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侃天下

    首先,這哥們把月亮寫全了。

    從最開始的“海上明月功潮生”,到月亮剛剛升起,照在花間仿若輕紗的“月照花林皆似霰”,到月上中天的“皎皎空中孤月輪”,到月亮開始落山時對月亮的不捨“願逐月華流照君”,再到最後月亮落山的“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哥們,為了寫個月亮,一宿沒睡。

    痴情至如此,也算不枉這千古絕唱了。

    《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寫月,還有“江”和“花”。

    《春江花月夜》對月的描寫,和江水穿插進行,而“花”僅僅是點綴。

    透過“月”與“江”的輝映描寫,語音發了各種聯想與感慨。包括了

    對時空初始的探究:“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包括了人生有限,自然永恆的古代樸素的“安命”哲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包括了對江月擬人化的探究“不知江月待何人”;

    包括了對大江內外,明月之下眾生生活的聯想“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

    整首《春江花月夜》很有些“意識流”的範,作者待了一夜,想了一夜,想到什麼寫什麼,很散、很開拓、很灑脫。

  • 2 # 使用者74284004946

    詩人唐代詩人。張若虛。把春江花月夜。寫的如此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從月亮初起。到月亮西沉藏海霧,落葉搖情江滿樹整個全過程。寫的淋淋致盡。細緻微妙。好比人的一生。

  • 3 # 月下獨坐1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以優美的詩句,發出了天問:你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比西方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更詩意得多。體現了中華民族,對這一哲學終極問題的追問,更優美,更富有詩意。此時的月,寄予了先輩們對這一哲學終極問題的無窮追問,那麼皎潔,那麼純淨,那麼安靜,道在無言中。

  • 4 # 阿龍68837

    描寫月亮的有:

    灩灩隨波千萬裡一一描寫水面月光動蕩閃爍。

    月照花林皆似霰一一形容潔白月光照耀下的花朵。

    可憐樓上月徘徊一一指樓上月影移動。

    玉戶簾中卷不去一一指月光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還來一一指月光拂不去,依然灑滿擣衣砧。看見月光而增愁想。

  • 5 # 釀酒麴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全詩共三十六句,歷來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這首詩以寧靜澄澈的春江月夜起興,由美好的月景而引發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而引發詩人對人間遊子思婦離愁別緒的感慨。

    詩中對月亮的描寫貫徹全篇。開篇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最後一句寫“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從月升寫起,以月落作結,全篇緊緊圍繞著月亮的升起——高懸——西斜——落月的過程來寫,從春江月夜,到思婦懷人,再到遊子思歸,無一處不籠罩在月色之中。

    這首詩全詩寫得充滿詩情畫意,在晶瑩剔透的詩境裡隱隱透著一層淡淡的憂傷和迷惘。這雖是一首古體詩,但詩中很多句子都運用了格律詩的聲律和對偶,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

    整首詩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見,描繪了春江月夜清澈明淨的景色。第二部分從江天一色無纖塵到但見長江送流水,寫由江月引發的思考和感慨。第三部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搖情滿江樹,圍繞著江月來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水浩瀚無垠,一望無際,彷彿與大海連在了一起,極目望去,一輪明月隨著潮水慢慢升起來。月光灑滿江面,照耀著每一處的春江。

    詩開頭處,詩人從遠景著筆,潮水連海,月隨潮生,這一副景象,多麼開闊,多麼壯觀,多麼耀眼。一個“生”字不僅寫出了潮水起伏,明月慢慢升起的動態過程,而且讓人感覺潮水與明月似乎也有了生命。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流曲曲折折,繞著花草叢生的平野,月光照在開滿鮮花的樹林上彷彿閃耀的雪珠。月色如霜,沙灘上那細膩的白沙被月色所籠罩,無法看得分明。

    這裡詩人將眼光從遠處的春江移到近處的江邊草地上和沙灘上,從而將眼前所看到的整個空間都置於月亮的清輝下,描繪出一個如夢如幻的琉璃世界。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天空在這一片清輝下,水天一色,無一點灰塵,明淨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江邊誰人最初看見這一輪明月,這明月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呢?

    這裡是轉折處,詩人的眼光從江天一色的景色中逐漸凝聚於空中那一輪孤月上,由夜夜高懸的孤月而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江上的明月每一年都相似。不知道明月在等待著誰,只見江水東流,綿延不絕。

    這裡“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的延續,詩人見明月高懸,江水東流,卻沒有陷入到人生短暫、生命易逝的悲慨中,而想到了人生也是代代相傳,無窮無已,也隨江月江水長在。

    這裡詩人由江月年年相似馳騁想像:月亮是否在等待著什麼人?從而將目光從自然景色轉移到人間悲喜。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遊子像一片白雲一樣悠悠的漂遠了,只留下思婦在青楓浦上滿懷憂愁。今夜那一葉扁舟上是哪一家漂泊的遊子?又是哪一家的思婦在高樓上望月思人?

    從這裡開始,詩人的筆端轉向寫人間的遊子思婦,由青楓浦上白雲離去引起感慨,聯想到遠遊人與樓中婦的離愁別恨。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在思婦樓外徘徊不去,照耀著她的梳妝檯。月光照到門簾上,想用簾子捲走卻卷不走,照在搗衣砧上,揮也揮不走。我望著月亮,雖然月兒無聲,不能為我帶來你的訊息,但我希望自己可以隨著月光去照耀著你。鴻雁飛不出明月的光輝,魚龍在水裡跳躍,引起層層漣漪。

    這八句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詩人將月亮擬人化,似乎月亮也懂得人間的憂愁,它把清光灑落在妝臺上、門簾上、搗衣砧上,想陪伴著樓中寂寞的女子。無奈對閨中思婦來說,明月只能引起更深的相思,“卷不去”、“拂還來”,揮遣不去的不是月光,而是心中思念和惆悵。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天夜裡夢見江潭花落,可惜春天已過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東流,春光也將盡,江潭上月亮又西斜了。月亮慢慢地落下去,沉入海霧中,分開兩地的離人距離那麼遙遠。不知道在這明月的銀輝下,有幾個人能夠趁著月光歸家,只見那落月的餘暉灑在江樹上,激盪著離人的情思。

    最後這八句寫遊子的思歸之情。春光將盡,明月西斜,遠遊人連做夢都在想著回家,無奈路是那麼遠,徒然羨慕那些能趁著月色趕回家的人,而自己的滿腔相思之情只能隨著那落月餘光灑落江樹上。

    整首詩緊緊圍繞著春、江、花、月、夜來寫,而以明月聯結全篇,詩人的描寫伴隨著明月從升起到落下的過程來鋪展開,開篇以明月共潮水而生起筆,寫月色下春江的絕妙景色,到月亮高懸而引起詩人的人生感慨,由對人生的感慨而想到人間的遊子思婦,伴隨著月光流轉來寫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最後以落月搖盪情思結束全篇。

  • 6 # 風語花椒
    月亮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於是月亮成為了思鄉的代名詞,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在眾多詠月古詩詞中,這種型別是最多的。

    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有所不同,他把月亮寫活了。

    縱觀全篇,以江為錦緞,以月光為墨,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編織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

    “月”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清月的聲落而起伏。月光賦予春夜靈氣,使所有意象、物象、情態連為一體,成為詩中詩,畫中畫。春江花月夜(全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於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糖尿病人吃的加餐或者零食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