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個朝代是怎麼分封王爺的,王爺還分等級嗎?
17
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古代王爺是有等級的。

    最尊貴的是秦王、齊王、楚王、晉王、魏王、趙王、燕王、吳王、越王這些稱號,這些王的王號是春秋戰國時期大諸侯國封號。

    明代親王服飾

    其次是衛王、鄭王、魯王、宋王等,這些是小諸侯國封號。以上都是一字王,俗稱“一字並肩王”。

    最後就是二字郡王,如陳留郡王、扶豐郡王等等。

    明代郡王服飾

    清朝時期廢棄了這種封號方法,清朝最尊貴的王是“鐵帽子王”,如禮親王、睿親王、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之類的王,可以世襲罔替。其次是不能世系罔替的王,比如理親王、和親王等等。最後也是二字郡王。

    具體的細節和尊卑方式,各朝代都有不同,以上只是簡單地說法。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漢高祖劉邦

    自從秦始皇稱皇帝后,王就不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稱謂了。到了西漢時期,開始將王作為爵位分封給功臣和皇族。在漢高祖劉邦消滅了韓信等異姓諸侯王之後,在後世的歷朝歷代,除了一些特定時期和少數非王朝之外,有資格封王的都是皇族。配圖

    漢朝

    王爵分封給皇族。漢時諸侯王有自己的封地,各王國自治,不用上交稅賦,但要定期向皇帝朝貢。有自己的軍隊,軍隊人數不多,視封國大小而定。

    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期的王爵制度與漢史相似。到了南朝,王爵權力有所下降,各封國國王失去了對自己封國得治理權,僅享受封國食邑。

    隋唐

    隋朝王爵分為國王,郡王。國王等級大於郡王。

    唐朝王爵分為親王,嗣王。嗣王就是親王的繼承人,繼承爵位後等級降低一等。

    隋唐時王爵只享受相應的經濟收益,沒有具體封地,封號都是比較虛的稱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之前是秦王,但他既不擁有秦地,也不用去秦地居住,秦王只是一個名號。唐太宗

    宋元

    宋朝的王爵制度與唐一樣,只不過根據王爵繼承人的級別有所區分。一種是王爵繼承人的爵位保持不變的,叫世襲罔替。一種是王爵繼承人的爵位降低一級,叫世襲。

    元朝時王爵有三種,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王和貴族封王。地位依次遞減。

    明清

    明朝分親王,郡王,均世襲罔替。各王爵無權治理國家,但有封地,享受食邑。

    清朝分和碩親王,多君郡王。各王爵可以世襲,但沒有封地,也沒有食邑,只享受朝廷俸祿。但是在清朝也有世襲罔替的親王,那就是清朝開國時的八大鐵帽子親王,以及雍正封的鐵帽子親王胤祥和統治帝封得鐵帽子王奕訢。

  • 3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說王爺應該是受影視劇的影響,作為中國古代的爵位,王是最高一等級的。

    秦以前,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王,春秋時期,周天子就是王,也是唯一的王。但從楚國自稱蠻夷,稱王之後,戰國的其他國家也相繼稱王,但王還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到漢以後,劉邦稱帝,開始分封異姓王和劉姓王,這時王才真正作為帝國皇帝一下的最高爵位開始出現。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早期的王都有封地,有自己的軍隊,就是一個小朝廷,所以才有後面的七王之亂。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王侯貴族封地越來越小,王爵也就慢慢變成榮譽稱號,不再是獨立王國。

    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西晉分封太多同姓諸侯王,以至於釀成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

    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為親。

    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為親王。後面的朝代基本大同小異。

    “王”分成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

  • 4 # 九州歷史

    封建時代,王爺是個爵位,代表自己高貴的出身,跟官位沒關係、跟兵權沒關係。在自己的封地,王爺就是皇帝,也可以說僅次於皇帝。

    至於給王爺多大權力,要看皇帝的意願,劉邦給皇子們真實地封地和權力,然而他們發起“七國之亂”,再以後諸侯的封國設定相國,是封國的行政長官,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監視王爺。明朝朱元璋給兒子們實實在在的封地,結果朱棣造反。整個清朝,只有福康安一個外姓王爺,但是除了這個假王爺,其他王爺都留在京城,提籠架鳥,沒有實權。

    簡單看下各朝代的王爺: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西晉武帝封宣帝孫永為東莞郡王,始見郡王之稱。後世開始沿襲設定。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於王。唐皇太子、諸王與親王之子承恩澤者皆封郡王。唐代時郡王為從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後各朝代郡王也多為二等。宋宗室近親承襲,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時封爵第二等為多羅郡王,也稱郡王。

  • 5 # 魚兒讀書會擺尾

    後期親王多為一字王,大抵是以春秋戰國諸侯國名作為封王尊卑的依據,如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為尊, 又以秦、齊、晉等大國為最尊貴的王號,其餘如吳、魯、越等更為小國。二字王之類郡王等級更低。

    但是隋唐之前並不是這樣的,當時封王尊卑是以食邑多少區別。

    漢朝皇子、宗室封爵二等,“皇子而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故謂之諸侯王。王子封為侯者,謂之諸侯。”後漢“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所以“七國之亂”中七個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王號與後世顯示尊卑的王號就不一樣。

    晉朝王爵也不是以王號分尊卑,以封邑戶數分大小,“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邑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其平原、汝南、琅琊、扶風、齊為大國,梁、趙、樂安、燕、安平、義陽為次國,其餘為小國,皆制所近縣益滿萬戶。”“八王之亂”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南朝宋齊梁陳宗室封王之制度沿襲自晉朝。

    北魏“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王封大郡。

  • 6 # TANGTANG俠

    從漢代開始,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可以封為王。

    到了魏晉的時候,王爵被分為親王和郡王兩個級別,而親王是專門封皇帝的兒子和兄弟。

    郡王一開始是皇太子兒子的封號,不過後來的時候,一般多分封於節度使一些武臣,還有文官也有受封郡王的。

    寫到這裡很明顯,親王的級別明顯要比郡王要高一些,親王算是第一等王。

    隋朝時候爵位分九等,郡王為第二等,比王低一級。

    到了唐代的時候,唐皇太子和親王之子承恩澤也都被封為郡王,唐代郡王也是從一品,也是二等。

    在王后的後來朝代一般也為二等王。宋代的時候,宗室可以繼承世襲,金代和元代的時候也一直沿用。

    到清代的時候,封爵二等的為多羅郡王,也可以簡稱郡王。

    大致來看,古代的王爺基本上都算是二等王,可以世襲的居多,只不過權力的大小不一樣,有的王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執掌兵權,說不定皇帝見了王也得客客氣氣。

    但是有的王混的就比較差了,沒封地,沒兵權,在不招皇帝的喜歡,估計權力連個縣令都比不了吧!

  • 7 # 悅讀文案

    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的分封制度歷朝歷代皆有所不同。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藩王擁有自己的轄地,有自己的軍隊,權力很大,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明代藩王分封各地,但是沒有專屬的封地,也沒有軍隊,稱之為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但無論哪個朝代,在封王的規範上大體相同。

    中國古代王爵的分封按照一字和二字進行分封。一字王是一等王,二字王是二等王。一字王,指封號為一字的王爵。一字王為國王及親王,親王嫡長子為王世子,將來世襲親王,親王其餘諸子封郡王,二字王是郡王,嫡長子封郡王世子,將來世襲郡王,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封王名基本上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其中晉王最為尊貴,稱帝數量最多,如晉王李克用,晉王楊廣、晉王李治、晉王趙光義等。接下來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一檔次,後世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源於這些封號。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八國晉、秦、齊、楚、趙、魏、燕、韓這八個字封王不是皇帝的兒子就是戰亂時期的割據一方的大將,身份尊貴,一般人不敢掠起鋒芒。

    親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

    郡王(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餘子皆封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之長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世襲奉國中尉,不分長子、餘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異地戀出現什麼情況最難熬?還有必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