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傲江湖活得瀟灑
-
2 # 權謀l
這個問題後來也有人問過丙吉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的!
隨從問,“丞相剛才有人街頭械鬥,你為什麼不管?卻對牛如此關心。”
丙吉呵呵一笑說“街頭械鬥自有官府管。我身為丞相,耕牛氣喘吁吁,我瞭解情況屬於觀察民情,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成語(丙吉問牛),是讚揚了丙吉對農民的苦的關心!
-
3 # 文史磚家
如果漢朝有“感動帝國十大人物評選”的話,那麼丙吉絕對會入選。丙吉字少卿,起初擔任魯國(國相當於郡)獄史,後入朝擔任廷尉右監。丙吉在治理與“巫蠱之禍”相關的案件時,曾冒死救下衛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並派人精心呵護他,後者由此保住性命。但由於這些事情都發生劉病已嬰幼兒時期,所以他並不瞭解詳情。
等到廢帝劉賀被權臣霍光廢黜,劉病已被扶立為皇帝后(漢宣帝),丙吉卻沒有向皇帝自述功勞,依然默默地保守秘密。直到數年後,當年看護劉病已的宮人們爭功,這件塵封的往事才被披露。出於感激心理,宣帝封丙吉為侯爵,等到丞相魏相薨逝後,又讓丙吉接任,後者由此在古稀之年,踏上仕途的頂點。
丞相身居百官之首,上輔天子、下治萬民,職責在於調理陰陽,匡正皇帝的得失,雖然位尊勢重,但也是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職位。按照大儒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說”,一旦發生旱澇、地震、山崩等天災,乃至日食、星變等自然現象,往往被視為丞相的過失。此時,丞相輕則被譴責,重則被罷官,甚至還有被逼自殺的。
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對群臣極度苛刻,曾更換過13位丞相,除1人託孤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職者有7人,因罪自殺者有5人,而被免職的丞相當中,有2位最終也橫死,善終者還不到總數的一半。漢宣帝在位時,雖然對群臣的苛責不如武帝,但也是個雄猜之主,在他手底下做官,同樣需要揣著一百個小心。
丙吉雖然數次搭救宣帝的性命,但他深知“皇帝沒有恩人”,更何況,自己才能一般但卻佔據丞相的高位,必然會引起大批朝臣的嫉恨。所以丙吉在擔任丞相期間,以崇尚寬厚、喜歡禮讓聞名,屬官中有犯錯或不稱職的,便給他們休長假,使其自己離職,以免他們懷恨自己、告“黑狀”(“及居相位,上寬大,好禮讓。掾史有罪臧,不稱職,輒予長休告,終無所案驗。”見《漢書·卷七十四》)。
不僅如此,丙吉每次出行時都會留意民情,觀察自己是否有失職之處。某次,丙吉外出巡視時,碰到一場大規模的械鬥事件,人員死傷慘重,地上全是屍體和哀嚎的傷者,但丙吉卻徑直駛過鬧事區,根本沒有下車處理。不久,丙吉看到一個農夫趕著耕牛在路上走,牛累得氣喘吁吁,熱得直往外吐舌頭。丙吉見狀,便停車詢問農夫,他的牛為何如此難受。
(丙)吉又嚐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引文同上。
丙吉對百姓的械鬥視而不見,卻對牲畜的喘氣極為關心,跟隨他出行的掾史大為不解,便質問他為何厚此薄彼。丙吉對掾史的指責並不動怒,而是面色凝重地跟他解釋道:“百姓鬥毆殺傷人命,自然會有長安令、京兆尹處理,此等小事不是丞相應當干涉的。但現在正值春天,天氣尚未炎熱到酷暑難耐、大汗淋漓的地步,而牛卻熱的如此難受,恐怕是溼熱所致,這是時氣失節的表現啊。”
丙吉緩了緩,接著說道:“溼熱的天氣容易讓耕牛生病,進而影響到農業的收成,而農業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歉收必然會使得百姓餓肚子。我作為三公之首,職責在於調理陰陽、憂國憂民,若陰陽失調、百姓受災,必然會遭到譴責,因此才過問牛的事情。”掾史聽後心悅誠服,認為丙吉頗識大體。
(丙)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爇,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引文同上。
正因為丙吉居功不傲、識大體,在丞相任上崇尚寬厚、喜歡禮讓,所以被朝野內外視為仁德君子,幾乎沒有政敵,由此得以穩固權位。五鳳三年(前55年)正月,做了4年丞相的丙吉因病薨逝,諡號為定。丙吉到死都以國事為念,臨終前向宣帝推薦黃霸、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等人,最終都成為治世能臣。
-
4 # 中孚鑑
丙吉,是西漢時期的大臣,其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曾被封為博陽侯。後丙吉又被拜為丞相,丙吉去世後,諡號為定侯。
曾經丙吉有一次在路上,剛好碰到有人在街頭械鬥,也傷了不少人,然而丙吉在經過那裡的時候,卻對此沒有過問。
丙吉繼續往前走,又碰到一個人在趕牛,這頭牛被追趕的上氣不接下氣,熱的它直吐舌頭。丙吉看到這個情景,就停下讓人問趕牛的人“趕牛走了多遠?”
此時就有人非常的不解,遇到打架的不問,反而問牛。
那漢朝丞相丙吉為什麼對街頭械鬥無動於衷,卻對耕牛喘氣憂心忡忡呢?
這是跟丙吉的官位有關。丙吉為人寬厚,而他又居相位,丞相很難事事都親力親為。丞相所做的就是調和的作用。是施行大方面的策略,而具體的做法就是需要下面官員來完成。也就是說丞相多數不負責細節上的小事。
丞相是承皇帝之意,然後在下發下面的官員。丞相則是考核官員的政績好壞,以功過來論賞罰。
丙吉覺得打架鬥毆,自有官府衙門處理,他作為丞相,是負責考核他們政績的高低,而給予賞罰。而當時天氣沒有到很熱的地步,但是他看到牛熱的上氣不接下氣,趕牛的人也熱的不得了。牛被熱的舌頭都伸出來了,這是受到了溼熱。
牛因溼熱而生病,一旦生病,就會影響到耕種,耕種受到了影響,就會影響到收成,收成不好,百姓就不能吃飽飯。農事為天下之本,丙吉身為宰相,自當憂國憂民。
所以丙吉對街頭械鬥無動於衷,但卻對耕牛喘氣憂心忡忡。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丙吉是歷史上的賢相,他獲得後世稱道的事情非常多。不過,他那些在歷史上獲得稱讚的事情,都沒讓他怎麼出名。讓他千古揚名的,反而是一件小事。或者說是當他看見一頭牛累得氣喘吁吁的時候,說的一句話。
(丙吉劇照)
我們先來看看,丙吉有哪些值得稱道的作為。
一是保護皇曾孫劉病已。因為受“巫蠱之禍”的影響,作為衛太子劉據之孫的劉病已,剛生下來幾個月,就到監獄裡坐牢了。當時還是廷尉右監的丙吉,竭盡所能照顧劉病已,把他交給謹慎厚道的女囚犯來照顧。劉病已幾次差點因生病死去,丙吉都想辦法找醫生把他救活過來。晚年的漢武帝非常昏庸,有一次,他聽說監獄裡有“天子氣”,便派人前往監獄,按照登記造冊的名單殘殺囚徒,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殺掉。丙吉趕緊把劉病已接到家中保護起來。當使者要來殺的時候,丙吉堅決不開門,雙方一直僵持到天亮。漢武帝知道後,忽然又幡然醒悟,表示大赦天下,這樣才把劉病已保護下來了。
二是推薦劉病已當皇帝卻不居功。當漢昭帝去世,霍光迎立劉賀為皇帝,最終又不滿意劉賀的時候,作為大將軍府長史的丙吉,及時向霍光提議迎立劉病已。後來劉病已當皇帝后,丙吉從來不在劉病已面前提起這件事,也不提他曾經保護劉病已的事情,劉病已本人也不知道。後來劉病已無意中知道後,非常感激丙吉,封他為博陽侯。
三是善待部屬。丙吉後來當了宰相。他對部下非常寬厚,他在位期間,幾乎沒有處置過一個人。那些不稱職有罪過的部下,他就給他們長假,放他們回去反省。
(霍光劇照)
以上三件:為漢家江山留下一個好皇帝,做出巨大功勞卻從不居功,用寬厚的方式在處理朝政。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讓他在中國古代的賢相中,坐上一個重要的席位。
不過我們前面也說了,讓他千古揚名的,卻是一件“丙吉問牛”的小事。
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這件事記載在《漢書》裡。說有一次,丙吉出去,碰上一群人在那裡打群架,把人都打死來擺在路上,隨從請丙吉過去調解,丙吉卻不聞不問,轉身就走了。隨從都覺得很奇怪,不能理解。眾人沒走一會兒,看見有個農民趕著一條牛在路上跑,當時天氣又熱,牛累得舌頭都吐出來了。丙吉趕緊讓隨從去詢問:“逐牛行幾里矣?”就是說你這樣趕牛趕了幾里路啊?不能再這樣趕了,再趕就把牛累出病來了。這件事之後,隨從問丙吉,為什麼不關心人的事,反而關心畜生的事?丙吉回答說:“宰相不親小事。”
(劉病已劇照)
也就是說,在丙吉看來,人打架是小事,而牛喘氣卻是大事。那麼,該怎麼理解丙吉的這個說法呢?
我認為,丙吉的話,至少包括這幾層意思:
一是宰相應該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牛作為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勞力,其健康和蕃生是至關重要的,意義也是很重大的,所以值得關注。而老百姓打群架,與國家安危、國計民生都沒有什麼關係,不值得宰相過問。
二是宰相的言行必須給天下起到榜樣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腦,他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不是隨心所欲的,他必須給天下的官員們起到榜樣示範作用。關注國計民生而不在乎扯皮糾紛,是值得天下官員思考的一件事。
三是宰相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問題。生產耕種才是國家的根本問題,把生產做好了,教化自然就好了。教化好了,老百姓才不會無事生非打群架。如果宰相不去考慮根本問題,而是糾結於雞毛蒜皮的問題,對國家是不會有幫助的。
由此可見,丙吉雖然只做了一件小事,說了一句簡單的話,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也是值得我們當下的官員們思考的。
(參考資料:《漢書》)
回覆列表
街頭械鬥是民間尚武的表現,是值得高興的.耕牛喘氣無非兩種原因,要不就是乾旱,要不就是耕田的畜生不夠,預示著明年可能不豐收,人民吃不飽飯社會就容易發生動亂,作為丞相憂國憂民是位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