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顫動的丹田
-
2 # 常州米多多
十年汽車人,對歷史也很感興趣,我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1、到了崇禎帝這輩,基本上大明王朝就算結束了,至於是不是唐通一支軍隊前來勤王,我不太認可,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制定的,有時候後面一個王朝勝利了,會把前一個王朝說的特別慘,好像很不得人心,好像老百姓恨不得把這群當官的皮給扒了,事實其實,只有本朝老百姓推翻統治者,才是真正的過不下去。很多時候外族入侵,當地老百姓的條件都是很好的,當兵的沒心思當兵,當官的沒心思當官,才會發生慘禍的,當然這不包括明朝,明朝被閹黨和東林黨輪流禍害,導致國家根基不穩,老百姓怨聲載道。
2、一般來說,當中央集權強勢的時候,皇帝的話一呼百應,可能都不用不說,一個眼神下面人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當你中央政權不穩的時候,你天天大喇叭喊都沒人聽你的,因為那時候兵權全部在外,很多節度使和王爺,將軍,擁有軍隊和城牆,就是一個小王國,你的事情他們才不放心上,因為還不知道最後的勝利是誰,他們不會想成為炮灰,因為有了軍隊他們可以和任何勝利一方談判,並且混的都還不錯。
3、上面的只是我根據現在讀的書,和我自己的見解所書,不對之處,多多海涵。
-
3 # 大壯筆談
讓大壯來回答吧!
李自成大軍進逼北京,卻沒人救崇禎,有崇禎自己的問題,也有當時世風日下,明朝氣數已盡的問題。
崇禎本人太多疑,還喜歡對帶兵將領指手畫腳,干涉指揮,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強令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最後準備不足,實際差距明顯又天公不作美的孫傳庭全軍覆沒,“傳庭死而明亡”!
再看大將袁崇煥,捨身勤王,率軍血戰皇太極,挽救北京城,結果最後卻因為崇禎多疑,貿然相信皇太極的離間,千刀萬剮而死,他的大將祖大壽也被迫投敵。袁崇煥的死,讓大臣武將人人自危,很多人覺得心寒,而對皇帝生二心。
再來看當時明朝的形勢,已經人心思變,各懷鬼胎。
將領這邊:左良玉擁兵自重,避而不戰,儲存實力;吳三桂畏首畏尾,擔心自己和袁崇煥一樣,最終身死名敗,藉故拖延救援。
大臣這邊:腐敗貪財,醉生夢死。打仗打得是兵馬錢糧。身為國丈的周奎,面對北京城即將被攻陷的危機,不肯出錢解決女婿崇禎兵餉。最後僅僅拿出13000兩白銀(此人鉅富也巨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殺了他兒子兒媳、老婆,他都說沒錢,最後是被打得奄奄一息,才服軟拿出300萬白銀.....),國丈如此,就更別說其他群臣了,誰也不肯出錢為崇禎解決危機....
再說唐通,雖然人來了,可是剛跟李自成接上火,後方居庸關就被崇禎派來監軍的太監杜之秩給賣了,無奈前後受到夾擊只能投降。
人心如此,明朝安能不亡!
-
4 # 用養志氣
因為之前一直有魏忠賢在,魏忠賢的作用就是檢察天下所有官員的一舉一動,所以朱由校十多年不上朝也能穩如泰山,因為魏忠賢隊無文官還是武官的所作所為都瞭如指掌,還能打壓文官集團,所以整個大明的官員都得向著朝廷,其實更多的是向著魏忠賢,爪牙眾多,利益關係繫於一身,皇帝?誰啊?不認識。
人家魏忠賢也沒有獨攬大權,再怎麼勾結百官,最終解釋權還在皇帝身上,崇禎剛登基直接拿魏忠賢開刀,其實就是除掉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失去了對天下官員的監督,讓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最後還壓過皇權。
由於當時的大明窮的沒譜,打仗的錢都沒有,官兵沒有軍餉,自然就沒有人肯賣力,士氣低下,屢戰屢敗,直到敵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發出勤王令,在形勢沒有明確,連軍餉都沒有的情況下,誰也不願意出戰,儲存實力,做自己的土皇帝不是更好?就算到時候清算,我們一個個手喔兵權,你也不敢拿我們怎麼樣。
-
5 # 春秋硯
北京城陷落的太快,李自成東征只用了四十天,當時恐怕是誰都沒想到!
據記載,史可法率軍進京勤王,軍隊抵達達浦口時,北京已經失陷。他的實力即使到了北京,也無濟於事,但起碼說明,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有人會勤王的。
崇禎寄希望的是能真正起作用的力量:
山東總兵劉澤清,靠鎮壓農民軍起家的。其人生性懦弱,靠巴結上司升的官,平日謊報戰功向朝廷討要賞賜。當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徵召劉澤清火速護衛京師,劉澤清竟然自己爬上馬背,然後摔下來。然後以“受傷,無法動彈”為由拒不奉詔。
平西伯吳三桂率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曾主動請求勤王,崇禎皇帝見有人請命,很是欣慰,命內閣起草詔書,但內閣閣老陳演、魏藻德兩人不知什麼目的,竟然拖著不辦,等到兵臨城下了,詔書才下發。但此時的吳三桂開始磨起了洋工,想必他已經有了想法,準備退路了。
寧南伯左良玉手握重兵,但這些兵馬卻被當成了政治資本。當崇禎皇帝召集他勤王的時候,他卻談起了條件。迫於無奈,崇禎只能答應左良玉條件。左良玉父子封王,世世代代鎮守武昌。條件還沒回復,北京城破。
崇禎徵召靖南伯黃得功勤王,黃得功是個粗人起身就要走,結果被自己幕僚一句“將軍記得袁崇煥之事否?”給叫了回來,然後就不肯奉詔了。
受詔勤王的只有是宣化總兵、密雲總兵唐通,在當時手握兵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李自成攻破大同的時候,唐通受詔勤王,雖然路途遙遠但是唐通還是入京了。但是唐通和李自成交戰的時候,監軍太監杜之秩私開居庸關,導致唐通腹背受敵最終投降。
可見,崇禎的作為,軍閥的產生,人心的背離,時間的因素相互作用疊加,造成了這一局面。
-
6 # 談古論金
崇禎帝下詔勤王,只來了唐通一支軍隊,別的都沒有來,主要是因為以下理由:
1、有的受詔物件推脫不去勤王。比如山東總兵劉澤清自稱從馬上摔下來受了傷,不能帶兵前來;平賊將軍左良玉擬就了一份這個月怎麼樣下個月怎麼樣的出兵計劃交給了朝廷,表面上看很積極,可是在這個危急時刻,還交計劃等待批准肯定緩不濟急,所以也是一種推脫。
2、有的受詔物件確實趕來了,但沒有趕得及。比如平西伯吳三桂確實率軍從寧遠回師勤王,他的軍隊趕到玉田的時候京師已經陷落;史可法也自發率軍北上勤王,還只到浦口就聽到了京師失陷的訊息。此外,靖南伯黃得功駐守廬州,沒有推脫也未來得及出發,但即使趕來與史可法類似在客觀上也來不及。
說到底,勤王軍隊只有唐通一支入京,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時任宣化、密雲總兵唐通距離最近,其他幾乎所有的軍隊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即使他們中的有些將領不推脫遲緩,實際上也趕不及。
這樣一來,事情的責任主要還是在崇禎帝身上,他在之前一直沒有下決心,直到李自成大軍攻克大同才下詔讓各路兵馬勤王,這時實際從各路軍隊所駐紮的防區與北京的地理位置看,已經來不及了。
因而,勤王軍不至主要是崇禎帝的戰略決策問題,而不完全是帶兵將領擁兵自重不服排程的問題。
-
7 # Crazy灬歷史
為什麼只來了唐通一支軍隊,我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訊息傳遞太慢1644年李自成西安稱帝后進軍北京時,崇禎帝三月初就號召了天下勤王,只不過由於戰亂原因的堵塞,塘報傳遞的速度過慢,很多地方接到勤王詔書時黃花菜早就涼了,像四月初在南京才收到訊息的史可法還發布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的南都公檄,號召天下臣民捐資捐物,北上赴京勤王。
左良玉崇禎帝封其為寧南伯,給了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大印,還許諾勤王成功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鎮守武昌。結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時間,慢吞吞上了一份出兵計劃,然後沒等到回覆北京就淪陷了。
劉澤清當時為山東總兵,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受詔勤王。
吳三桂封為平西伯,雖然聽詔勤王卻因為兵民同行進速緩慢,到了今天唐山一帶北京就已經淪陷了,後返回山海關。也有可能吳三桂是故意拖慢行程來靜觀其變的。
唐通封為定西伯,成為唯一一支勤王到京的軍隊,崇禎帝賞賜頗多,與監軍太監杜之秩守居庸關,結果唐通領軍出關戰李自成時,太監杜之秩卻開居庸關向李自成投降,唐通腹背受敵乾脆投降了。
軍隊軍閥化之所以沒人願意勤王,是因為很多實權將領都是依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在這個過程中軍隊成為私人性質的了,開始軍閥化,這些將領都是以自身利益為重。
崇禎讓將領寒心崇禎帝太過刻薄,像忠心朝廷的盧象升被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合夥坑死,崇禎帝還被矇在鼓裡,直到楊嗣昌死後盧象升才被撫卹。孫傳庭對於朝廷何等忠心,卻因為崇禎帝的錯誤指揮而戰死潼關,崇禎帝竟然懷疑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忠心朝廷的大將下場如此,其他本來就軍閥化的將領又怎麼會對朝廷忠心,這也是不願意勤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崇禎帝這一生,想要中興明朝卻成為亡國之君,本可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卻是生性多疑,導致忠心朝廷的沒有好下場,而重用的多是奸臣,最後號召天下勤王從者寥寥無幾,只能淒涼落幕。
回覆列表
先前的那位袁崇煥關外飛騎勤王,日夜兼程連軸轉,連休整和住地都沒有就跟後金血戰,卻被崇禎和包括現在網民在內的大大小小白眼狼瞎子認為是大明第一奸臣。以後就別指望再有人這麼幹了,面對如此涼薄的人情和輿論,人家又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