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蝸牛灬
-
2 # 明月照邊關
北宋的軍事力量在歷代封建王朝裡是很差勁的存在,在立國的300年歲月裡,幾乎沒有打贏過,北宋初年對大遼的戰役,高粱河,岐溝關之戰都是慘敗告終,之後大遼南下侵宋,雙方在檀週五,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朝每年向大遼進貢,之後雙方開始了互不侵犯的和平發展,北宋在北部佈置重兵防範大遼。
此時處在宋朝西北的西夏,突然崛起,西夏李元昊自立為帝,開始圖謀發展,因為西夏地處今天的甘肅一代,經濟匱乏,要發展生存,就必須獲得足夠的財力,而富庶的老上司北宋就是首選,於是1039年李元昊出兵攻打北宋,在三川口打的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1041年,在好水川之戰,又打的宋軍找不著北。
1042年,李元昊率軍入侵北宋邊鎮,在定川寨,一戰幹掉宋軍主將在內的16名將官,殲滅宋軍近1萬,長驅直入蔚州,打的北宋一點脾氣沒有,但兩軍相持,東北的大遼可能會趁火打劫,於是西夏和北宋透過談判,簽訂了《慶曆和議》,和議規定,李元昊廢除皇帝稱號,自稱國主,繼續向北宋稱臣,因為西夏是三戰三捷,攜勝利之威,所以宋每年向西夏貢獻白銀7萬量,娟15萬匹,茶葉3萬斤,逢年過節,宋還會再各多給個萬兒八斤的。實際上是花錢買和平。
自此北宋依靠每年向東北,西北的大遼和西夏進貢,來換取和平,宋朝的統治者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方法,然後不思進取,自得其樂 最終仍難免被滅亡。
總之,終宋一朝,雖然經濟水平在歷朝歷代裡面是最牛的,但宋朝的重文抑武國策,以及宋朝皇帝普遍的保守原則,讓宋朝活成了歷代王朝裡最窩囊的一個王朝。
-
3 # 俺是飛狐
這要從“慶曆和議”和“德治天下”說起。
公元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最強盛是疆域達到甘肅、寧夏和青海的一部分。宋廷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宋仁宗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宋夏戰爭全面爆發,歷經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
公元1044年,宋朝與西夏最後達成協議 。
和約規定: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賜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
和約中詳述了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之民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上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
慶曆和議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議”,西夏元昊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君”,保一方“國泰民安”。
宋朝簽訂的屈辱條約雖然不平等,宋仁宗妥協了西夏,但是卻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直到宋真宗繼位之後,又發動了兩次宋夏戰爭。
再來談一下宋仁宗趙禎的德治天下。
北宋一直被史學家詬病,稱宋朝是一個屈辱的朝代,被人稱為“弱宋”,在對外戰爭中勝少敗多,多次向侵犯自己的遊牧民族進獻歲幣,宋朝雖有外敵,但給歲幣換和平的做法,維繫了王朝的和平發展。
所以任何和平的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打仗是需要付出生命代價的,一旦戰火燃過,將是無數老百姓流離失所,無數士兵馬革裹屍。
許多文人都喜歡宋朝,因為那裡重視文人。
宋仁宗一生不窮兵黷武、不奢侈糜爛、不沉迷花鳥,事必躬親,知民間百姓疾苦,仁心仁德,最終贏得百姓以及對手尊重。
公元1063年,54歲的宋仁宗趙禎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曾記載到:“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
當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
4 # 愛歷史的大小姐
遼軍對宋軍有心裡優勢,敢冒風險長驅直入,宋軍士氣低下;北宋領導層隨時準備跑路,要不是寇準拉著,都遷都了;在遼軍後翼的王超畏戰,不聽朝廷調動,十萬人在定州看戲。在這種打又打不過,逼又逼不退的情況下,能達成《澶淵之盟》也算好的了,北宋每年損失點錢,土地問題上一個得了面子,一個得了裡子,此後百年無戰事,雖然遼國有時不要臉過來打秋風,總體是和平態勢。
與西夏的議和那是真屈辱,西夏跟遼、宋那是一個體量的嗎?前期宋軍雖然屢戰屢敗,但是西夏也不好過,北宋關閉與西夏貿易,戰爭讓西夏內部動盪,民怨四起,夏人逃亡宋國,一幅窮兵黷武的樣,“元昊雖數勝,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宋軍只要不議和,整兵備戰接著給西夏施加壓力,只要能逼的西夏軍頻繁出戰,內部遲早生大亂,結果議和了,又給錢又正位。而且這個議和後,西夏後面與北宋的交戰也沒停過,可謂是有百害而無一禮。
-
5 # 口水雜談
這就是談判的智慧。
北宋要的是面子,西夏原本是北宋名義上的附屬國。現在和北宋並稱。所以西夏向北宋稱臣,表示還是北宋的附屬。這就給了北宋面子。
而北宋是有錢的。西夏給你面子,你就得給西夏銀子。這樣才能雙方滿意。當然,北宋也可以選擇和西夏繼續打。事實上,北宋的總體力量強與西夏。也能繼續打下去。但是,即使北宋勝了,也不可能滅亡西夏,因為還有遼在呢。而打仗是要花錢的。北宋給的那點歲幣,和開戰花費的軍費比,不值一提。也就是把軍費的零頭,給西夏當歲幣,就取得了戰爭勝利同樣的效果。
北宋和西夏和談後,雙方互開貿易,北宋的歲幣是一種有效的和平手段。
-
6 # 新銳歷史
01從嚴格意義上講,北宋並非一個大一統王朝,因為它的北邊有遼朝,西北則有西夏政權。
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統轄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地。
因為它在北宋政權的西邊,為了和此前曾有的夏朝相區別,被稱為西夏。
隨著西夏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統治者開始有了對外掠奪的野心,目標當然是富庶的北宋。由此引發了西夏和北宋長時間的戰爭。
1040年,西夏南侵宋。宋軍在西北邊境駐軍三四十萬,但宋朝的軍事制度是大將直接聽命於朝廷,而且都是臨時派將出徵,兵將之間沒有默契,不能互相配合,這導致了幾場戰役的大敗,宋朝損失慘重。
02然而,在人類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勝利者可言。西夏在戰役中雖多次取勝,卻抵償不了戰爭所帶來的消耗。由於戰爭,北宋和西夏雙方的正常貿易停止了,西夏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這引起了人們的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最終西夏統治者被迫向北宋提出議和。 北宋的皇帝宋仁宗早就希望停止戰爭了,他欣然同意了議和的請求。雙方約定:
西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宋朝每年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在各種節日還要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兩國重開邊境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
03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西夏既然向宋稱臣了,北宋為什麼每年還要給它這麼多財物呢?原來,這個和議的主要目的是停止戰爭、恢復貿易。李元昊名義上向宋稱臣,實際在國內仍自稱為皇帝。
對於此舉,北宋也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在宋朝皇帝看來,只要西夏不再騷擾宋朝邊境,就萬事大吉了。
但作為中原的正統王朝,當然要在名義上有一個說法,那就是西夏向自己稱臣,代價則是給西夏錢財和他們所需要的物品。
綜上所述:宋夏之間的和議結束了兩國長期對峙的戰爭局面,雙方重開邊境貿易,加強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講,議和要比戰爭強得多。
-END-
-
7 # 使用者110512198428
主要與北宋時期的國策和社會情況有關。宋朝從太祖趙匡胤時期制定重文抑武的國策之後,後代繼任者認真貫徹,導致北宋軍隊方面的衰弱,雖然偶爾會出現個別將領取得勝利,但是總體上而言宋朝對外戰爭一直處於劣勢,為了維持和平的狀態,只能犧牲一些的財物來維持邊境和平。
西夏稱臣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因戰敗稱臣,西夏國土小,人口少,想要完全佔領宋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西夏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是想向宋朝勒索一些財物,宋朝也樂意與拿錢換平安,所以每年給西夏財物可以保持和平的狀態。
回覆列表
西夏開國之後,李元昊便開始向宋大舉進軍,並且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中連克宋軍,三戰三捷。
然而在兩國統治者都想要停戰的意願下,兩國簽訂了《慶曆協議》,宋朝每年賜給西夏白銀、絹帛以及茶葉,節日另有賞賜。而李元昊取消帝制號,由宋朝冊封為西夏國主,名義上向宋朝稱臣,而在現實中依然是帝王待遇。
而李元昊與宋朝有了協議之後邊沒有了後顧之憂,專心對付遼國,並且大敗遼國,由此可見西夏軍隊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所以,對於宋朝來說,每年給西夏財物等於是花錢買平安,而且宋朝也玩了一個文字遊戲,用的是“賜”,而不是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