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衛樂高

    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獨立,早期是生理的獨立,這就孩子的0-6歲階段:幫助我讓我可以自己做,6-12歲是思想獨立,幫助我讓我更好的思考。如果在0-3歲階段孩子沒有得到獨立的發展,在3-6歲階段就會表現出一些“偏差”這種偏差就是因為之前的一些不恰當餵養方式而造成,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引導,發展到小學階段就越發明顯,也需要更多時間去引導糾正,從而使孩子能夠慢慢“正常化”。如果在生活中你幫孩子把什麼都整理的僅僅有條,孩子從來不需要擔心自己找不到東西,也從來都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當然丟三落四。在孩子0-3歲的時候會很希望探索周圍的環境,可事實上即使在家裡也會受到很多限制,經常會聽見大人說:不要拿這個,不要碰那個,諸如此類的命令,讓孩子與周遭產生了距離,他自然沒有關注環境的慾望。久而久之孩子就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活在一元世界,幫助孩子迴歸生活從自理開始,這需要環境與耐心。從重建秩序和規則開始,保持強大的耐心吧!

  • 2 # 禾沐全息心理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回復。孩子丟三落四是很多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除了會對生活產生影響,更多的是會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影響。有丟三落四問題的孩子,常常會在考試後發現,哪些自己明明會做的題,但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沒有得到分。那就更不用說那些不會的題了。這樣,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跟自己所謂的真實水平有著一定的差距。而且這類問題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頑固。每次發現這個問題,家長都會數落孩子,孩子也積極主動的承認錯誤。可是等到下次的時候,又是濤聲依舊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這麼難以解決呢?古人不是有“吃一塹長一智”的說法嗎?為什麼這個事兒到了我孩子的身上就光剩下“吃塹”了,怎麼就看不到他“長智”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孩子對於問題的解決缺乏動力。可能很多的家長會覺得,我已經給孩子足夠多的懲罰了,孩子也因此承擔足夠多的後果了,那還要我怎樣?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去將焦點放到孩子一直丟三落四這件事兒上,而是去找一下,看看孩子會在哪些事情上能夠做到不丟三落四。可能有些家長朋友會覺得,那這樣的情況太少了,大多數的時候孩子都是這樣的。只有在極少數他們特別關注或者喜歡的事情上,才可以做到不丟三落四的。在這些事情上,他們精細著呢!你看,這個差異就看出來了吧?這說明孩子不是沒有能力不丟三落四,而是我們關注的事情不足以引起對方的關注而已。所以,現在需要培養的不是一個能力問題,而是如何將哪些可以做到不丟三落四的事情,背後的驅動力平移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某些的行為習慣長時間無法被糾正,這隻能說明修正習慣給他帶來的收益不足以推動他去改正這種習慣。如果說這種習慣改變的收益無法推動他去修正自己的行為的話,不管我們採用怎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制定怎樣的解決方案,因為缺乏足夠的內驅力,都難以奏效。當然,如何能夠分析清楚孩子背後的動力,以及如何平移這種能力,就不是簡單的靠著靠著打幾個字就能說得清楚了。這需要細緻的溝通,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就像我在很多的課程裡面強調的那樣,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對於親子溝通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可以嘗試跟孩子進行如下溝通:就像你自己分析的那樣,你這次考試好多的題並不是你不會,而是你自己丟三落四導致的。當然,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 以前咱們也嘗試過各種方法去解決,但是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收效很差。 我也相信你其實也是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結果的確也是如此,讓咱們都有點兒頭疼。 如果是這樣的話,既然你也想解決,我也想幫你解決,不如咱們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這件事兒,沒準有收效呢?你看,你也不是所有的事兒都是丟三落四的。我看你收拾自己的樂高,挺上心的。那麼多小零件,從來沒有丟過。 或許你自己都沒有注意過,你其實是可以不丟三落四的。 當然,這可能跟我們為了讓你儘快的改正問題,老是說你有關係。讓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了。 現在咱們是不是可以一起研究一下,哪些事情你是怎麼做到不丟三落四的? 然後再嘗試一下,看看怎麼把這種能力平移到其他的事情上。 你看可以嗎?溝通需要技巧,教育需要智慧,歡迎探討更多的親子教育話題!(◔⊖◔)つ沒有複製貼上,禾沐心理,只有原創!(ง •_•)ง

  • 3 # 永恆的桃花源

    孩子丟三落四現象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在課堂上總有些學生的作業本,課本或其他學習用品丟在家裡了,其中有學習較好的學生,也有成績不好的學生。那丟三落四現象是不是心理原因呢?答案肯定不是,而是習慣問題,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非常有必要了,如同孩子講不講衛生,懂不懂禮貌一樣。

    那麼怎樣教育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而不丟三落四呢?這就考驗家長的素質了。

    首先要求孩子要把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書包,作業本等學習用品應放在書桌上,鞋放在鞋架上或鞋櫃裡,不穿的衣服放在衣櫃裡,鑰匙掛在牆上的鐵釘上,不能亂丟亂放,監督孩子,時常整理。時間一長,孩子自然知道物品該放在應放的地方。這樣便於孩子取拿物品,減少丟三落四的機率。

    其次,在孩子出門前,由於大多數孩子粗心,不愛查詢應帶的物品,有的家長乾脆越俎代庖,替孩子收拾物品,這些都是不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應該幫助孩子在出門前,留一片刻時間思考,提醒和查詢哪些物品該帶或不該帶,而不是一味催促孩子快點。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成長的基礎,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家長幫助孩子來完成的。

  • 4 # 今天也是元氣的一天

    ♥孩子丟三落四,那家長平時是否整潔有條理呢?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丟三落四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如果不改正,孩子可能會吃一些虧。這個壞毛病帶到職場上,經常丟三落四拖泥帶水,會給上級帶來不好的印象。可能會錯失人生中最要的升職或轉型機會。

    ♥孩子是需要鼓勵的。孩子還小,還有機會可以改正。

    ♥當孩子丟三落四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粗暴的罵孩子一頓,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逆反心理,應該溫柔的教導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讓孩子看一些養成好習慣的動畫片,如大耳朵圖圖(可能有代溝)

    ♥當孩子丟三落四情況好轉,一定要表揚,哪怕只是一個親吻或擁抱或僅僅一句誇獎

  • 5 # 摩爾私塾大先生

    簡單的問題,簡單處理,沒那麼複雜,丟三落四就是習慣問題。

    習慣不好,家長需要自身找原因,家長一定是處處操心,替他把事情做完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能早當家,因為沒人替他去考慮這些問題,他們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積累生活經驗,實戰經驗,所以能獨立,能獨自處理問題,也就所謂的早當家了

    丟三落四,就是發現了,別幫他,讓他自己接受這個教訓,我相信他會引起警覺和重視的!

  • 6 # 獵吧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應該如何運用心理理論進行教育 ?

    丟三落四,這是孩子成長中常見的毛病。個別甚至持續到20歲左右,更有甚者,將伴其終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容易丟三落四呢?其實,家長應該對此承擔其最為主要的責任。

    因為,在孩子處於快速的成長、發育時期,其專注度、條理性都比較低,而其獵奇性、模仿性卻出奇的高。

    所以,家長的日常行為、周圍新鮮事物的影響,對孩子從“獵奇性、模仿性”,轉換為“專注度、條理性”這個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從剛出生,一睜開眼睛,其周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由此,孩子關注事物的轉換很快,也就是注意力十分分散。只要有更新鮮的視覺誘惑,注意力瞬間轉換。這很自然,這是孩子剛開始感知世界的,一個必然的生理過程。

    同時,在此過程中,孩子透過觀察,腦子中會出現無數個為什麼?而對於經常處在其周圍的人物行為,自然而然的在其茫然的意識裡,形成了深刻的印記,並開始萌生模仿意識。

    直到孩子語言形成,十萬個為什麼接踵而至。而且其語言、行為的模仿,也隨著孩子會說、會走,開始逐漸開始。這個時期,孩子基本上處於1歲左右。

    透過以上對孩子生理、心理的階段分析,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

    孩子丟三落四的習慣,其實與孩子“獵奇性、模仿性”到“專注度、條理性”的轉換有關。

    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初級階段,基本上由我們的家長在帶孩子。

    那麼,既然沒有奠定好良好的基礎,又如何改變去改變孩子丟三落四的習慣呢?

    首先,家長自己要改掉不良習慣。逐漸根除一切包辦改掉過度干預;讓孩子喪失依賴心理,從“丟散落四”的教訓中獲得認識。在此過程中,家長應給予適度的關心、愛護,耐心地、循循善誘,引導孩子。

    其次,家長要切實從自己做起。無論做任何事情,家長都要有條有理。有計劃、有準備、有規律的,正確安排生活和工作,真正做好孩子表率。做到事事有準備、事事有落實,遇事不慌張、東西擺放整齊、條理清晰。

    再次,自然懲罰與被動關愛並舉。孩子丟三落四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家長切記不能操之過急。從小事開始,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開始,可能孩子因長期依賴,會經常出現丟三落四的事,甚至會有牴觸心理。

    家長切記,遇事要溫和、耐心地給孩子講清楚,自己的問題必須自己處理。然後,由小至大,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每件事。並在其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溫暖和鼓勵。遇到牴觸,可以適當的放一放,抓住機會,要藉機跟進,溫和的引導孩子。

  • 7 # 順適教育趙偉志

    用不著你用心理理論教育。

    多落幾回,耽誤大事了,自己就長記性了。

    否則你認為心理理論真有用?那不是開玩笑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燈時間繼電器接線原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