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今人物者

    孩子應該住校:

    1.住校是融入集體好的方式。孩子讀書,生活,住宿都和同學在一起,可以培養孩子如何與不同的性格的同學相處,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如何獨自處理自己的私人事情,比如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鋪等。

    2.可以向好的同學學習。孩子住校期間,遇到積極努力向上的同學,如何努力學習,可以向他們請教學習上的問題,聊聊人生理想,共同努力共同勉勵,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好朋友。

    3.慢慢讓孩子成長成熟。高中是一個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時期,孩子脫離父母親,感情豐富,整個三年會遇到很多問題與挫折,比如成績不好,與同學發生摩擦,早戀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自己調節,自己處理,不可能再交給父母親,這會讓孩子成長和成熟。

    以上是我擔任高中教師和班主任以來經常對學生和家長說的話,參考意見。

  • 2 # 山東春雨

    個人覺得越是這種情況越應該讓孩子住校鍛鍊一下。

    內向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得不到鍛鍊不是一件好事。

    就說我表姐家的孩子吧,今年15歲了,在鎮上讀初中三年級,他們家本來就是住在鎮上的,住的離學校又不遠,這個孩子從小就是膽小內向,見了人不敢說話,大人怎麼教都沒用,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有同學欺負他,回家還不敢說,都是聽他同學說的。

    小學一畢業,他爸就決定讓他初中住校,就為了能鍛鍊他一下,你別說效果還真挺好,三年下來雖說變得不是特別外向,但是性格絕對有了很大的變化,跟長輩聊天有問有答,也不再往他媽媽背後躲了,進步特別大。

    不過也有缺點,就是學校的伙食不好,本來孩子就很瘦,這一下就更瘦了,他媽媽有時候想給他往學校送好吃的他也不同意,孩子說:沒必要送,不是我自己吃不飽,大家都吃不飽,你送了我也吃不了幾口,總不能我自己吃讓同學看著吧。沒辦法,只有等到週末我表姐再給孩子好好的改善一下伙食了,想吃什麼就買什麼。

    不過好在孩子每年都有暑假,放假了也可以好好補補身體,總的來說也沒怎麼虧待了孩子。

    所以說,內向的孩子讓他出去鍛鍊一下還是有好處的,大人不放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有多強的適應力。將來我的孩子上初中我也會讓他住校,如果他不同我就沒辦法了,不過我們家孩子不住校也好,因為他太外向了。

  • 3 # 伯廷

    你好!

    既然孩子一直走讀,我覺得,高中還是讓他繼續走讀比較好。

    為什麼呢?

    一,不論你家離學校多遠,讓孩子保持走讀習慣,有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

    如果你家離學校只有十多分鐘的話,要讓孩子繼續走讀,孩子吃慣了家裡的飯菜,習慣家庭安靜舒適的環境,能夠得到充足的睡眠,這都是保證孩子有旺盛的精力去學習的必要條件。

    如果你家離學校比較遠,你就應該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也要讓孩子走讀。孩子上高中了,到了關鍵時期,咱不能因為那些小錢,影響了孩子的前程。

    二,走讀有三大好處。

    第一,能夠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走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時間。早晨的起床,晚上的休息。這些時間點都需要孩子自己管控。比如,每天早晨必須在學校起床鈴響十分鐘後趕到學校。孩子自己要自己設定起床時間,出發時間等,為了準時趕到學校,路上無論看到什麼稀奇事,他也不會在那停留觀看。這就需要自制力和自控能力。

    第二,能有效克服住校寢室裡的髒亂和喧囂。

    學校高中寢室裡的衛生差是出名的,因為他們的學習緊張,打掃衛生的時間都不捨得用,所以髒亂差是正常的。

    寢室大,人員多,雖然熄燈的鈴聲早已響過,但是寢室裡仍然安靜不下來。有睡覺打呼嚕的,有上下床搖晃的聲音,有洗腳潑水的聲音,還有打著手電翻書的聲音。如果不是習慣了住校生活的話,一個經常走讀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是很難適應的。

    第三,能夠讓孩子吃上可口的飯菜,以保持足夠的營養。

    高中階段,孩子需要起早貪黑,需要操心費神,過度的腦力勞動會消耗孩子大量的體能。作為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調劑伙食,補充能量,這就是走讀生的有利條件。

    三,時間的緊迫感,能夠培養培養孩子雷厲風行,做事果敢的性格。

    毋庸置疑,住校的孩子要比走讀的孩子時間多,多就多在走讀生把時間浪費在了路上。如果居家或選擇的租房離學校很近,這就不是問題了;如果住所離學校稍遠,這就給孩子以緊迫感。長期的時間緊迫感,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事果斷,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的良好品格。

    四,至於孩子內向,不善交際這都不是性格缺陷。

    有專家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思維雖然不夠敏捷,反應也不迅速。但是,他的思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縝密性,有深度和廣度,適合做研究工作。有許多科學家就是內向型性格。比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村上春樹、斯皮爾伯格,還有馬化騰等等,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人,但是,他們卻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至於不善交際,這確實是個弱項。但是,交際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孩子認識到了這一點,只要有信心,進入大學以後,自己有意識的提高自己,再去上一個業餘口才班,這塊“短板”很快就會補上的。

  • 4 # 蝌蚪媽媽和蝌蚪

    孩子無論內向還是外向,都要進入社會,與人打交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需要自己去解決的事情,高中生了,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沒有特殊原因,應該去住校,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別人相處,自己處理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作為家長可以進行有效的指導,告訴孩子集體生活應該注意什麼,要學會體諒照顧別人,這樣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我孩子不行,自己照顧不了自己,內向,不會和人相處等等,相信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 5 # 的盧飛雪

    這位父母多慮了。

    住校與否可以根據孩子的意願而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既然孩子一直走讀,想必已經適應了走讀的習慣。倘若猝然住校,必然要有一段適應的時期,會引起心理動盪可能會耽誤學習,從這點上看,住校是不可取的。

    孩子性格在高中階段已基本定型,內向或外向與否,已很難改變,也不想改變。不過,內向和外向各有優缺點,談不上誰好誰壞。相反,有統計表明,70%的成功者都是內向的人!

    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村上春樹等等都是內向性格的人。無論內向外向,都有了不起的人物出現,在成功的道路上,內向外向的人都會綻放各自的異彩。

    所以,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最重要是幫助孩子找到適應其性格的發展領域:內向的人往往適合藝術、研究、媒體、會計類工作;而外向的人則適合銷售、管理等。

    所以,除非孩子想住校,否則父母不必過度干涉。父母要做的,恰恰是需要幫助孩子發揮出內向性格的優勢來,允許他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拓展出自己的未來。

  • 6 # 紅紅說育兒

    感覺這個問題就是在說我本人啊!

    我性格靦腆,害羞,小學,中學都是走讀,成績一直名例前茅,後來考上高中重點班,不得不住校。一直以為我能很快適應,現實給了我一巴掌。

    首先是性格,以往在家都有父母說說心裡話,到了這裡,大家只顧自己加油,我有些無所適從,感覺周圍都是陌生人,沒有安全感。

    其次是生活方面,開始上課第一天我就餓了肚子,因為之前都是在家,不用考慮吃,結果沒有考查好食堂,早點不合胃口,一上午還沒過完就餓得差不多了。

    再次是學習,高中競爭殘酷,很多人都是偷偷學習,私下補課,別看很多課上睡覺的,其實都是大神,永遠高高在上。

    等我找回自己的節奏,適應了高中生活,才發現我已經落後一大截了,後來的高考雖然沒有出差錯,但是基礎在那,沒辦法了。

    綜上所述,我建議不住校。

    高中是很辛苦的,父母能多幫點就多幫點吧,讓孩子安心學習。

    畢竟,孩子以後離家的時間只會更長,高中也只有這三年。

  • 7 # 派派派派大星

    我覺得可以試一下住校,讓孩子自己獨立一點,學著自己處理事情,與人打交道。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家長要適當的放手。

  • 8 # 卓紅家庭教育

    不建議孩子高中住讀(除非孩子自己要求)。沒有特殊情況,讀大學以前最好都不要住校。孩子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十幾年。高中畢業,孩子上大學了,在空間上和父母分開了,在心理上也要自立了,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長度,就錯過了這段親子相伴的珍貴時光。

    高中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更強了,情緒情感更豐富,學習緊張,壓力也很大。內向的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高,情緒更容易波動,如果沒有安全的情緒通道,就會壓抑在心,自己獨自承受,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內向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獲得更多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支援。

    現在我們來說說孩子交際的問題。

    如果希望孩子住校以後,交際能力自動提高,那就好像希望一個不會游泳的孩子,丟到海里就能自動游泳一樣,

    不擅交際的孩子,一下子把他完全丟到人群中,自己獨立的空間更少,被人際交往所困,哪還有心思專注學習?

    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寡言少語,出去以後就變了個樣,那是另有原因,這裡不贅述。

    孩子不擅交際,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原因。

    後天中,親子關係品質佔很重要的原因。

    根據心理學研究,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是成年後人際關係的雛形,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如果父母擔心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那就更不要讓孩子住讀,而是好好利用高中三年,積極建設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做出示範,協助孩子改善提升交往能力,讓孩子感受更多來自父母的愛,為上大學走入社會做足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過一開始看某人很不順眼,後來成為朋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