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里一沙鷗

    提起荀攸,總會有人拿他與荀彧比較,而且還會很想知道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在我看來,也就是同族了,同是曹操的幕僚,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荀攸是個聰敏過人,足智多謀的人,不然,以曹操一代梟雄的實力,是不會輕易用一個酒囊飯袋的,沒有一定的能力,是不會得到曹操的重用的。

    荀攸從早期就開始追隨曹操打天下了,也可以說是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地輔佐曹操了,追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的功勞,獻上了很多的計策。有的戰事,因為曹操不聽荀攸計謀而慘遭失敗,所以曹操也就愈發重視荀攸,視荀攸為自己的“謀主”,這就足以見得曹操對荀攸的器重程度,而且荀攸也是用盡一生,甚至在曹操晉加封為魏王時,他也是盡力支援的。

    可是,荀攸的祖上也是漢朝的官吏,他本人也算是食漢祿的,可是在曹操有不軌行為的時候,他並沒有像荀彧的那樣,甚至不惜與曹操鬧翻,也要讓世人看到他的一顆對漢朝宗室忠心。

  • 2 # 小魚兒暢遊

    一部《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批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但出於尊劉貶曹的需要,曹操麾下的謀士多遭貶抑。這其中,荀彧作為曹操麾下首席謀士,其鋒芒被掩抑了許多,儘管他著實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1、名門驕子荀彧(163-212年)出身官宦名門,世居潁川,乃荀子之後,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年少即以才華著稱,南陽名士何顒稱之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公元189年,26歲的荀彧舉孝廉,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董卓入朝掌權後,荀彧預感到形勢不妙,乃棄官還鄉,並勸同鄉們說:“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志·魏書·荀彧傳》)。這番話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荀彧只得遷宗族北上投奔袁紹。不久,董卓所部西涼兵虜略各地,潁川鄉人多數死於戰亂。荀彧投奔袁紹後,儘管袁紹待之為上賓,但荀彧卻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荀彧傳》),遂於公元191年棄袁紹投奔曹操,開始了他與曹操長達二十一年的準君臣生涯。2、王佐之才對於荀彧的到來,曹操大喜,稱:“吾之子房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任之為司馬,這一年荀彧二十九歲。此後,荀彧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逐漸嶄露頭角。儘管荀彧很少隨曹操出征,更多地“居中持重”,排程籌劃軍國大事。但其為曹操所做的三大決策(建立穩定的根據地,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實乃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建議。其一,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公元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反曹,勾結呂布襲取了曹操的根據地兗州。危急時刻,荀彧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兗州剩餘的三座城池,為曹操保住了反攻的根基。陶謙病死後,曹操又要進取徐州。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彧為曹操正確分析了形勢:“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歸乎?今陶謙雖死,已有劉備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備,必助備死戰。明公棄兗州而取徐州,是棄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從這段話中,可見荀彧極具長遠戰略目光,對形勢判斷十分準確。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積蓄實力,“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久,曹操擊敗呂布,恢復兗州,終於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相比於劉備,曹操較早地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顯然是其成功的基礎。其二,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對曹操最大的貢獻則在於為其制定了統一北方的基本策略,即勸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討伐諸侯,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動權。公元196年漢獻帝從長安東返洛陽,在要不要逢迎獻帝一事上,曹操手下各謀士產生分歧,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認為“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荀彧則對曹操說:“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曹操採納了荀彧的意見,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其三,官渡之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這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決定性戰役,也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當時,袁紹兵精糧足,以兵十萬、馬萬匹,南下進抵官渡,企圖一舉滅曹。鑑於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曹操部下很多人畏懼袁軍勢大,認為根本無法取勝。荀彧再一次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必弱”,同時又為曹操逐一點評袁紹的謀臣戰將,“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於是曹操以二萬精兵親自出徵,同時派荀彧坐鎮許昌,留守後方,這充分體現了曹操對的荀彧高度信任與倚重。而荀彧也不負重託,為曹操穩固後方立下大功。戰至當年九月,曹操軍糧吃緊,形勢愈加危急,曹操本人也萌生退兵的想法。又是荀彧在曹操猶豫不決之際,為其正確分析了形勢:“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公今劃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堅定了曹操堅持待變的決心。不久,許攸投降,使官渡之戰戰局逆轉,最終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官渡之戰中出現的“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等等,與荀彧所預見的完全一致。3、舉賢薦才荀彧善於舉薦人才,曹操身邊著名的謀士多為其舉薦,“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 (《後漢書·荀彧傳》)。這些人除了戲志才早逝,其餘皆為曹操身邊出色的謀臣,而鍾繇、陳群、司馬懿等更是成為曹丕當政時的骨幹大臣,可見荀彧善於識才。4、荀彧之死荀彧雖然事曹,但其個人政治理想仍是維護漢室,匡扶天子。公元212年,大權在握、志得意滿的曹操欲進爵魏公、加封九錫,這是個危險的訊號,預示著曹操已經開始為曹氏代漢做準備。出於對自身政治理想的堅持,荀彧上書曹操:“(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魏書·荀彧傳》),由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離世。關於他的死,袁宏《後漢紀》、陳壽《三國志》的記載是“以憂薨”, 裴注引《魏氏春秋》記為“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范曄《後漢書·荀彧傳》也持這一說法。荀彧之死,又為中國史書增添了傳統知識分子認死理、不要命的範例。歷史真的很無趣,一旦還原了真相,真就不如小說好看。但歷史就是歷史,小說就是小說。只有那些慣看秋月春風的漁樵,才能在一壺濁酒中品味出無盡的滄桑與感慨。

  • 3 # 實史求是

    曹操麾下人才濟濟,重要的謀士有所謂的“二荀一嘉”。“二荀”指的是荀彧和荀攸兩叔侄。荀彧通常坐鎮後方,而荀攸更多的是跟隨曹操征戰四方。

    作為軍師,荀攸為曹操運籌帷幄,設奇謀,建良策,功績顯著。

    見微知著的大才

    荀攸,字公達,出自世家大族。很小的時候,荀攸的父母便過世了,跟隨祖父一起生活。

    荀攸十三歲時,祖父去世。有個荀家以前的下人叫張權,主動要求守墓,荀攸對叔父說:“這人神色不對,像是做過什麼壞事似的。”經過仔細盤問,果然發現張權是因為殺了人,才逃到荀家來避難的!荀攸因此名氣大增。

    荀攸長大後,在洛陽做過黃門侍郎,後來做任城相,都不得志。董卓亂政遷都長安後,荀攸與人謀劃刺殺董卓,還沒行動便被抓進了監獄。同伴恐懼自殺了,荀攸卻神情自若、一點也不擔心。不久,董卓被殺,荀攸竟然撿回了性命。

    擔任曹操的軍師,運籌帷幄,屢建奇策

    曹操迎獻帝到許都後,荀攸先做了汝南太守,後來入朝為尚書。由於智計不凡,荀攸很快被曹操任命為軍師。曹操曾對手下人說:“荀公達不同尋常,有他為我出謀劃策,天下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

    荀攸果然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為他屢出奇謀良計,取得了無數的勝利。

    在攻打下邳的呂布時,曹軍連戰不勝,士氣低落。見久攻不下,曹操準備退兵。荀攸阻止道:“明公,現在呂布、陳宮他們也很困難,只要我們再堅持一段時間,呂布一定會被我們消滅的。”郭嘉也同意荀攸的意見。曹操便不再猶豫,加緊了對呂布的攻勢,很快就生擒了呂布,清除了這一威脅。

    荀攸卻對曹操說:“劉表坐守江漢,胸無大志。袁氏則不同,甲士數十萬,如果二袁和好,共守袁紹基業的話,消滅他們就困難了。現在他們內鬥,真是天賜良機!”

    曹操聽從了荀攸的計謀,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便佔領了冀州、幽州等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在為荀攸論功封賞時說:“軍師荀攸,輔佐有功,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為人師表,去世後曹操為其流淚

    荀攸雖然深受曹操重用,位高權重,但他說話行事卻十分謹慎。

    在攻打冀州前,有個親戚向他打聽訊息,荀攸回答說:“王師自往討平冀州,我怎麼會知道呢!”此後,再也沒有人向他打聽軍國大事了。

    荀攸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曹操謀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自己卻覺得很平常,總是不願意在事後再多說什麼。

    曹操曾囑咐曹丕說:“荀攸為人師表,你應當盡禮敬崇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跟曹軍征伐孫權的途中病逝,享年五十八歲。曹操一想起他,總會流淚痛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難栽植”的柿樹如何栽植才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