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漫星空81808118

    洪承疇被滿清俘虜後寧死不降,後來皇太極派自己的寵妃孝莊來勸降,孝莊當時是滿清第一美人,洪承疇和孝莊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夜晚,第二天洪投降了滿清,孝莊是誰?她是順治的親生母親,順治還是聽母親話的。

  • 2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這是一次滿清入關以後皇室最高權力者之間的一場路線鬥爭的具體體現。與其說是順治皇帝放過了洪承疇,還不如說是洪承疇自己救了自己。這是小崔說歷史 LanyaLanya 對這件歷史大案要案的認知及態度。下面就來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妥之處敬請提出批評,但更歡迎批評指正!

    公元1649年,攝政王多爾袞感覺到親侄兒、小皇帝順治越來越難以掌控,甚至明顯感覺到叔侄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想法,要為自己的哥哥、順治皇帝的父親皇太極寫一部個人傳記《太宗文皇帝史稿》,對皇太極於大清之偉業進行歌功頌德,同時也可以使自己(多爾袞)之於大清的貢獻能夠讓後人銘記,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此來緩和自己(多爾袞)與順治皇帝之間的矛盾。多爾袞此舉可謂是一箭三雕,但很做得巧妙,自然是各方同意。

    多爾袞是個乾脆的人,說了就幹,立馬召集范文程、剛林、祁充格、馮銓、寧完我、宋權以及從江南調回北京的洪承疇等人,成立了一個寫作班子。這幾個人都是皇太極時期從大明王朝想法設法挖過來的有影響的文臣,不僅學識淵博、博古通今,而且都身兼翰林大學士頭銜,理論水平及文字功底不一般,完全勝任《太宗文皇帝史稿》編寫工作。順治皇帝對此事不僅同意,而且還很上心,特地召來這他們幾個作了重要指示,並要求他們:毋浮誇以失實,毋偏執以廢公,毋疏忽以致闕遺,毋怠玩以淹歲月。總的一個意思,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

    但多爾袞不這麼想,皇太極傳記《太宗文皇帝史稿》中凡涉及自己部分一定得“偉光正”,該寫的要大寫特寫,不該寫的一點都不能提及。這也正是多爾袞選擇范文程、剛林等這幾個來給皇太極寫傳記《太宗文皇帝史稿》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這幾個人清楚地看到,順治朝上下是誰在當家,誰的影響力最大,朝廷裡誰說話最有份量。所以,皇太極傳記《太宗文皇帝史稿》到底該怎麼寫,必須得按照多爾袞的意思來,事實上也就是這麼來的。只有剛從江南奉調回京的洪承疇堅持了實事求是原則,忤逆了多爾袞。

    雖然說洪承疇忤逆了多爾袞,但也沒不講原則的依附順治皇帝。我們知道,洪承疇先是明朝大臣,經歷過太多的官場激烈鬥爭,未降清以前就練就一套豐富實用的官場生存哲學,特別是皇室黨爭之事,千萬不能湊熱鬧圖新鮮把自己摻和進去。洪承疇雖然受到多爾袞的器重,但主要是工作上的關係,私下裡兩人並無太多的交集,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個人感情在裡面。對於順治皇帝來說,洪承疇也是公事公辦,也無有太多的個人感情摻雜期間。所謂:食國家俸祿,謀朝廷政事。僅此而已。

    無奈世事難料,公元1650年年底,權傾朝野的多爾袞意外身亡。隨著多爾袞的死去,一場滿清貴族之間的政治較量也重燃戰火。所有追隨多爾袞的大臣都被多爾袞的政敵濟爾哈朗列在清除打擊之列。皇太極傳記《太宗文皇帝史稿》編寫工作也隨之停止,參與編書的七個漢族大臣被朝廷均以“刪改太宗實錄”的罪名問責處理:領銜編書的剛林被處死,祁充格也被處死,而馮銓、寧完我、宋權被開除公職。范文程因曾與多爾袞有過節而僥倖留用。洪承疇呢,則憑老道的官場生存哲學全身而退!

  • 3 # 史海覓蹤

    剛林是一位史官,卻沒有堅守住史官秉筆直書的原則。

    多爾袞生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如日中天。剛林為了拍馬屁,不惜利用其手中許可權,在編寫《清太祖實錄》時,抹去了多爾袞所犯下的過錯,而且誇大了他的戰功,嚴重背離史實(史載:為睿親王削匿罪愆、增載功績)。

    多爾袞死後,有人告發,順治下旨調查,發現剛林還參與了多爾袞軍事謀反的秘密行動——多爾袞曾打算調兩個旗兵力駐紮在直隸永平,以備不時之需。

    綜上,剛林就是一個阿諛奉承的佞臣,為了榮華富貴,不講原則,甚至還參與謀反,對於這種不臣之人,順治不將其處死難道還留著禍害自己嗎?

    洪承疇是難得之才,得到清朝的器重

    洪承疇和剛林則完全不同,作為前朝的一名降將,剛開始被俘時也是寧死不降,清朝皇帝都欽佩他的氣節。後來投降後,得到多爾袞和順治帝的重用,他的晉升不是靠的阿諛奉承,而是憑藉自己的才華。對清朝來說,是前朝挖過來的人才。

    而且洪承疇雖然身為清臣,但心繫漢室,積極向清廷請求“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從而避免生靈塗炭,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同時他還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淡化滿漢差異,為滿漢合流打下基礎。

    孫中山先生曾贊之為:“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結語:

    一個是毫無底線的佞臣且具叛逆之心,一個是匡扶社稷的人才且曾經寧死不降。

    忠臣從來都是歷朝歷代國君們心中最尊重的人,好不容易將他收入囊中,難道是為了處死他嗎?要殺早就可以動手,又何須等到此時動手!順治帝看重的是他的才幹和節氣,如此處置他們,合情合理。

  • 4 # 象眼觀天下

    簡單的說,順治和多爾袞之爭,是當時滿清最高權力之爭。

    勝利者當然要清洗異己,以確保自己對權力的絕對控制。

    剛林屬於多爾袞嫡系,“參與移永平密謀,又與大學士祁充格擅改《太祖實錄》,為睿親王削匿罪愆、增載功績”,多爾袞死後沒有投靠順治,所以屬於異己分子。

    而洪承疇則屬於“客人”,根本沒有進入當時滿清的政治核心,屬於那種“顧問”型的,需要了你可以來發言,不需要了你得走開,沒有表決權,對於順治的權力構不成任何威脅。

    所以順治沒有必要對洪承疇下手。

  • 5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考驗清初執政者執政能力的問題。以及順治親政後的朝廷政策的思路。

    所以從順治殺剛林等此案的處理態度之事可側面反映順治思路。

    一、先看此案因修撰《明史》《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的人如何獲罪?

    1、馮銓:漢人,順治六年修撰《明史》《太祖實錄》《太宗實錄》,Quattroporte官,未獲罪

    2、瓜爾佳·剛林,滿人,順治六年,任《清太宗實錄》Quattroporte。誅殺

    3、祁充格:滿 人,順治六年,充太宗實錄Quattroporte官,與剛林等同主會試。八年,與剛林同誅。

    4、范文程:滿人,《太祖實錄》范文程亦系同改之人,刑部擬議革職,解任,籍沒其家,諸王大臣覆議,擬令其革職折贖留任。

    不久,范文程即復官。

    二、多爾袞死後被追究責任處死者

    瓜爾佳·剛林、祁充格、冷僧機、舒穆祿·譚泰(次年處死)

    何洛會:滿人,肅親王師還,貝子屯齊等訐王諸悖妄狀,何洛會復從而證之

    冷僧機:七年,睿親王有疾,怨上未臨視,冷僧機及貝子錫翰等奏請上臨視,睿親王坐以擅請降世職,恩詔復故,進一等伯。

    舒穆祿·譚泰:順治八年八月,世祖下詔責罰譚泰專橫,命執捕譚泰付於獄中,糾集廷臣議罪。鰲拜覆揭發譚泰依附多爾袞及營私擅政諸罪狀

    愛新覺羅·巴哈納:順治八年,阿附多爾袞。(黨附,免死罪)

    注意,如譚泰並非是因為純依附多爾袞之事,而是因為其專橫,任用私人。然後被舊罪告發一併處理

    以上可以看出,順治帝處理此案的三個態度:

    一、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牽涉不能太多。如剛林、祁充格。

    二、保朝廷可用之人,維護滿漢民族政策。如漢人不殺

    三、確實是死黨打擊過兩黃旗,陷害皇族者才殺!如譚泰、何洛會

    順治也知道,參與《太祖實錄》《太宗實錄》之人被要求改寫有一定的被強迫性。如大學士范文程功高良苦,實有難言苦衷。所以在保之內

    1、參與修改太祖實錄只是一種罪名,起殺雞駭猴的作用:如殺剛林、祁充格,此二人只是史官,並無太大影響,所以可以殺雞駭猴。

    2、確實黨附有實力派殺人:何洛會、冷僧機、譚泰,何洛會是陷害肅親王豪格之人,而冷僧機則是要求順治探望多爾袞。以獻媚多爾袞。並且冷僧機與譚泰的確打擊兩黃旗重臣索尼和鰲拜等人。

    3、朝廷有用之人能不殺就不殺:譚泰,因其平定江南有功,後續仍然用得著。還升為吏部尚書,本不欲處理。只因譚泰袒護陳名夏而又後來表現張揚,所以次年以黨附罪處死。

    4、順治帝對漢人有一定寬大態度,符合順治帝的民族政策。當然漢人在當時也一般不參與清初黨爭的核心。也參與不到有關

    以引推論洪承疇:

    1、洪承疇的情況:

    順治四年(1647年)前在江南協助多鐸平定南方。

    1647年順治四年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制。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對其慰勞備至,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

    1、洪承疇為漢人,無實權,沒有明顯黨附的痕跡,這合乎入關時漢人不掌實權,僅為幕僚作用較多。所以洪承疇不掌握核心秘密

    2、洪承疇並未參與修撰實錄。處死者,並非都為參與《太祖實錄》《太宗實錄》之人。其間馮銓、范文程並沒處死,而後免罪並重用。

    所以殺剛林,而放過洪承疇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清史稿》

    資料:滕紹箴. 《多爾袞之謎》.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升降式攝像頭是否能成為新一代全面屏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