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柴人做解說
-
2 # G老三遊戲
小孩放在家裡除了吃就是玩,怎麼送來了幼兒園還是提倡他們在課堂中玩,對於很多幼兒的家長來說,送孩子早上學就是不想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看重的是孩子能寫幾個字,會做幾道題,他們不瞭解遊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認為遊戲可有可無。有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從中班開始就對孩子進行正規化的小學式教學活動,每天教孩子做算術題,寫漢字,每天佈置許多作業。由此可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大家還沒有意識到早期遊戲對幼兒帶來的影響,如:女孩子玩娃娃家,是為了將來做妻子、做母親、養育子女做準備;男孩喜歡打仗、爭鬥、開車也是為將來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做準備。現在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遊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而我們的教師也拿不出很有力的話語來說服家長重視遊戲。其實在幼兒的發展中,我們一定要關注未來效應和即時效應(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這一對關係。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這只是即時效應而已,很多幼兒從幼兒園跨入小學階段後的第一年成績很不錯,一旦升上二年級後成績明顯下降,這是為什麼?此時的孩子已經被訓練成死記知識和缺乏自我思考創新的能力。遊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因為以遊戲為教學模式是沒有固定框架的,可以隨意的讓幼兒隨著自己的意願動腦去完成。在幼兒帶著懵懂的眼光來看這個社會的時候,我們不要用大人的想法扼殺他們求知探索的過程,作為老師我們要讀懂幼兒的心理世界,用符合幼兒心理特徵發展的方法去引導幼兒認識社會。遊戲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是遊戲是重過程不重結果。重過程,幼兒就會變著花樣來玩,遊戲可以跟著遊戲者的意願而發生變化,遊戲方式也會隨著情境和材料隨意變化,其目的也可隨時改變。如一個簡單的滑滑梯活動,也許會因為不同的滑到底的方法而使之複雜起來,至於能不能滑到底,在兒童看來已經不重要了。二是遊戲是不求實際的、不真實的、充滿幻想的行為。如遊戲者會把椅子當做"馬"騎,而不是"坐椅子"。兒童在遊戲中不是機械地模仿周圍生活,而是透過想象,將生活中的表象,組合成新的表象運用於遊戲中,這就發展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三是轉換替代,同一種材料幼兒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材料可以做同一種用途,這是幼兒自發和自由選擇的結果。幼兒園的創始者福祿培爾曾描述遊戲:"是人類最純粹的精神活動,在人與所有事物內在蘊含的生命中,遊戲是人類生活的翻版……兒童的遊戲是自我活動的極致媒介,可以抒發兒童的內在力量,喚起兒童的內在本質。"由此可見遊戲對兒童的影響。所謂基本活動是指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其出現頻率最高,對人的生存發展最有價值,最適合的那一年齡階段的活動。對幼兒來說,遊戲就是他們的基本活動。為什麼幼兒園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遊戲是幼兒的本能,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內容。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遊戲的時間最長,出現的頻率最高,沒有了遊戲兒童就失去了其快樂的天性。一方面,幼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遊戲;另一方面,即便是學習、勞動、生活等活動,幼兒也是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的。所以,遊戲是幼兒最經常的活動。第二、遊戲跟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有關,此時幼兒的身心發展還未成熟,沒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多時候他們都在遊戲中模仿周圍發生的事,在幼兒的遊戲裡,幼兒的操作與行動永遠是實際的、社會性的、幼兒就是在遊戲的操作與行動裡掌握人類的現實。幼兒在遊戲中,總是選擇與自己的需要、能力相適應的內容、材料、同伴和活動方式來進行遊戲,排斥過高或過低於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動。所以,遊戲是幼兒最適宜的活動。第三、遊戲是幼兒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幼兒認識和表達的重要途徑,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最有價值。幼兒的身心發展是在遊戲中實現的,幼兒在遊戲中,往往不滿足於現有發展狀態的表現方式,以略高於現有發展水平的表現方式形式去行動,使身心發展的重要變化發生在遊戲中。所以,遊戲是幼兒最必須的活動。第四、幼兒在遊戲中體驗快樂、學會交往、發展了個性、情感和社會性。幼兒自發自主的活動是本體意義上的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裡雖沒有發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卻凝聚著發展的全部趨勢。經常參加這類活動,有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的和諧的發展。所以,幼兒園必須給予幼兒以充分開展這類遊戲的機會。因此,教育部在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鋼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教育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從教育立法的角度看保障了幼兒遊戲與發展的權利,遊戲的組織和指導是幼兒園特殊性的體現,也就導致了幼兒園教育不同於其他階段的教育的形式有所不同。遊戲是兒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主要途徑,遊戲就成為教師瞭解幼兒的視窗,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應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力,作為教師,應不斷觀察幼兒遊戲的興趣和對遊戲種類的需要,根據幼兒的需要組織遊戲活動,以兒童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互動活動,這樣才能使遊戲成為幼兒的基本活動。
-
3 # 刺激戰場阿苗
遊戲與幼兒的生理發展:小孩子天生都喜歡做遊戲,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遊戲促進身體的生長和發育,同時在遊戲中還能促進動作技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遊戲能夠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
遊戲與兒童認知發展:除了在生理方面,遊戲對幼兒的發展有益,在認知方面也是大有裨益:首先,在遊戲中,與夥伴進行交流能夠極大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除此之外,遊戲也能極大提高兒童的創造力,特別是一些結構遊戲,有助於改善兒童的認識結構,挖掘兒童的創造潛能;最後遊戲為兒童提供了一種激勵創造性思維的適宜氣氛。
在兒童的智力發展方面,智力遊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和方法。遊戲中問題的解決或新穎的聯想,能夠改善或組化兒童的智力結構,使智力轉化為一種認識策略和機制。在遊戲過程中,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智力活動。
遊戲與兒童的社會化 :遊戲與兒童的社會化密切相關,它是兒童以後能否成功地適應社會的關鍵所在。在遊戲中兒童不僅或得一些粗淺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透過遊戲兒童可以逐漸地解除自我中心,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關心他人,認識並認同成人的社會角色,發現到得責任感,從而培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遊戲與人格發展: 在兒童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遊戲是十分重要途徑和方法;遊戲同時可以促進兒童的人格和諧,保證兒童心理健康;與夥伴一起遊戲,有利於兒童積極情感的發展,也有利於疏導消極情緒;遊戲有助於幼兒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利於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最終,遊戲可以提高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
4 # 愛喝可樂的小高
首先,我們知道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主動的、自願的活動,他們在遊戲中可以自由選擇遊戲的內容、玩法、材料及同伴等,在遊戲中,幼兒是快樂的。幼兒生活、勞動、學習等常常是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的,或是直接將生活、學習、勞動的過程變成遊戲活動。可見幼兒喜歡遊戲,還喜歡把他們的一切活動遊戲化。
其次,為滿足身心發展需要,以及解決發展需要與自身實際能力之間的矛盾,幼兒創造並參與遊戲,在遊戲中去滿足需要,適應生長。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決定了幼兒遊戲的水平,從最初的"無所事事"到簡單的獨自遊戲,從平行遊戲到最高階的聯合遊戲,幼兒所玩的遊戲內容、形式等與其實際身心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說遊戲是與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主要活動。
另一方面,對於幼兒來說,遊戲不只是成人所認為的簡單的消遣,或是精力的揮霍,它更多的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遊戲中,幼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他沒有十分明確的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甚至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某個遊戲之後,自己要了解什麼、掌握什麼、會做什麼。但並不是說這種學習沒有目標,而是說這種目標是隱含於遊戲過程之中的。
幼兒在遊戲中學習,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好動、好奇、操作擺弄物體、與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這樣做,強迫他學習規定的東西,所以,遊戲中的學習完全是由幼兒的興趣、喜好、探索等內部動機推動的。因此,幼兒在遊戲中總是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加上積極性、主動性高,因而幼兒在遊戲中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甚至幼兒自己也不知道是在進行學習。
最後要說的是,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也是中國幼兒園教育的一項特殊原則。
幼兒園的創始人福祿貝爾強調:"兒童早期的各種遊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幼兒最自然的活動方式就是生動活潑的遊戲。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動,以遊戲為生命。"遊戲是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他們兒童身體、智慧、道德品質、情感、創造性發展以及成長的重要手段。在遊戲活動中易於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兒童玩中學,學中玩,學得輕鬆愉快。遊戲所涉及的內容是與兒童的興趣相關聯的,遊戲應該與兒童的行為相關聯,遊戲應該與兒童的主動、自發相關聯。遊戲既是課程的內容,又是課程實施的背景,還是課程實施的途徑。
回覆列表
幼兒的遊戲就是他們的生活,幼兒往往是在遊戲的過程中獲得有益經驗。
1:幼兒可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其核心是幼兒主體性的發展,遊戲是發展幼兒主體性的適宜途徑。
2:遊戲可滿足與保障幼兒遊戲需要與權利。
3:從遊戲與幼兒學習的關係上認識遊戲的價值。
4:在遊戲中,幼兒可獲得各種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經驗,而且這些經驗是幼兒生活的智慧,可讓幼兒學會生存、生活和學習。
5:遊戲是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學習方式,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6:遊戲過程,是幼兒經驗的主體性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外部的、物質的東西向內部、觀念的東西轉化,而且也使內部的、觀念的東西外化為實際的動作,使主觀見之於客觀,實現著主客觀的雙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