只會淺嘗輒止,並不斷在不同的方法中切換和糾結。

    並且,沒有定力的人特別喜歡追求、並且很有可能是自始至終都只追求“舒適”。

    “懶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等同於只追求舒適。

    當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追求感官上的舒服和心理上的平衡時,事實上,這隻會給他帶來更多感官上的不舒適和心理上的痛苦。

    因為當你只追求舒適的時候,你對生活中無處不在且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受力、就會是零甚至是負數。

    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在潛意識中都會是為了自己感官的舒適而服務,也就是說,你做的很多事情的動機和目標都是指向“內”的。

    那些“敏感”的人基本都是喜歡追求心理舒適的人。

    因為對心理痛苦的耐受力太弱,所以就會特別容易從任何小事上都感到受傷和痛苦。

    這種敏感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戀”。就是自始至終一直以自我為中心,他永遠都是為了自己而活。

    為什麼說“利他”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最根本的在於,“利他”代表著一種自我界限的打破,一種注意力的轉移,你不再整天侷限於這個“小我”的範疇之中,或者說,你從根本上直接摒棄了對自我感受舒適的追求。

    當然,其實我們不一定是要“利他”,本質上只要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出去,只要打破這個“小我”的疆界,你不再過度的關注自己的感受,不再時時刻刻從自己的舒適度出發去看問題,我們就能夠不再那麼的敏感和脆弱。

    就像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不可能被滿足的一樣,對“舒適”的追求在根本上也是不可能被滿足的。

    你越是追求慾望的滿足,越是會產生更多的空虛和更多的慾望;

    你越是追求感官和心理的舒適,就越是會感受到更多的不舒服和痛苦。

    人生有涯,而慾望無涯,舒適無涯。放棄這個不可能實現的自我滿足渠道,才是客觀意義上的成長。

    也正因此,對於敏感和脆弱的人來說,繼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這種敏感通常不僅起不到幫助,反而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因為當你陷入一個無底洞的時候,從這個洞裡出來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往洞裡走的更深不僅是無意義的、也是無必要的。當然除非你個人喜歡這種持續在痛苦中前行的樂趣,那就另當別論了。

    基於上面這些梳理,我們會發現,對“定力”這個概念可以有一種新的理解。

    定力等同於:我們不受自身感受和心理的影響、而能夠持續的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對於敏感的、頓悟閾值低的人而言,培養定力的難度在一種最根本層面的上:他們過去做事情的根本動機就是為了自身感受和心理的舒適,培養定力就意味著他們要放棄這種最核心的、最初始的動機。

    並且對他們而言,培養定力的困難還在於:事實上他們找不到放棄這種動力的理由和原因。

    對每一個自戀或自私的人來說,追求自身感官和心理的滿足,這是天經地義的,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一個人不追求感官和心理的舒適,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癥結就在這裡。

    對於自戀的人而言,所有的意義本質上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展開的。只有與“我”相關的才是有意義的,能給“我”帶來好處的才是有必要去關注的。

    和“我”無關,那就沒有意義,沒必要去關注。

    我相信任何一個自戀、敏感、頓悟閾值低的人其實潛意識裡都理所當然的會是認同上面這句話的。

    當然,這種認知也的確並沒有什麼“錯”。而且對於自戀的人、甚至是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認知是無比正確的。

    我們當然不是要現在就馬上否定這種認知。

    對於一個小男孩來說,打打遊戲,看看電視,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就是足夠的樂趣了。你這時候給他說:你找個姑娘談戀愛呀,戀愛的滋味可美妙了!

    這個小男孩會告訴你:和女孩玩沒勁,還是和男生一起玩有意思,我們天天一起打王者榮耀,可好玩了!

    我們告訴一個小男孩,和女生談戀愛很美妙時,這個小男孩基於自己的經驗和認知,能想到的和女生談戀愛時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只有打王者榮耀,看電視這些;

    就像我們告訴一個敏感的人,放下自戀,別再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去看更大的世界,那麼他也會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基於他自己的經驗和認知,認為那會是很無聊的事情。

    放下狹隘的自我之後,你能做的事情,你能獲得的樂趣絕對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就像一個小男孩學會了談戀愛,他就會發現:原來和小姑娘在一起不只是可以打王者榮耀……

    原來還可以一起玩吃雞呢!

    真刺激!

    哈哈哈。

    當然,一篇文章能夠闡述的、和能夠對讀者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我非常清楚,可能一萬個人看了這篇文章、只有不到十個人能夠理解不再狹隘的追求自身感受的舒適之後的狀態。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如果這篇文章哪怕能給你帶來一點點啟發,在你的心識中種下一棵超越自我的種子。我就覺得很滿足啦。

  • 2 # 書山祭魂

    “思想簡單就簡單”,思想簡單就是很高的智慧呀。

    一個人達到智慧的時候,不會承受更多痛苦,反而會更少。但是在通往智慧的過程中,他一定會承受很多痛苦。這和登一座很高的山是一樣的,到達峰頂就是修成智慧(理想情況下,不會高處不勝寒)。

    剛開始登山的時候大家都興致勃勃,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分佈在山的各個層面。

    處在低處的人不會那麼累,當然了,處在低處的人也只能看那麼一點風景,他也想象不到高處的風景會是什麼樣的,自然無法理解處在高處的人的世界觀。

    處在高處的人肯定會消耗更多的體能了,眼前風景自然又不一樣了,但是他是能理解處在低處的人的心理的,因為他是過來人,那些人的感受他都能理解,只不過是多了一分執著,他明白處在低處的人的世界觀,他經歷過,他能回憶。

    越往上爬,人越累,(雖然是走走停停,但中途沒有人給你提供住宿和食物,食物自己帶,住哪自己想辦法),同伴也越來越少,一路上會聽到很多的勸告退回的聲音、抱怨的聲音,或許有因同伴遇難的哭泣聲,什麼聲音都會聽到,什麼人際關係都會體會到,直到再也看不到身邊一個人,孤寂,恐懼,但還是要向前走,向上爬,終於爬到了峰頂,放眼望去,四方景色盡收眼底,(可惜地球是圓的,他就算到了峰頂也還是有些風景看不到)。

    但是登上了峰頂的人,在他的時代,在他的那塊領域,他便是最強王者啦,他已經完成他的人生目標了,能安心自在生活了。

    因為他到過峰頂,所以他回到山底的時候,他遇見的每一個人的世界觀他都能理解,每一個人的感受他都能理解,這自然是受人敬仰啦。對於一個登上過峰頂的人來說,那座山依然是那座山,只是不再那麼神秘、陌生了,也就不會有痛苦了,這時的他即使身處山底也能有身處山頂的姿態,他可能會對別人說其實山頂也沒什麼多特別的。

    而對沒到過峰頂的人來說,那座山依然神秘,好多事他依然無法體會,好多東西也依然無法想象,但是他就是到不了峰頂,因為他承受不了那些痛苦、孤寂、恐懼與絕望,自然也無法理解身邊有些人的言語,因為他沒有到達過那些人所到達過的高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是如何在二戰期間積累財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