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匆匆過客6868

    用六王爺奕訢的話來評價翁師付,聚九洲之鐵也不能鑄此大錯,就是翁師付此人書生意氣不堪重用,怎能付與其政事?此人沒大局觀不識世界之變局只知內鬥,也無戡亂輔國之能力,書生誤國他是名至實歸。

  • 2 # 如是史社

    翁同龢學富八車,寫的一手好書法,但終歸只是個教書匠。作為帝師來輔國理政,真是無處不顯示出他的小家子氣,給“書生誤國”和“善於窩裡鬥”又添了好素材。

    生平大事:

    翁同龢乃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光緒、同治兩任帝師。舉其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

    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假錯案;捲入甲午戰爭洪流;支援盛宣懷等創辦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戶部撥100萬兩“生息官款”存於中國通商銀行,實際上也成為開辦伊始的中國通商銀行的最初營運資金;再就是舉薦康梁等維新人才,親自草擬《明定國是詔》。不給軍費:

    其實看到光緒和同治的政治幼稚,大約也可以推斷這位帝師的為政水平,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一事,翁同龢被稱為國家的罪人也不為過。

    其實清朝的北洋水師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弱爆了的。洋務運動的時候,像李鴻章等有識之士,用開辦洋務賺來的錢,包括爭取朝廷的支援,一度把清朝水師往“現代化”打造了。但整整十年,老外不開打了,皇帝和滿清貴族們幾百年的心結一直就是:漢人非我族類,掌握那麼大兵權,還是要防著。於是,水師的建設被停滯了。

    這裡尤其關鍵的一個人就是翁同龢,他當時管錢,但就是不給水師軍費。他還不是出於國家制衡的考慮,他是出於和李鴻章的私仇。原來,鎮壓天平天國時,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失職被髮配充軍,在軍隊表現不好被曾、李告發,翁父氣絕身亡。翁同龢就把這筆賬記在了李鴻章頭上。

    甚至當時英華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也因無力支付而被日本搶購,成了日軍的“吉野”號。沒錯,就是甲午戰爭中那艘不容忽視的速度快、炮門多,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最後鄧世昌拼了命拿船要去撞沉,以命換命的“吉野”號。

    “主戰派”的真面目:

    真的是沒錢支付嗎?李鴻章多次申請添置新艦、更新裝置,都被“主戰派”翁同龢以“修頤和園為太后慶祝生日”為理由搪塞。翁同龢有份被懷疑故意掐斷了北洋艦隊的糧餉與軍火,導致甲午海戰大敗。

    你沒看錯,不肯添置新艦,在背後下冷刀子的翁同龢,竟然是個“主戰派”。連翁同龢的學生王伯恭都不解為什麼要和日本開戰,曾勸說翁放棄主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明知技不如人還硬上,豈能有勝利的希望?” 翁說:“我正想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是的。翁同龢主戰不是為了保家衛國,是為了找到整治李鴻章的把柄。在明知外敵環伺,軍事力量懸殊,慈禧和光緒都不想戰的情況下,翁同龢鼓吹:李鴻章花了這麼多銀子,打戰時候就不頂用了,他就是存心要建立自己的“李家軍”!這話多誅心,一下擊中了慈禧和光緒的軟肋,打吧!

    結果可想而知。次年,清軍戰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又聯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是的。曾老人家還升官了,因為打不贏不是他的錯。先是李鴻章“怕死避戰”,再是慈禧老太后挪用軍餉給自己過生日了。兩頭髒水一潑,他翁同龢,聖潔的跟朵白蓮花似的!如果大家看到現在整理出來的有關甲午戰爭的慘烈細節,北洋水師幾艘戰艦,包括鄧世昌的戰艦,真的是一顆炮彈都沒有。所有人只能駕著中彈歪斜的戰艦,一邊往外舀水,一邊儘量保持平衡的向“吉野”號撞去。此情此景,對翁同龢如何唾棄都不為過。

    小人嘴臉:

    翁同龢一生主持科考無數,門生遍佈天下,而他自己也以選拔人才而聞名。但晚年被一件事狠狠打了臉。“百日維新”的康有為就是翁老頭子推薦給光緒的,結果光緒和康有為相見恨晚,“冷落”了翁同龢。翁同龢看不過眼,就跟光緒跟前進康有為的讒言。光緒眼裡,翁師成了出爾反爾,嫉賢妒能的小人了。另外,翁同龢脾氣大,囂張跋扈,敢直接拿著硯臺往光緒身上砸。這沒誅了他九族,也真是他祖上積了老德了。最後,光緒罷免了翁同龢。

    總而言之。我個人對翁同龢的觀感十分不好。這種所謂“清流”,仗著自己所謂的出身和地位,看不清天下大勢,認不清自己分量,典型的在其位不謀其政。翁同龢更適合辦個學堂,做個教書匠,或者做個閒散富貴。寫寫字,擺弄擺弄藏書,反正高門大戶,也不必為生計考慮,而不是治理國家。尤其是亂世求生存,看這種小氣吧啦的書生,葬送國家的可能性更大。

    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我將單開文章,用自然語言,易學理論,理論聯絡實際,連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 3 # 文史工作坊

    將翁同龢革職是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份(注意是農曆),翁同龢是晚清重臣,對於其遭罷免一事,以前學界多認為是慈禧太后的陰謀,意圖砍掉光緒皇帝的依靠,翁同龢當時是戶部尚書,且為帝師,與光緒皇帝關係不一般。但是後來學界更傾向於是光緒皇帝自己主動罷黜翁同龢的,究竟是誰在背後發力,是一個爭論,但是翁同龢遭到罷黜這個事實是存在的,其原因也是能找到的。其遭到罷黜一事還有點複雜,要論從史出,找到史料才具有說服力。

    原文我找到了:“諭內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和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和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清德宗實錄》卷四百一十八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己酉條。)

    這是第一次罷黜翁同龢,原因很明顯,翁同龢在皇上召見諮詢問題的時候太狂妄,太放肆了,但是皇帝覺得其為皇家服務多年(還是帝師身份)還是不太忍心,不忍心對他太嚴苛,僅僅將其罷官,讓他回原籍。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學問,就是詔書裡面沒有說是不是還可以起用,在清代,大臣被免職後再重新啟用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光緒初年原軍機大臣王文韶被罷免後又任直隸總督,翁同龢被免後,王文韶又成了軍機大臣),這封詔書沒有提“永不敘用”四個字,給了翁同龢臺階,也給了翁同龢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但是幾個月過後的九月份,情況就嚴重多了,罷黜翁同龢的詔書再次下達,這次與上次不一樣了,《清德宗實錄》卷四百三十二, 光緒二十四年十月辛丑條記載了當時再次罷黜翁同龢的種種緣由,大致有三點原因。

    1.翁同龢雖然為帝師,但教導皇帝無方,從不將經史大義講給皇帝,常講些書畫古玩的東西,更令人生氣的是翁同龢不時藉機刺探皇帝的意見。

    2.甲午之戰,翁同龢信口雌黃,胡亂發言,辦事不力,以致於最後差點兒落下不可收拾的敗局。

    3.光緒皇帝念時局艱難,意圖變法,但康有為趁變法之機私下行悖逆之事,“是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餘陳奏重大事件朕間有駁詰,翁同斂輒怫然不悅,恫喝要挾,無所不至,詞色甚為狂悖,其任性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殊堪痛恨。”

    照上述言,翁同龢不僅僅是狂妄,加上其他原因讓光緒皇帝已經對翁同龢痛恨不已,認為四月份僅僅將翁同龢開缺回原籍實在是不解恨,所以“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和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讓翁同龢難堪的是“永不敘用”,也就意味著翁同龢徹底告別政壇了。其實吧,多說一句,光緒皇帝有點冤枉翁同龢了,比如保薦康有為的主要人物並不是翁同龢,翁同龢是江浙人,康有為是廣東人,保薦康有為的是他的老鄉廣東人時任戶部左侍郎的張蔭桓。

    以上僅為我自己一家之言,不當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 4 # 阿呆呆搞笑原創

    翁同龢雖是晚清重臣,但對其遭免一事,是光緒皇帝自己主動罷黜翁同龢的。革職時間是在光緒農曆的二十四年四月份。為啥遭罷黜?其原因如下:

    1、對皇帝不恭敬,恣意妄為。翁同龢在皇上召見諮詢問題時,太狂妄,太放肆了,仗著自己是皇帝的老師身份,就忘了主俾之分,覺得自己就是皇帝的老師了,就可以像訓娃娃般,不給皇帝面子,隨意訓斥他了。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皇帝才是九五之尊,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大權。訓多了皇帝毛了,於是就將其罷了官,讓他回原籍了。

    原本這還算是比較好的一種結果,但是,隨著參奏翁同龢罪行的摺子越來越多,光緒皇帝也對他失望了,於是新賬舊賬一起算,翁同龢便又多了幾條罪。其中,就光緒自己就直接言明說,翁同龢雖然為我帝師,但教導皇帝並無良方,從不將經史大義講給皇帝聽,常講些書畫古玩的東西而已。經常以問話談心為由,藉機刺探皇帝的國家大事處理意見。

    說甲午中日之戰時,翁同龢信口雌黃,不開放銀行撥款給大清軍抵抗倭寇的軍需用度。胡亂發言,辦事不力,以致於最後落下不可收拾的敗局。 光緒皇帝感時局艱難,百姓苦不堪言,於是想透過變法改變大清的國運,但康有為趁變法之機私下行悖逆之事,皇帝不悅,欲行大刑,但翁同龢卻濫保匪人不說,還同皇帝大吵,言詞狂悖,囂張跋扈得很,讓光緒皇帝對他痛恨不已。於是為了解恨,一紙聖旨,將翁同龢打回原籍“永不敘用”了。

    其實說白了,翁同龢有此下場都是因為他得罪了皇帝。你讓皇帝不痛快了,皇帝就要讓你付出代價,於是就有了,新賬舊賬一起算的事件發生了。其實,如果有研究過清史檔案的歷史時,你就會發現,其實當時保薦康有為的人並不是翁同龢,而是其他人,但是皇帝,當時正在氣頭上,說是他就是他,即使被怨,也不敢違抗聖旨,所以翁同龢就這樣被皇帝給搞得死翹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思念到極致,會有什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