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把家裡收拾整齊,把辦公桌收拾整齊。
20
回覆列表
  • 1 # 希樸羊

    一般來說,有強迫傾向或者是有強迫症的人會有很多的儀式性的行為和思想。強迫症從本質上來說,是當事人心中有一些害怕的東西,他們因為害怕而產生焦慮。焦慮的感覺不是大家喜歡的,所以,人就會想法子減輕自己的焦慮。如何減輕呢?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具體方式,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式就是重複一些動作,一些儀式性的動作。

    很多正常人也會有這些重複動作。比如我本人,我有出門的時候反覆檢查門鎖有沒有鎖好的習慣,我家的門把手已經被我長年累月的摸得發亮了,但是我只是會摸一兩下,不會因為摸門把手而沒法出門。這個行為並沒有妨礙我的正常生活,透過這個行為,反而會給我一絲的安全感。我害怕被小偷竅門偷竊,所以就會做一些防備,這個防備就是檢查門鎖,有時候長時間出門,比如幾天沒回家,我就會在屋裡留下字條和一百塊,告訴小偷拿走不要破壞。這些都是我因為偷盜的焦慮產生的減輕焦慮的對策。

    所以,重複性的這些儀式行為,並不是隨便的行為,是有針對性的。害怕什麼就會做類似的事。做了這些事之後,我們所害怕的事情就會減少發生的可能性(我們自己心理上的感覺)。壞事不會發生或者發生的機會小了,自然就會減輕焦慮或者是不焦慮了。

    以上是對重複儀式性動作的個人見解。

  • 2 # 曾旻

    喜歡看籃球的朋友都會有這樣一個印象,在NBA當中,許多運動員在罰球之前都會有一套固定的動作。每個人都會給自己一個解釋,告訴自己這樣一個準備動作,會給自己帶來“好運”。

    而每位運動員的這套儀式性動作都很不一樣。著名球星史蒂夫·納什罰球前會擦一下鞋底並舔一下手。

    而同一時期的組織大師賈森·基德在罰球前會對籃筐做一個飛吻,他的解釋是這個吻是送給在家裡看比賽的妻子。

    紅極一時的奇才隊關鍵先生阿里納斯會在罰球前把球在腰部環繞三圈,他說透過這個動作可以讓趁機讓自己調整一下呼吸。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信仰的罰球儀式,這或許是“迷信”,做完那套動作也許並不會提高運動員的罰球命中率,但他們自己相信。相信所帶來的心安,就真的能夠起到“安慰劑效應”,讓運動員表現得更好。

    這種儀式性的重複動作,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和確信感,透過這套動作的完成,產生一種獨特的個人意義,使人們相信接下來會有好運。

  • 3 # 照見

    人可以透過某些行為緩解焦慮和恐懼情緒,主要有兩種原因——

    ①因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存在。

    ②因為注意力的轉移,還有得到了掌控感、成就感、確定感

    問題補充中說的「比如把家裡收拾整齊、把把辦公桌收拾整齊」其實不完全是「儀式性動作」,收拾整理是有實用性的,所以頂多只能叫做「具備儀式性的實用性動作」。這和完全是重複的儀式性動作不同。

    完全的儀式性動作,沒有直接的實用意義。

    比如,我們燒香拜佛,要出門要買東西要跪拜,其實挺麻煩的。但是它不能立刻、直接地帶來可見的好處。(收拾整理能把東西歸類、能保持衛生,這是直接的好處)

    再比如,生活大爆炸裡面的角色「謝耳朵」Sheldon Lee Cooper敲門,他每次都要敲三下叫三次。如果第一次敲門人就出來了他反而覺得不對勁……

    鴿子變得迷信——操作性條件反射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設計了著名的「斯金納箱」,結構如圖,用於研究動物的行為。有時候會用小白鼠,有時候會用鴿子。

    在一次對鴿子的實驗中,這個箱子會每隔15秒就落下一個食物,而且這些鴿子都是餓了一段時間的(為了增加食物的吸引力)。落下的食物,是一種「強化」。每天都讓鴿子在這個箱子裡呆幾分鐘,持續幾天後,再次觀察鴿子。

    結果發現:

    「 8 只鴿子中的 6 只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反應,兩名觀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記錄。一隻鴿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的條件反射,在兩次強化(也就是兩次食物落下)之間轉2 - 3圈;另一隻反覆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第三隻只顯現出一種上舉反應,似乎把頭放在一根看不見的杆下面並反覆抬起它。還有兩隻鴿子的頭和身體呈現出一種搖擺似的動作,它們頭部前伸,並且從右向左大幅度搖擺,接著再慢慢的轉過來,它們的身子也順勢移動,動作幅度過大時還會向前走幾步。還有一隻鴿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擊或輕觸的條件反應,動作直衝地面但並不接觸。」

    這些鴿子出現了這些奇怪的行為,是為什麼呢?斯金納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去解釋。

    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簡單說就是:行為之後發生的事情,會影響行為重複出現的的次數——

    人或者動物,做出某個行為、動作之後;如果伴隨著獎勵、報酬、滿足感(也就是,強化),那麼人或動物就很可能會主動繼續做出那些行為,增加那些行為;如果某個行為、動作之後,伴隨著疼痛、懲罰、惡劣心情,那麼人或動物就會減少那些行為。

    在「迷信的鴿子」這個是實驗裡,鴿子被關進籠子裡會偶然的做出某些動作,比如身體搖擺,鴿子做完這個動作之後,恰好是食物落下的時候。鴿子的身體搖擺的動作就被強化了。

    在這個是實驗裡,其實鴿子任何動作,都是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因為食物落下,是固定時間15秒一次。但是,鴿子並不知道食物落下是根據時間。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人的「重複的儀式性動作」——就是因為人有幾次做了那些動作之後,恰好伴隨著好的結果。然後人就覺得,是自己的儀式性動作帶來了好運,也就是影響了結果。

    因為人在做儀式性動作的時候,開始相信會帶來好的結果,人的焦慮和恐懼情緒,自然就緩解了。比如,有的人認為,投籃之前先親一下球會比較容易投進。或者認為,考試之前,去燒香拜佛是會增加考運的。

    轉移注意力、獲得掌控感、成就感、確定感——做點別的,自然心情好啊~

    問題補充裡說的「家裡收拾整齊,把辦公桌收拾整齊」其實不完全是儀式性動作。

    我們很焦慮和恐懼,往往是因為我們注意力全部在那件我們在意的事情上。如果一件事情不在我們注意力範圍內,我們不可能焦慮或恐懼。

    所以,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只要是轉移了注意力,我們自然就會緩解焦慮和恐懼了。

    這也是很多人「拖延症」的由來——

    人們焦慮、恐懼,擔心工作或學習的結果、成果不好,然後轉而去打遊戲啊、跟人聊天啊、吃東西等等。

    有些事,確實有一定實用意義,做了之後,人會有掌控感、成就感;或者是你很確定一件事情結果,你會有確定感。

    而缺少這三種感覺,是人焦慮和恐懼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說,有一場考試,只要求你答對100+101=?這個問題。你是不會焦慮和恐懼的。因為對你來說很有把握很簡單。

    如果題目非常難,你確定自己完全不會做,你雖然難過,但是也不會太焦慮,因為你確定了結果。你甚至不會害怕了,所謂「破罐破摔」「死豬不怕開水燙」。

    只有當你不確定,無法掌控:「我到底能考多少分?」的時候,你才最焦慮、最恐懼。

    收拾房間和桌子,是人一定可以控制的,所以做了之後你會覺得自己有掌控感。

    收拾完之後,東西在哪裡,你很確定,你就有確定感。

    我們一般認為房間整齊是好事,所以你收拾完了你會有成就感。

    所以你的焦慮和恐懼、自然就下降了。

    而且,這個過程中,也同樣有轉移注意力的作用。

  • 4 # 紫花地丁

    重複的儀式性動作之所以可以緩解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在於這種動作可以帶給人們極大的控制感。

    在現實生活當中,引發我們較強焦慮和恐懼情緒的事件,往往都是超出我們控制範疇、但又是對我們的影響極其巨大的事情——比如說乘坐的飛機是否安全抵達;買的彩票能否中到大獎等等。而我們人類的本性裡,天然會對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感到難過和焦慮,並希望尋求到一些方式來化解自己的這種不確定性。

    一些儀式性動作和行為,就是我們人類用來化解不確定,增強自我掌控感的有效途徑。一方面,我們所做的一些儀式性動作,通常都非常簡單,幾乎隨時隨地都能開展——比如有些人會經常洗手;有些人會撫摸手串佛珠;還有些人走路時不踩路磚的格子線……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主觀心理層面,將這些簡單容易重複的行為,與自己所關注的那些不確定的事件建立起了某種並不符合事實的聯絡。彷彿只要重複這種行為,自己的心願就能夠達成,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就變成了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

    因此,一些看似奇怪的儀式性行為,甚至可以說強迫症的表現,其背後都是我們人類對於未知與不確定的恐懼。而為了消弭這種恐懼,我們才選擇了一些儀式,企圖在心理上彌補自己的掌控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NBA總冠軍會是金州勇士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