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蒸歷史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綠營兵又稱綠旗兵,是清朝以來承襲明朝兵制在全國各省所組建起來的一支漢軍部隊。清軍入關後,滿洲貴族逐漸統治全國,由於八旗兵額有限,駐防各省力量十分單薄,不能控制全國,同時也是出於以漢制漢的考慮,所以清朝順治初年初創綠營,綠營與八旗兵的不同之處,八旗是世代為兵,綠旗兵由於招募,但綠營兵皆有兵籍,其兵籍在兵部裡,糧餉在戶部裡。而且兵額的補拔都從兵籍之家挑選。所以綠營兵也是一種世襲兵,只不過沒有八旗那樣嚴格的世襲制度罷了。
綠營的編制序列,除京師巡捕五營隸於步軍統領外.駐各直省的部隊歸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統轄。由總督統轄的稱督標,由巡撫統轄的稱撫標,由提督統轄的稱提標,由總兵統轄的稱鎮標,標下一般編二至五營集中鎮守,作戰時為機動力量,另由副將所統屬的稱協標,其任務為協守要害之地;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統屬的稱營,其任務為分守各城邑關隘;千總把總所統轄的稱汛,其任務為備禦道路邊境,以分散配置為原則。
綠營在其組建初期,還具有戰鬥力,在清初平定三藩之亂、平定準噶爾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中都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然而至清代中期以後,綠營兵走向衰亡,尤其到了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時更是腐敗不堪時。
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綠營望風潰逃,一敗不可收拾。
到太平天國失敗以後的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揭露說:“今日之制兵,則不知擊刺,不能乘騎;不熟炮械,將領惟習趨蹌應對,辦名冊,聽差使。”
經過太平天國戰爭的打擊.綠營腐朽的本質已暴露無遺,作為國家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已不能正常運轉了。
綠營的衰敗原因很多,其兵役制度和編制體制是根本原因。
第一、工資少、待遇差,有家室在旁。
第二、分汛過細,難以集中訓練。
第三、綠營重陣法,輕實戰,使得都是花架子。
第四、訓練流於形式,操演如同演戲。
第五、綠營長期駐守一地。
這種種都導致了綠營兵不再是兵,也不在是農民,而是變成小商販。
最終綠營兵成為經商大部隊,其中大多數都是小商販性質的商人。
-
3 # 北洋海軍炮手
綠營本身就是八旗的補充,因為八旗從清初到清末人數都非常少,和整個帝國的人口相比,就好比一盆水和江河湖海的對比。所以,組建綠營部隊的目的就是補充八旗兵力的不足。
綠營主要來源是明朝降軍,因為這幫人雖然未必是優質的兵源,在明朝內部也基本都是二三流部隊,但是用來維持治安還是可以的。與此同時清朝也對綠營進行了改編,將少數精銳納入到作戰部隊,並且裁撤老弱病殘以及其他不適合當兵的人員,畢竟明朝軍隊員額數量實在是太大。清初綠營規模一度十分龐大,最大的時候達到了百萬之眾,這些部隊為清朝安定後方、消滅反抗武裝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但是,由於這幫人數量實在龐大,且有不少人有濫竽充數混飯吃的嫌疑,再加上天下太平後,所以到了康熙朝大規模裁撤綠營,將綠營的總數裁撤到了五十多萬人。之後由於戰爭的需要,綠營擴編至六十多萬人,但是在綠營衰落之後,清朝大批裁撤綠營,但是此時綠營也依然有三四十萬人的規模。
綠營的主要任務就是輔助八旗,其內部兵種也和八旗一樣,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火槍兵、水師等多個兵種,其中部分綠營的戰鬥力也不錯,頂多是比八旗差一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綠營都是戰鬥部隊,清代的綠營其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類:戰鬥部隊、地方衛戍部隊、治安部隊、工程(民工)部隊、運輸部隊、緝私部隊。你也可以將綠營理解為一個大雜燴,八旗只負責作戰,之外的一系列非軍事活動都要綠營承擔。因為綠營當中的戰鬥部隊和地方衛戍部隊主要承擔作戰和守備任務;治安部隊你可以將其理解為現代的警察,因為在警察沒從軍隊分化出來之前,中外都是軍警不分家;民工部隊主要是指河防營和海防營,雖然頂著軍隊的名號,實際上主要任務是疏浚河道、修築河堤海堤,說好聽是工程部隊,說不好聽就是民工;運輸部隊就是運送官方物品的部隊,官方物品可能是官糧,也可能是稅款;至於緝私部隊,其實就是打擊私鹽販子以及打擊走私。所以,綠營雖然規模龐大,但是戰鬥部隊的比例並不高,甚至和衛戍部隊加一塊也不可能太高。
在待遇上,綠營的待遇比八旗低,畢竟八旗屬於中央野戰軍。同時,清朝入關後很快學會了明朝吃空餉、喝兵血的優良傳統,所以綠營本就不多的軍餉和前朝一樣,成了各級官老爺中飽私囊的小金庫。只不過因為清朝入關後長達百年的戰爭使得八旗綠營一直處於斷續的戰爭狀態之中,綠營兵士可以利用戰爭發財。此時綠營還沒有墮落,很多部隊的表現並不比八旗差,而且綠營當中也湧現出不少漢族將領和其他少數民族將領。但是隨著天下的承平,這一弊端逐漸暴露了出來,畢竟沒錢拿還幹嘛要賣命,再加上清朝商品經濟以及工商業也比較發達,所以這幫人往往以營為單位經商,然後再進行分紅。因為雖然之前有喝兵血的行為,但是朝廷每次徵召綠營參戰都會給兵士們發放一筆銀兩用於兵士採購行裝以及作為兵士妻兒老小的生活花銷,而且兵士們也可以利用戰爭幹一些搶劫勒索的行當,不怕賺不到錢。他們經營的範圍包括武器租賃、走私商品,而且有時候沒收的贓物除了部分上繳之外,也會被綠營私下截流不少,比如說煙土,然後把贓物專賣給商人,賣貨的收入再進行分紅。而且他們往往會敲外來和尚得竹槓,比如民族英雄關天培在前往廣東任職使,就被手下的綠營訛過錢。所以歷史總有相似性,脫胎自明軍的綠營又走了明軍的老路,只不過綠營玩的比明軍更大更嗨。
從嘉慶之後,由於綠營武備廢弛導致綠營被大量裁撤,以各地勇營取代綠營。雖然都屬於帝國軍事體制,雖然八旗無法應對近代化戰爭好歹戰鬥意志和死戰的血性還在,綠營連戰鬥意志都沒有,這一點洋人記錄的也能對照,鴉片戰爭時期英華人就說滿軍拼死抵抗,漢軍(也就是綠營)往往一看形勢不對腳底一抹油就溜了。而且在後來平定各地的叛亂中,綠營也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表現,畢竟能打的綠營部隊實在是太少了。
直到清末新政,此時已經是20世紀了,清帝國終於開始徹底裁撤綠營,只保留部分精壯組成了新軍之外的巡防營。只不過,巡防營出於對新軍的厭惡,對帝國的有著很高的忠誠度。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先來了解下清軍綠營~
清軍綠營的起源清軍綠營,又稱綠騎兵,獨立於八旗兵。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興起,倚靠的是它強大的八旗滿軍。隨著清朝領土的擴大,清朝吸收了部分蒙古人與漢人的勢力,對此皇太極另外設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用以壯大軍力並加強管理蒙漢臣民。到清順治入關後,此時的八旗兵力有二十萬左右,兵力仍遠遠不足。為了加強對領土的有效統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組成軍隊,故稱其為“綠營軍”。
清軍綠營的繁盛綠營軍初期,他們的主要作用類似於現在的保安,分駐各地,被清朝統治者當成地方治安部隊,是八旗的輔助力量,在作戰中配合八旗的行動。隨著八旗的腐化,綠營軍成了清朝最主要的武裝力量。用三個詞語形容此時的綠營軍就是:規模大、工作累、薪水低。
康熙時期,百萬前朝降兵透過裁老汰弱方式進行了篩選,留下57萬餘人編入了新建立的綠營。
嘉慶時期,由於西北和內地邊疆的繼續開拓,綠營膨脹至66餘人,達到了頂峰。
而這段時間,八旗兵也一直處於十幾萬的狀態,一直於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大多數戰役都是靠著綠營軍平叛的:遠征西北的準噶爾部,八旗和綠營的比例一般是1:4或1:5;在內地鎮壓叛亂時,比例偶爾會達到1:10,甚至更多。可見,在八旗不斷腐化的情況下,此時的綠營軍尚稱精銳,在維護國家太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別看作用很大,工資卻沒有旗兵工資高,據記載:旗兵一年可以領48兩銀子+240鬥穀物,綠營兵一年才領12兩銀子+36鬥穀物。但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已經是相當富裕的生活了。因為綠營軍也不是誰想當就當的,當時的綠營軍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
清軍綠營的衰敗到清朝後期,強大的綠營軍變得不堪一擊,同治年間多次裁減綠營,綠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清末新軍成立後綠營同名存實亡。士兵們閒暇時普遍都有自己的第二職業,或者經商做買賣,或者種地,或者操持什麼手藝。那麼清軍綠營的衰敗,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物價上漲,開不了資,錢不夠花
雖說分散於全國各地的綠營和駐防八旗,有共同的首要任務:維持地方的安定繁榮,震懾處於萌芽階段的反叛種子!但實際上,綠營軍乾的活比八旗兵乾的活要多得多,戰場上,輔助旗兵打仗;戰場外,綠營一方面要負責偵察這些預備造反的刁民,另一方面要花費心思去進行抓捕。至於什麼守陵、下鄉催糧拉丁、押解官銀、緝私鹽、逮偷窺寡婦洗澡的流氓等髒活累活,也是一概歸綠營管。
但在待遇問題上,苦活累活都乾的綠營軍卻沒有旗兵的工資高,在清初期時,物價低,這點工資也算得上小資生活,但到了清後期,國家腐敗,清朝又在中期受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國家經常開不了工資,使得綠營軍經常吃空餉,在雙重經濟打擊下,綠營士兵只能另覓生計。以廣東沿海綠營為例,沿海綠營大都善於經商。他們將朝廷發放的武器連同過往繳獲的艦艇火炮,租賃給出洋的商民和海盜牟利。緝私沒收的煙土財貨則多有扣留,再透過中間商暗中轉銷到內地。這種商業活動,經常以營為單位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