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175
-
2 # 譙郡太守
這只是演義小說的文學描寫。上萬軍隊怎麼可能怕單槍匹馬或一員猛將帶幾十個士兵的衝殺那?但是如果幾十名騎兵不要命的衝進上萬軍隊裡,會對部隊的隊伍和列陣造成混亂,進而引起部隊的軍令無法下達,部隊呈一片混亂之勢,突襲的敵軍騎兵會乘隙而走,在聲勢上會造成敵軍“入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的優勢。但是在古代名將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這種情況會很少發生,因為在古代行軍和列陣中,為防備敵軍的偷襲,都進行了預演,敵軍的偷襲短期會造成軍隊的佇列隊陣的混亂,但是一旦部隊按照預演的軍陣層層保衛上來,幾十個人基本不會有人脫逃。
-
3 # 關東俠客
古代打仗講究排兵佈陣,各兵種的合作使用。武將單挑的時侯的確有,唐將薛仁貴曾三箭定天山,郭子儀單人獨騎退回紇兵。那是幾十年疆場征戰豎立的威名產生的效應,而且身後還有幾十萬軍隊做後盾。單是靠幾十個人嚇退上萬軍隊,那是小說家的書上江湖。
古代行軍打仗依靠的是實力,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如果糧食供應不上,軍心就會煥散,楚項羽十萬能征慣戰的楚軍也會全軍覆沒。項羽之勇千古無二也無力扭轉失敗命運。其次才是指揮官的勇敢,一頭獅子領一群羊可以打敗一頭羊領導的一群獅子。
再次,軍事謀略也非常重要,兵者詭道也,軍隊統率必須知已知彼審時奪勢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才能做到出奇制勝。南北朝時期南朝名將陳慶之,手不能拉弱弓,不能長時間騎馬,但他長一個精明的大腦。每次大戰經過計算。
他的七千白袍軍一路北上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連克堅城,擊潰北魏五十萬大軍,洛陽小兒歌曰:“名師大將莫自勞,千軍萬馬避白袍。″可見,靠幾個人的武勇打敗敵人千軍萬馬的故事只能存在小說之中。
-
4 # 於左
冷兵器時代,數量巨大的軍隊聚合在一起,彼此之間缺少即時的通訊聯絡工具,稍有不慎就會出大問題。尤其是各部分軍隊分屬不同的指揮官、互相之間訓練水平不一樣、戰鬥經驗不一樣的時候,更容易出事。
舉幾個明朝的例子,先說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南路的潰敗。
萬曆四十七年二月底,明軍四路出擊,準備圍殲努爾哈赤。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率領南路明軍,大約三萬多人。李如柏一直磨磨蹭蹭,努爾哈赤在這個方向上只象徵性地派了一些人馬。西路杜松出事之後,楊鎬急令李如柏撤軍,李如柏立刻率軍回撤,跑得非常快。八旗軍幾十名哨兵在後面登山吹響螺號,根本沒有什麼猛將出面,就把明軍嚇得拼命奔逃,彼此互相踩踏,一仗沒打就損失了千餘人。
第二個例子是崇禎十四年八月的松錦決戰。洪承疇率領八鎮十三萬明軍,皇太極舉傾國之力,外加北韓和蒙古援軍,雙方在松錦一帶決戰。
皇太極派兵在松山、杏山之間的大路上挖掘幾道深壕,切斷明軍的供應線,並在明軍退兵的必經之地佈置重兵。
洪承疇命令各部全力進擊,決一死戰。但各路人馬各懷心思,決戰前夜,總兵官王樸率先領軍撤退,吳三桂等人跟進。結果遭到清軍的追趕、截殺,各路明軍一片混亂,在黑夜裡爭相逃命,但退路已經被清軍挖斷,於是引發更大的恐慌。明軍被清軍逼迫,在海灘上結營,被突然漲起的大潮淹死無數,最終一敗塗地。吳三桂、王樸等少數人逃回了杏山,洪承疇等人退守松山,決定明、清國運的一場大戰以明軍完敗告終。
所以,兩軍對壘時,一點小小的退縮和錯誤都會引起混亂,如果對方趁機衝擊,結果就是災難性的,這種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猛將的衝擊。
類似的還有崇禎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鎮之戰。
督師丁啟睿、楊文嶽率領左良玉、虎大威等部明軍救援開封,兵力接近二十萬,在朱仙鎮與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對峙。丁啟睿主張決戰,但在決戰前夜,反對決戰的左良玉突然率軍退往襄陽方向,撤退的大軍衝擊了其他明軍的營地,趁機搶掠騾馬,引起各營一片混亂,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麼事,也跟著跑。
李自成趁機揮軍掩殺過來,明軍慘敗。左良玉本想避戰儲存實力,結果損失反而更大。
所以古代兩軍作戰,特別講究穩住陣腳,陣腳一亂,恐慌的情緒快速傳播,心理脆弱、缺少實戰經驗計程車兵搶先奔逃,小小的一點威脅被迅速放大,形成惡性迴圈,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
5 # 深度工場
上萬軍隊會怕一個人嗎?我們舉三個例子,一個是明朝燕王朱棣造反的時候,靖難之役第一戰,燕王朱棣漂亮地發動了一次騎兵戰術迂迴,繞城背擊耿炳文並橫穿其陣,充分發揮了騎兵的機動優勢和衝擊優勢。
反觀耿炳文,野戰中幾乎沒有招架之力,不僅在一開始被燕軍擊潰,之後面對朱能僅僅數十騎的衝擊,數萬人列陣亦招架不住。
第二個例子是,明朝大將孫傳庭所說:敵(八旗軍)以數十騎浮渡,我兵數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踐死者甚眾。
第三個例子是宋朝的,《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記載,金軍十七騎者分為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為左右翼,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二千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其實這三個例子,就說明了一個事情,那就是膽怯。未戰先怯,已經被打怕了,打出了心理恐懼症。特別是第2個例子,敵軍幾十個騎兵還在渡河的時候,明軍數千人就嚇的崩潰了,心膽俱落。結果大部分傷亡,都是自相踩踏。
-
6 # 野史日記
幾十騎嚇退萬人軍隊,在古代冷兵器時期完全有可能,不論是真實歷史中,還是小說之中,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而這樣的情況也並非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其中緣由也並不難理解,我簡單給大家拆解一下。
勇武嚇退敵軍提到勇武嚇退敵兵,咱們首先想到的是張飛長坂坡一聲大吼退敵。咱們先看小說的情節,當時的情況是劉備逃跑,曹操追擊,張飛是一位虎將,有勇有謀,身後用計做疑兵,一人隻身立於長坂坡的當陽橋,面對曹操的追兵,大喊一聲“吾乃燕人張翼德是也”。一聲大吼之後,夏侯傑應聲落馬,嚇破了膽,曹操帥兵逃走。
看到這樣的情景,很多人都說這是小說誇張的手法,編造的情節,其實根本不可能發生,如果您也是這樣的想法,那您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樣的情況完全有可能真實發生。
第一、張飛一聲大吼,為什麼夏侯傑嚇破膽,曹操轉身就跑?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關羽在曹營的那段時間,關羽在小說情節中,立下了斬將大功,先是戰顏良,又萬軍叢中砍了文丑,曹操大驚,當時直誇關羽真是神人, 關羽當時說了一句話:“一般般吧,這不算什麼,我弟弟張飛張翼德比我猛一百倍,以後你要看見他,最好躲遠點。”
正是關羽的描述,讓曹操對張飛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那就是“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正是這樣的印象,加上他親見張飛,一臉的橫肉,而且勇猛非常,本來就心底懼怕張飛,又見張飛身後有疑兵,故曹操不敢上前。
在曹操遲疑之際,張飛大喊一聲,聲如洪鐘,嚇了曹操一跳,生怕這張飛衝進來,如關羽斬文丑一般砍了他,於是曹操害怕,轉身就跑。夏侯傑更慘,被張飛突如其來的喊聲嚇破了膽,可能夏侯傑本身就有心臟病也不是不可能。
其實,脫離《三國演義》,張飛在歷史中也是一個猛人,公認的萬人敵,《三國志》記載,張飛當時大喊了一聲“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操嚇得不敢上前,這裡有曹操多疑的原因,也有張飛疑兵使然,總之,張飛的大喝一聲,在真實的歷史中確實是讓曹操不敢上前,保了劉備全身而退。曹操正是懾於張飛的勇武,沒敢冒險,恐被其害。
第二、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面對幾十萬突厥殘餘敵軍,薛仁貴與其對峙,開弓射出三箭,應聲落馬三人,皆是突厥悍將,其餘的人看了,嚇壞了,生怕被薛仁貴射死,幾十萬人投降。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舊唐書》幾十萬人,被薛仁貴三箭搞定,並非是幾十萬人打不過他一人,而是他一人可以威懾敵方將領,突厥敵軍懾於薛仁貴的勇武,不想作為犧牲品而死,選擇投降。
感動敵軍一個人可以退敵軍,不僅是真實可以達成的事件,而且,手段還不止勇武懾敵一種途徑,這不,有一位將軍一人退幾萬敵軍,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感動”。
這位將軍名字叫劉琨,是西晉末年的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音樂家,在音樂領域的造詣很高。
五胡亂華時期,晉陽城被圍,幾萬胡人將晉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誓要破城。劉琨如黑夜孤星,獨守孤城,一人、一城,極為悲涼。
在寒冬之中的夜晚,劉琨一人登城奏樂,抒發心中的悲愴。他吹走樂曲採用的正是胡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
劉琨演繹的樂曲,深沉而悠長,飽含了思鄉之情,感人肺腑。一時間,悠揚的樂曲在深夜飄入胡人的營地,將很多胡人感動痛哭,無限的思鄉之情,讓胡人的幾萬大軍喪失了鬥志,等到“曲終”之時,也正是胡人“人散”之時。
正是依靠了劉琨將軍的這一曲“胡樂”,一人退兵數萬,成為一時佳話,他的這段樂曲也被稱為《胡笳五弄》,後世偶有傳唱。
以少勝多並非不可能有人認為,1000人不可能勝過10000人,為什麼呢?理由是一人砍殺十人累都累死了,其實不然。萬人大軍,將領死亡或者下令撤軍之後,將軍身邊的人會失去主心骨,為了在亂世保命而扭頭就跑。
數萬大軍,後軍根本不知道前軍發生什麼事情了,看見有人逃跑,跟著就會逃跑,這樣一來,整個軍隊大亂,踩踏就會造成無數傷亡。如果他們知道敵人只有1000,自然不會逃跑,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對面來了多少人,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有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綜上,以少勝多並非不可能,單人退數萬大軍也是可以實現的事情,而且方式多樣。
回覆列表
氣勢戰勝,威望戰勝,仁義戰勝。
第一,已胸有成竹,第二,憂國憂民,
可是這樣的事情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