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泳佳
-
2 # 瓜牛小王子
一句話概括: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才剛剛開始。
傳統電子商務的主流是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商城2017年雙十一成交額是1682億,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一年時間內,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約為6.6萬億元,即使如此,電商在社會商品總零售額中佔比僅為13.6 %。這樣看,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業實體店的衝擊還不必擔憂。
2017年,國內幾乎所有的電商公司先後開始了電商新零售模式的轉型。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和現代物流三個方面。線上服務和物流已經有現成物,唯一的新鮮品是線下體驗。於是,一場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業的大圍剿開始了,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前十的傳統零售商都被電商網際網路公司收購或入股。
入股和收購還只是開始,更可怕的是後面的電商改造。步步高、高鑫、海瀾之家等等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這種電商式的改造。一旦改造完成,傳統的實體店都將變成電商的一個體驗工具或者“自營式”倉庫。
中國電商發展迅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零售業發展太慢了,給了電商可趁之機。你看亞馬遜深耕20年才敢盈利,阿里五年左右就拿下了電商市場。網際網路到來時,傳統零售業把它當做敵人而不是工具,強大的時代潮流面前,連句再見都不會給你機會說。
-
3 # 星暢馳
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基本結束。
當阿里與騰訊等大的雲計算平臺把“經濟執行=地球廠+全球一線倉商鋪+物流快遞+定單=新零售”當做模式大加推廣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將會棄大中心平臺。這是因為平臺的廣告位是不足己推薦全部的廠的產品,這決定了廠商會更看重各地的代理商(分銷商)。電商平臺中的分類搜尋中能被人們常瀏覽的廣告位在100左右,而同一分類中有上萬家的廠生產同產品,熱銷廣告位是難以讓每個廠都滿意的。(比如服裝),這己成了平臺電商的通病。
若有平臺支援全球的廠與全球的商鋪能便利的聯絡上。勢必會有大量的廠棄平臺而直接找各地的商鋪銷售自己的產品。全球各地的城市是比100個熱銷廣告位要多的多。廠商們沒必要為了竟價排名大做投入。
從前無新零售之說。所以都在爭當電商。而今後有了打通廠家與一線倉商鋪的新零售,所以電商已不在被馬雲等平臺商當重點。目前平臺商重點打通的是廠家與大形連鎖商超之間的供貨關係並支援了網上下定單。將來必將細化到全球廠可與全球商鋪便利的聯絡上。支付寶的商家服務,與騰訊的微店分銷等都在做新零售的探索。
未來不排除有個別電商平臺與部份廠任會做電商向全球售貨。但這隻會成為少數廠商的選擇,多數廠商將會注重全球的一線倉地點營銷。這方面以生鮮為主。沒有幾個生鮮廠願意玩競價排名等銷量。更願意看到自己的生鮮能即時的到達各地速銷。
總體而言,只要有平臺支援廠與各地商鋪的便利聯絡,廠必然會以各地商鋪為重而不看重競價排名,必競真金白銀勝過虛名。
撰稿人:樂裕坤
2018年4月2日
-
4 # 樂說八道
衝擊有沒有結束?
先看網路零售資料,社科院釋出的2017年度網路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15年佔比10.8%,2016年佔比12.6%到2017年前五個月的13.2%。按照趨勢慣性可以斷定還未結束!
再看可替代性,網路店對實體店形成替代優勢:資訊對稱,成本低廉,產品豐富。網路店沒形成完成替代的劣勢:體驗性差,一次購成率低,時效性差。
以上優劣未來的漲消分析如下
資訊對稱:只要用點心搜尋,流通的商品在網路上都容易找到相關資訊。 網路店=實體店
成本:網店競爭日趨激烈,經營成本隨之攀升,這可以從阿里和京東兩巨頭的財報可看出,他們的利潤就是開店的成本!房地產的加執,人工成本的提升,讓實體店的經營成本更是雪上加霜。 但電商平臺多元經營主體,成本只會遠低於實體 。網路店>實體店
產品豐富度:可想而之,這個是沒法改變的,實物永遠豐富不過虛擬!網路店>實體店,
體驗性:VI等防真技術的迅速發展,虛擬世界越來越趨同於現實世界,再者網路體驗店的加入更是讓實體體驗優勢不在。網路店>實體店
購成率:網購由於只有圖片,影片,文字等多媒體的展示,所看不一定有所得,退貨率高,但至少可換。實體店一次購成率高但基本是不支援退貨的,萬一做了後悔的事也只有默默接受!各有優劣。網路店=實體店
時效性:近幾年快遞、倉儲的迅猛發展,各種物流細分市場生根發芽,都極大地促進物資高效快速的流通,未來無人機的加入讓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提供了可能。實體店購物即拿即用的優勢也將不明顯!網路店>實體店
綜上所述,電商、實體店如果是在零售業做比較,電商對實體的替代遠沒結束,如果是在以體驗為主,商品為輔的實體經營店那就得另當別論!!
-
5 # 池魚llloo
開網店就是掉坑裡了,要獲取流量,必須不斷燒錢;要獲得銷量,必須不斷競價。除了養肥平臺地主和網路房東,那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把自己和別人的後路堵死了。
網購也一樣,花錢買假冒偽劣貨,大量囤積垃圾,垃圾最便宜也是垃圾。開源節流,網購節流了嗎?那根本就是浪費,且相當不環保。最重要的是,自己賺錢的源頭枯竭了,無工可打,無商可務,惡性迴圈。最終,最便宜的垃圾貨你也買不起。網購那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誰也逃不掉。
網購把實體經濟搞死了,資本必然大量湧入房地產,房價就被炒高了。而且,網購搞死商業地產,住宅地產就成了唯一投資目標,投資範圍收窄,資金扎堆湧入,住宅房價就會暴漲。電商不退,實體不進,商業地產不興,住宅房價必然繼續飆升。居住為本,追本溯源,治標治本,住宅房價才能真正降下來,否則全是假大空。
網路經濟脫實向虛,不公平不公正,對依法納稅、守法經營的正規工廠、企業、實體店是巨大傷害,扼殺品牌、老店,摧毀社會創新創造力,禍國殃民。當相關法律法規未完善,網路監管能力不到位時,放開網路營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十多年了,作為一個自以為傲的電商大國,居然至今沒有出臺一部《電商法》,還盲目鼓吹網際網路經濟,正常??
-
6 # 隔壁老周
遠遠沒有結束。恰恰相反,才剛剛開始。
相比傳統實體店,電商供應鏈更高效,產品價效比更高。新零售的崛起,又進一步彌補了電商體驗差的短板。新零售電商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勢必會對傳統實體店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目前新零售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主要表現為對線下實體店的整合與轉化。移動網際網路的誕生,手機APP的增多,流量被進一步分割,呈現碎片化狀態。爭奪線下流量入口,就成為了巨頭們的新戰場。
反觀線下傳統實體店,也早已開始了和線上的融合。藉助OTO平臺、移動社交媒體,加大產品服務推廣力度,增加與客戶間的互動聯絡,拓展進店流量,增強客戶粘性,已經成為許多傳統實體店的常態。
總而言之,目前電商對線下實體店的衝擊整合才剛剛開始,藉助大資料、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線上線下大融合已成必然之勢。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7 # 華東經濟研究員
實體店困局其實很簡單,之所以大家覺得難,是在於我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不確定。很多人認為,未來是科技資訊時代,那我們就用數字化和網際網路去解決實體,這反而是很傻逼的想法,相當於用癌細胞治療癌症。 ITM模式創始人陳龍劍認為,未來中國社會發展趨於M型經濟模型,中產分化為中高和中低兩個層面,而消費也將隨之分化,階層特徵形成,因此,靠販售貨品獲取利潤的買賣方式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的透明度,將越來越難,預計未來3年生產端就會根據消費者個性定製製造後再到消費端,形成CMC新的大資料新產業鏈。這也是最近山東的ITM產業模式(平臺體系)倍受服裝實體零售業的關注原因。
該模式以傳統服裝店為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的開端業態,把當前單一的販賣式零售服裝店升級為衣品形象服務店,透過變革供應鏈體系、店鋪貨品陳列體驗、推出和培育專業化的人才和業務服務,引入數字化積分交易和信託式消費等6大方式整體拉開與傳統服裝店鋪的差異化競爭,推進流通零售的消費側改革,絕對是全國流通零售業變革的大手筆。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促消費20條意見”與山東這次的ITM產業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升級不謀而合,山東正以實際行動打破“成為第二個東北”的謠傳。
個體服裝店的商販不交稅,不僱人,自己幹還好些,就是出個賺個房租錢和吃飯錢,那些服裝連鎖店更慘——高庫存、高員工福利和房租(不加稅的情況,在商場還再加稅),打折賣貨別說不好賣,就算你賣的銷售額很高,利潤卻很低,全是給房東、員工和銀行掙得,給生產商賣貨了,自己啥也沒得,還可能一屁股債。美特斯邦威前幾天釋出上半年報告,賣了26億,同期虧損360%,越賣越虧,不賣還有庫存。這幹些啥事?中間的經銷商實體店們趕快學習一下山東的這個ITM模式,儘快讓自己的販售式的專賣店轉型成為“衣品店”,學不來就趕快關店止損吧。。
回覆列表
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沒有結束,關店潮還是在繼續。但我們要明白,另外一部分實體店也在崛起,比如小米之家,比如名創優品。
所以,這個問題,如果這樣講你就明白了,電商對傳統的實體店的衝擊沒有結束。傳統實體店還在繼續關店。所謂的傳統實體店,就是按照傳統的銷售和營銷模式的店鋪,他們的主要成本來自於租金、廣告、人工。
同時,新興的實體店卻在崛起,反過來搶佔了不少電商的份額。這是你問題的第二部分。是的,電商的份額在下降。那麼什麼是新興的實體店呢?就是採取了大資料、O2O、物聯網等技術手段的實體店,他們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藉助線下強大的優勢,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