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九戲說歷史

    說起王昭君出塞的作用:

    正面意義當然是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

    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建立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

    為什麼嫁給兒子?

    雖然這是人家那裡的風俗,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還是很難接受俄。她也反抗了,但是皇帝讓她接受當地的風俗,她沒辦法抵抗。一個弱女子隻身一人在外面,能有什麼辦法呢!只能同意了。

    因為當時匈奴比較狂,我們又相對弱勢,為了國家利益,只能犧牲女人。況且古時候女人地位低下,帝王才不會管女人幸福與否,他要的是穩定,不要發生戰亂,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行。

    再有,昭君嫁的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而是繼子,沒有血緣關係,在匈奴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2 # gg威夫

    王昭君和親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直保障邊疆和平,二是促進了民族團結。具體分析如下:

    保障邊疆和平方面,昭君作為和平使者出塞之後的幾十年期間,漢朝與匈奴之間保持了友好和睦的關係,未發生過戰爭,而且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促進民族團結方面,昭君出塞後,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同時,昭君江中源文化帶到匈奴,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至於王昭君嫁給兒子,也是當地的一種習俗,年輕的妃子在可汗死後是要嫁給皇子的。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大閼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為復株累單于。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後母,而昭君是漢人接受的觀念是從一而終她無法接受這種行為,於是上書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中原,成帝拒絕了她的請求,敕令昭君遵從匈奴習俗,於是昭君嫁給了復株累單于。

    所以說,昭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範疇。包含和融入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人民對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認可,事業魅力的讚許,追求毅力的肯定。

  • 3 # 淺談古今歷史

    王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親自來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昭君主動請求和親。昭君出塞穩定了北部邊疆的安寧,加強了漢匈之間的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漢與匈奴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

    昭君嫁三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依據遊牧民族收繼婚制習俗,昭君應嫁呼韓邪長子復株累單于。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昭君又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又生有兩女。

  • 4 # 啟民智

    王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至於她為何出塞說法不一,褒貶參半。王昭君是齊王的女兒,十七歲時,被漢元帝選入宮中。漢元帝是按畫工的畫像選宮奴的,深居後宮的宮女們,為了能被皇上幸召,總想把自己畫得美點兒。所以,她們不惜重金賄賂畫工。 王昭君初入宮廷,一來不懂這些規矩,所以沒有備下這筆賄金;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就是這麼一點,竟讓王昭君在掖庭裡苦守了不知多少時光。 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來於朝,要娶漢人女子為妻。元帝正苦於無法抵禦匈奴的侵犯,見到呼韓邪單于來朝求娶,覺得正是開展政治和親外交的好機會,於是便賜給他五名宮女。王昭君久居深宮,面見聖上無望 積怨甚深,聽說匈奴前來求親聯姻,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漢元帝只知她缺少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韓邪單于臨別的那天,漢元帝見王昭君丰容盛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把她留下,可是怕失信於人,只好忍痛割愛,讓王昭君出塞和親。

    據正史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韓邪父子當政時期,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也有人認為,漢室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用婦人安邦息事,實在是有傷國體。

    總的來說昭君出塞,一種可能是自告奮勇,心中積滿悲怨,於是在呼韓邪來朝時,主動地請求去匈奴和親,二是奸佞所害,暗示昭君被醜化才導致了悲慘命運。

    至於其嫁給兒子,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新即位的復株累大單于。倆人的感情倒是不錯,生育了兩個女兒。但昭君的悲劇並未到此為止,十一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

  • 5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王昭君我們都不陌生,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落雁”,話說其美貌哪怕是大雁一撇也會驚呆而掉落,用以形容其絕世容顏。

    但是王昭君也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人,我們小學課文裡也都學習過《昭君出塞》這篇文章,深知王昭君一生的命運還是頗為悲慘的,為大漢民族和親,忍辱負重還下嫁給兒子(雖然不是親生兒子),最後憂憤抑鬱,自殺而亡。

    那麼今天老梁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這王昭君的生平事蹟以及“昭君出塞”和親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她又為何下嫁給自己的繼子?最後又為何會選擇自殺呢?

    王昭君的生平

    王昭君是齊王之女,十七歲被漢元帝選秀入宮。當時漢元帝按畫工的畫像選人,所以當時的宮女們深喑此道,為了讓畫工將自己畫美些,不惜重金賄賂畫工,以期望得到皇上恩寵。

    可惜當時王昭君剛入宮,不知這些“潛規則”,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毛延壽認為其傲慢,於是將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卻點在了她的臉上。就是這麼一點,讓王昭君在掖庭裡苦守了不知多少夜晚。

    此時,恰巧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漢朝拜,想娶漢人女子為妻。此時漢元帝正在發愁這匈奴邊患,看見呼韓邪單于的到來覺得這是個機會,於是便開展了政治和親外交戰略,賜其五名宮女。

    王昭君久居深宮,自感面聖無望,積怨頗深,於是自己請求遠嫁匈奴和親,想逃離這個“牢籠”,當時漢元帝看其畫像,覺得也不是什麼美女,於是欣然同意了。

    然而到了離開那天王昭君盛裝出席,光耀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簡直就是美若天仙,漢元帝當時立馬就後悔了,想留下她來,可惜為了皇家顏面,擔心失信於人,只好忍痛割愛,同意昭君出塞和親。

    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和作用

    王昭君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其實王昭君到了匈奴並沒有得到所謂的虐待或者怎樣,相反,她為匈奴帶去了農物種子,帶去了安寧與和諧,同時也極大的加強了西漢和匈奴間的感情。

    《漢書·元帝記》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據相關正史記載,此次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韓邪父子當政時期,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還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有人認為,大漢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用婦人安邦息事,實在是有傷國體。

    總體來講此次昭君出塞,一是自告奮勇,心中積滿悲怨,於是在呼韓邪來朝時,主動地請求去匈奴和親,二是奸佞所害,暗示昭君被醜化才導致了悲慘命運。

    昭君為何嫁給兒子

    其實王昭君嫁給兒子也是不得已的,王昭君嫁過去三年,呼韓邪單于便去世了,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按照匈奴祖制,遊牧民族需收繼婚制習俗,也就是說昭君應再嫁呼韓邪長子復株累單于。

    當時昭君不願意,於是上書漢庭,請求回來,可惜漢成帝敕令“從胡俗”。於是昭君又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又生有兩女。

    十一年後,第二任丈夫復株累單于又去世了,於是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至此昭君實在接受不了,又歸家無望,徹底崩潰。最後王昭君選擇了服毒自盡,結束了自己短暫但卻無比輝煌的一生。

    王昭君出塞那些年,把中原的文化傳給了匈奴,死後被葬在大青山,匈奴百姓為其修建了墳墓,被奉為神仙,刻碑立廟,世世代代享受香火祭祀。昭君墓即青冢。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王昭君是大漢和匈奴之間文明的使者,為邊境和平與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同樣也承受了一個弱女子所不應該承受的一切,直至死亡。昭君的一生,短暫而輝煌,當載入史冊,永遠鐫刻在我們後世人的腦海中。昭君,您辛苦了~

    參考文獻:《漢書·元帝紀》、《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王嬙報漢元帝書》、百度百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影視創作如何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保證質量?