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他動物即使偶爾做出了“高智力”的舉動,他們似乎不能用語言告訴其它同類。為什麼他們沒有進化出這種能力?
24
回覆列表
  • 1 # 老老的月光

    當然。

    有的回答把本能和知識混淆了。其實很簡單,本能是先天遺傳的,知識是後天習得的。因此,鳥媽媽教小鳥飛這不是知識,因為鳥已經進化出了飛行的器官和能力,而鳥媽媽只是在喚醒這種能力而已。

    人類不會飛,但從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能飛的飛機開始,知識不斷累積更新,從而使全人類都能行於藍天之上,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知識的傳授依賴於能夠傳達複雜資訊的語言和文字,而只有人類發展出了這兩樣東西,所以,在我看來,答案沒什麼好含糊的。

  • 2 # 豫後陽灮

    當然不是,每種動物都有它自己的一套傳授知識經驗的方式!人類只不過比其它動物傳授的方法多樣性,廣泛性不一樣罷了!

  • 3 # 匯雁1

    動物中能傳承知識,唯有人類。

    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高階之處,在於有語言,有文字,有情感,有思維。這些都是傳承知識的必要手段和條件。

    知識包涵兩層意思。《知道懂得》和《識別》。

    知識又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

    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而達到為人類服務。

    感性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初級階段。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掌握髮展和變化規律,將認知系統化,上升到科學理論。即是實踐出真知,真知出理論,理論又返過來,指導實踐。

    這種相互作用,促使知識在人類的知識傳承中,又得以不斷更新,豐富了理論科學。

    例如三峽水利工程,歷經數十年的反覆論證之後,方才動工。何處攔江截流?建壩,船閘設計多高,多寬?三峽大壩對大環境,氣候,生態的影響?…這一切,都需要各方面科學知識,反覆綜合研究,最終做為重大決策的依據。

    直到今天,國家主席和有關部門,一直仍在持續關注。

  • 4 # 經海山

    題目只對了一部分,人,已經脫離了動物的本能,超越了動物的範疇。如果一定要這樣說的話,也只能說是“高階動物”而已。

    但是按照人的定義,在全地球之中也就只得人能夠條件,其他的動物只都是動物。但在眾多的動物之中未必“只有人類能傳播知識”。

    這些例子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初級的,本能的知識可以說全部動物都要教,所有動物都是由母親把知識教給孩子,捕獵動物的教捕獵,草食動物的教逃跑。如果一隻不幸失去母親的動物,那麼這隻幼崽可命不久矣。牠會因沒有了母親細心教育而喪命,同群種的動物除了是同類,更主要的還是競爭對手,特別是在狼群,象群這些等級森嚴的動物之中,牠會因不懂規矩而讓頭領殺死。就算躲過之後,接下來的因為沒有系統性的學習捕獵,不能夠躲避天敵等等的技能而丟掉生命。

    除了大自然,在人類備受愛護的寵物之中也屢屢發生,,比如貓不會抓老鼠,狗不會溶入社群等等都是這樣所造成的。

    以上舉例都是動物最基本的本領,還沒有說大猩猩可以用石頭砸堅果,用樹枝掏螞蟻,水獺能夠挑選一塊精美的石頭隨身攜帶,以方便砸貝類取食等高階的技能。所以說大自然中動物能夠傳播知識是必須要懂得的,是一種本能,是生存的保證。

  • 5 # 小宇堂

    顯然不是隻有人類能傳承知識。有許多動物,尤其是具有高智力的動物和具有社會性的動物,其幼崽都有向其父母乃至群體中其它成員學習的本能,而其父母和群體成員也會有意識的提供練習的機會。高等動物的行為,不完全是本能驅動的。這個情況在動物界太廣泛了,從靈長目到食肉目再到偶蹄目(尤其是鯨下目的海生物種),我們來看看一些具體的例子:

    注意:不是說寫在書本上的那些東西才叫知識,知識泛指一切從過往的經驗中獲得的經驗和結論。海豚的方言

    科學家們提出,海豚具有“高度發達的口語”與人類的交流非常相似,而且也具有方言的差異。這種方言的差異充分說明了海豚的“口語”具有高度的知識化傳承特徵。

    雖然人們早就認識到海豚具有很高的智力並且可以在群體內進行交流,但是對它們彼此交流的能力的細節卻不太瞭解。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海豚的語言展示了人類口語中存在的所有特徵,這表明海豚的智力和意識水平很高,而且他們的語言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高度發達的口語,類似於人類語言。

    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對威爾士夏農和卡迪根灣(Cardigan Bay)近2000只海豚的哨音進行了數字化和分析。結果顯示,與卡迪根灣或其他地方相比,夏農地區的海豚使用了一種獨特哨音,這種哨音顯然是當地海豚群體相互學習“約定俗成”的。在加拿大,研究人員也發現不同虎鯨群體中有不同的方言。到目前為止,已知具有方言的其他哺乳動物(除了人類之外)還有抹香鯨和某些猴子。

    上圖:海豚的聲吶定位能力,讓它們在聲音應用方面的能力走在了動物的前列(甚至超過人類)。

    貓科動物的捕獵技巧

    雖然獵殺的慾望和基本技巧對於貓科動物來說是一種本能,但對於具有個性化的獵殺方策略,以及對於外部條件如環境、對手、競爭者的理解和反應則很多時候是可以從親獸傳受給幼獸的。

    除了獅子,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獨居,但即便如此,幼獸在離開母親之前也會需要與母獸共處數月,在那期間母獸會提供很多關於捕獵技巧的學習機會給幼獸。這也是人工繁殖貓科動物野化時需要面臨的問題。沒有跟隨母獸長大的幼獸在狩獵技巧方面會存在缺陷,因為它們從未接受過母獸的言傳身教和實戰演習。往往母獸會將獵殺的獵物交給幼獸練習,而幼獸也會積極觀察母獸狩獵所採用的技巧。這些傳授和學習行為大多是本能性的,屬於一種因進化壓力內化到基因裡面的固有本能。人類有這部分的本能,但人類更多是依賴於有意識的教育和社會教育體制來實現知識傳承的。

    上圖:幼年獵豹學習捕獵的場景。

    非洲象關於水源的記憶

    大象具有非常好的長期記憶,這與它們的大腦結構不無關係。而大象的智慧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證實。大象的社會結構也很複雜,再加上一個相對較長的壽命,這使得大象之間的知識傳承變得更有意義。非洲象一般由最年長的雌像領導,她記得非洲大草原上所有的水源位置,並且帶領象群四處遷徙。而她未來的繼承人,例如她的女兒,則會從這個過程中學習並記住水源的位置,未來接手象群之後可以繼續帶領象群在大草原上從一個水源遷徙到另一個水源。這個過程雖然不是刻意為之,但年輕的雌像從客觀上也從生活經歷中“學習”到了知識。

    上圖:小象在跟隨成年象遷徙的過程中學習到各種知識。

    動物文化

    動物文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典時期的亞里士多德,而近代可以追溯到查爾斯·達爾文,但動物的行為與實際的“文化”一詞聯絡則源自20世紀40年代日本靈長類學家對於社會傳播性的覓食行為的發現。

    文化可以被定義為“由動物群體成員共享的,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社會學習和資訊傳播的,典型的行為模式”。

    文化傳播,也稱為文化學習,是傳遞社會學習資訊的過程和方法。動物文化也符合這個定義。既然有文化,就必然有知識的傳承。而人類文化也不過是動物文化的一種發展和延伸。

    科學家們深入研究並總結了這麼幾種典型的非人類的動物文化:

    靈長類文化

    最著名的靈長類文化現象之一就是日本獼猴的甘薯清洗行為。1948年,有日本研究者開始研究日本各地的獼猴,他們注意到不同靈長類動物群體在社會模式和攝食行為方面的差異。例如在某個地區,總是公猴照顧幼猴,而在其他地區的猴群則沒有這種行為。其中一個小的猴群通常挖掘吃幾種植物的塊莖和鱗莖,而其他猴群甚至都不會把這些東西放進嘴裡。而研究者們觀察到的最著名的取食行為是,一隻年輕雌猴將甘薯帶到一條小溪中清洗掉所有的沙子和泥土之後才吃,然後研究者在這隻猴子的玩伴及其母親和中也觀察到了這種行為。甘薯清洗的“習俗”最終蔓延到了整個獼猴群體。

    鯨類文化

    研究者們在包括鯨魚、海豚在內的動物群體中也發現了所謂的文化現象,其大部分文化證據來自發聲和攝食行為。

    鯨類發聲已被研究多年,特別是寬吻海豚,座頭鯨,虎鯨和抹香鯨。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來,科學家們對這四個物種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它們都具有群體方言、覓食和遷徙傳統中潛在的文化屬性。

    科學家們於1992年對南太平洋的抹香鯨群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抹香鯨群體往往根據方言聚集,不同群體間的“歌聲”差異無法透過遺傳或生態來解釋,因此只能歸因於社會學習。雖然許多人不情願地願意接受鯨類動物文化的概念,但有充分證據證明其存在,因為它們具有“長壽命,高階認知能力和長期父母照顧”與人類非常相似。

    上圖:海豚在嘴上套一塊海綿避免嘴部在覓食時受傷(珊瑚很尖銳)也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文化

    大鼠文化

    1991年對巴勒斯坦野外觀察到的一種黑鼠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這種黑鼠在進食前從松果上剝離松果鱗片的行為是一種社會獲得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在其他地方沒有被觀察到,而且他們發現在黑鼠中,有不少覓食技術都是透過社交傳播的。科學家們也研究了大鼠獲得食物的方式以及將相關策略傳遞給後代的方法,並且透過實驗證實了這些行為都是後天習得而非天生本能。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總結出了鳥類文化、魚類文化等等。這些物種的智慧更為低階,但是在它們的群體當中也能發現文化傳承的例項,這讓人驚訝。

    總結

    知識的傳承是動物進化壓力的產物,也是動物神經系統的技能,應該說,學習可能是動物神經系統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神經系統形成演化之初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我們不能只認為人類的學習才叫學習,或者說人類的文化才叫文化,這種自我中心的認知是片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爾冰箱bcd-551ws使用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